鷹頭鸚鵡

鷹頭鸚鵡

鷹頭鸚鵡(學名:Deroptyus accipitrinus):鷹頭鸚鵡體長35厘米,體重190-277克。額頭和頂冠具柔和的白色,眼先深褐色,枕部和頭部兩側有棕色羽毛,並具有柔軟的白色條紋, 後頸有長長的暗紅色羽毛並鑲有藍邊,有2個亞種,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晚成雛。是非常獨特與美麗的南美洲鸚鵡,也是唯一會把整個頸部以上的冠羽如傘蜥蜴般擴展開的鸚鵡,看起來很像印地安人的羽冠,頭部與胸腹部羽色鮮艷美麗,神情起來份外像老鷹,極為特別。 棲息在低地雨林,喜愛生活在大河邊的山丘雨林地區,在草原中鮮少看見它們的蹤跡,群居性並不是很強,成對或3、4隻一起活動,天然食物有種子、水果、嫩芽、漿果、棕 櫚果實等。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法屬蓋亞那、蘇利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鷹頭鸚鵡 鷹頭鸚鵡

鷹頭鸚鵡體長35厘米,體重190-277克。額頭和頂冠具柔和的白色,眼先深褐色,枕部和頭部兩側有棕色羽毛,並具有柔軟的白色條紋, 後頸有長長的暗紅色羽毛並鑲有藍邊,下體和及下腹部綠色,胸部和腹部暗紅色,有強烈的藍色齒痕滾邊,綠色的尾部羽毛根基處隱藏栗色。鳥喙灰黑色,眼環灰色,眼睛黃色。

是唯一會把整個頸部以上的羽冠如傘蜥蜴般擴展開的鸚鵡,看起來很像印地安人的羽冠,頭部與胸腹部羽色鮮艷美麗,神情起來份外像老鷹,極為特別。

幼鳥額頭淺黃色,頂冠棕色,並雜有奶油色,後枕綠色,胸部具扇形的綠藍色。鳥喙蒼灰色,在喙基和喙尖具有喇叭狀的彩色斑點。環眼灰白色,眼睛灰色。

棲息環境

鷹頭鸚鵡是棲息在低地雨林的鸚鵡,喜愛生活在大河邊的山丘雨林地區,在草原中鮮少看見它們的蹤跡。

生活習性

鷹頭鸚鵡的群居性並不是很強,成對或3、4隻一起活動,通常很少超過10隻聚集在一起,偶爾較大群聚集時也不常超過20隻,是該分布地區數量最少的鸚鵡之一,常在樹梢間覓食,天然食物有種子、水果、嫩芽、漿果、棕 櫚果實等。聲音有時是高亢的尖叫聲,休息時喋喋不休類似吹口哨,求愛時又類似吹喇叭和音樂及口哨聲。

分布範圍

鷹頭鸚鵡分布圖 鷹頭鸚鵡分布圖

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每年的12月和來年的1月,通常築巢於10米以上的樹洞中,也會使用啄木鳥棄置的樹 洞,每窩產2-4枚卵,孵化期25-28天,在野外幼鳥的羽約10周齡豐滿。

亞種分化

鷹頭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鷹頭鸚鵡指名亞種 Deroptyus accipitrinus accipitrinus Linnaeus, 1758
2. 鷹頭鸚鵡巴西亞種 Deroptyus accipitrinus fuscifrons Hellmayr, 190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人工飼養

鷹頭鸚哥的繁殖很少見,提供大的籠舍,儘量不要打擾它們,繁殖期時公鳥的侵略性很強,會攻擊甚至殺死母鳥或幼鳥,有時候鷹頭鸚鵡是很不稱職的父母,將蛋移出人工孵化有時較可保障幼鳥的安全,對於飼主檢查巢箱的動作顯的不安,求偶發情時會揚起頸部的羽毛,一次約產2-4顆卵,孵化期約26-28天,羽毛長成約8-10個周。

在人工飼養時,鳥舍中的鸚頭鸚鵡活潑且好動, 興奮時或警戒時會揚起頸後美麗的羽毛,新引進的成鳥容易緊張與不安,適應環境速度慢 ,對環境改變非常敏感,如適應不良,會出現拔羽症的現象,它們的個性較不穩定,即使是手養非常馴服的鷹頭鸚鵡也可能一下很活潑近人,一下子突然有攻擊性,這種情形尤其在成熟時容易發生,當然不是每隻個體都一樣,但與其它中大型鸚鵡相較之下,鷹頭鸚鵡較不適合當寵物 ,它們的領域性較強,在適應環境後不要常變動周圍環境,它們才會變的很健壯,乖馴的鳥可能只親近主人,喜愛洗澡,啃咬力強,最好常常提供新鮮樹枝,水果是日常飲食最重要的食物。

註:鷹頭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