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國 海軍考慮到當時裝備的上游-1系列亞音速 反艦飛彈戰術技術指標已經落後,特別是世界各國海軍已經開始配備艦空飛彈武器系統,對於空中目標的反應能力、攔截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需要研製上游-1的後繼反艦飛彈來增強中國海軍對於國外新型艦艇的打擊能力。根據海軍的要求,中國決定研製海鷹-3(簡稱C301)超音速反艦飛彈,是中國反艦飛彈研發史上第一種採用衝壓發動機的反艦飛彈。海鷹-3飛彈的2台衝壓發動機以H構型安裝在彈身兩側,上下各布置了4個固體助推火箭,能把飛彈加速到1.8馬赫的啟動速度,衝壓發動機啟動後,能繼續加速到2.5馬赫,四片彈翼呈X形安裝在彈體尾部,彈頭前段還有兩個鴨翼用以增強飛彈的穩定性,制導方式採用慣性制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其攻擊模式在當時能有效地縮短敵艦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和攔截射程,使敵艦難以攔截,射程超過了 美國海軍 魚叉反艦飛彈早期型的有效射程,但還不及蘇聯海軍的遠程反艦飛彈。在海鷹-3飛彈的基礎上,中國還研製了縮小版的鷹擊-1機載超音速反艦飛彈,原計畫配備殲轟-7戰鬥轟炸機和水轟-5水上飛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機載超音速反艦飛彈。中國當時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海鷹-3飛彈超出了國內的基礎工業水平,一些技術難題短時間內無法突破,特別是飛彈的尺寸和重量偏大,並不適合當時仍以中小型艦艇為主的中國海軍,最終終止了研發。
建造沿革
中國的海鷹-3飛彈系列雖然下馬,但是曾參與研發的相關製造廠和研究所並未放棄對超音速反艦飛彈技術的研究,繼續在關鍵的衝壓發動機領域開展研究和攻關,相繼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成功研製出新型衝壓發動機,而制導系統和控制系統等方面也取得了相應的進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經濟困難,俄羅斯在開發“寶石”高速衝壓飛彈(北約稱SS-N-26)時,試圖與中國聯合研製,但由於中國科研人員對採用頭部進氣的衝壓飛彈方案的否定,沒有合作成功。20世紀90年代之後,中國先從 俄羅斯引進了3M-80E超音速反艦飛彈(北約代號SS-N-22“日炙”),2006年到2007年,又從俄羅斯引進了Kh-31A空對艦超音速反艦飛彈,之後中國601部隊,611部隊,海軍研究院和航天三院(現中國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結合之前的海鷹-3飛彈,同時借鑑和參考了部分法國飛彈設計方案,在總設計師黃瑞松和副總設計師是蔡淑華的帶領下,成功研製了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 該飛彈分空射、艦射和潛射三種,並將一小批投入軍隊服役,既可用於海軍陸基轟炸機,也可裝備在艦艇上或陸地移動發射車上。
2000年 珠海航展上,鷹擊-12反艦飛彈的模型首次亮相,它當時採用雙進氣口衝壓噴氣發動機設計方案,CM-400AKG是其出口版本。
服役歷程
2014年1月,鷹擊-12反艦飛彈正式公開亮相,其載具是殲轟-7,也可以裝備在FC-1“梟龍”戰鬥機, 殲-15戰鬥機,殲-16,殲-11B,轟-6K和蘇-30MK戰鬥機上,也可以裝備在052D型驅逐艦和潛艇上。鷹擊-12飛彈由於適載性能好,特別是適合中輕型艦艇搭載,在國際市場會有較強的競爭能力,有望打破 俄羅斯長期以來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對超音速反艦飛彈這一領域的壟斷局面。2015年9月3日,鷹擊-12反艦飛彈車載方隊亮相紀念中國人民 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
2016年7月8日起,中國海軍組織三大艦隊上百艘艦艇和數十架飛機以及部分岸導發射單元,分成紅藍雙方,在海南島至西沙附近海域舉行實兵實彈對抗演習,其中空中出動的轟-6轟炸機發射了鷹擊-12反艦飛彈。
2017年7月27日,在“銘記光輝歷史,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展出了鷹擊-12A飛彈和鷹擊-62飛彈的模型。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鷹擊-12反艦飛彈最初為雙進氣口衝壓噴氣發動機,後改成了使用四進氣口一體式衝壓噴氣發動機,很像Kh-31反艦飛彈的升級版,以及3M-80E反艦飛彈的外型。但鷹擊-12的彈長大約在6至7米,彈徑在0.5米左右,相比之下,3M-80E的彈長超過9米,彈徑達到1.3米, 鷹擊-12縮小了3米以上的長度和超過一半的直徑。鷹擊-12飛彈與Kh-31飛彈也存在差別,鷹擊-12採用的是斜切進氣道,相當於進氣道向前伸出一個斜面,空氣碰到這個斜面開始減速增壓,從而能提高進氣效率,因此結構比較簡單,但是缺點就是進氣道的長度太短,進氣效率較低;Kh-31則採用圓形進氣道加激波錐,利用激波錐來提高進氣道的效率,由於可以保證進氣道的長度,所以它的進氣效率較高,但結構比較複雜。
鷹擊-12飛彈的總體性能有兩個突破口,第一個儘可能提高彈體在飛行時的升阻比表現,儘可能的多產生升力,而將不必要的阻力減低到最少,儘量減小彈體的直徑,最佳化了整體的氣動外形,並採用傾斜控制轉彎等複雜飛行控制技術。第二個突破口在於對結構重量的控制,整體設計緊湊化,儘可能縮減尺寸來減小阻力與重量,利用進氣道和彈翼這樣的外部結構件對圓柱體的彈身主結構進行剛度的加強。
彈型結構
鷹擊-12反艦飛彈外型採用了四進氣口一體式衝壓噴氣發動機布局,分別均勻對稱布置在彈體周邊,進氣道呈X形布置在彈體周圍,彈翼也採用可摺疊式X布局,彈頭採用略尖的拋物線氣動外形。這種布局的優點是在正常飛行狀態下的進氣道性能較好,結構也相對簡單,對於飛控系統要求較低;缺點就是進氣道的性能會隨著攻角的增加而迅速下降,機動性能較低,另外總會有一個至二個進氣道位於總壓恢復較低的彈背上面,會拖累整個進氣道的性能,從而降低 發動機的推力。鷹擊-12飛彈的外型還將提升飛彈升阻比和結構重量控制融為一體,X型布置於彈體四周的方型進氣道,大長度的進氣道在焊接到彈頭主結構上以後,給整箇中後部分進行了四條加強,以很小的重量代價,實現了整個彈體的結構性能提升。而從氣動上講,矩形的進氣道本身會起到一部分彈翼的作用,在飛行中能夠像飛機機翼那樣產生升力,由於鷹擊-12的進氣道長度很大,而且飛行速度很高,因此矩形進氣道帶來了升力收益,減低了飛彈整個射程內的燃料消耗,與3M-80E飛彈相比,外形緊湊的鷹擊-12飛彈在保證威力基本相近的情況下,僅用了前者三分之一的重量就實現了超越前者的射程。鷹擊-12飛彈還套用了先進飛行控制技術,飛彈在進行改變飛行方向的機動狀態下,機身對於進氣道的禁止效應減弱,加強了發動機的抗熄火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彈體的可用迎角,使飛彈的機動突防能力得以提升。
推進系統
鷹擊-12反艦飛彈推進系統結合了固體燃料 火箭助推器和液體燃料一體式衝壓噴氣發動機,發動機結構簡單、重量輕、推重比大及成本較低,是超音速飛彈理想的動力系統之一,不過它的缺點就是需要達到一定速度後才能啟動,這就需要助推火箭將飛彈加速到啟動速度,且對於材料工藝和燃燒的水平要求非常高。鷹擊-12飛彈採用了主要由梁守槃院士研究突破的內埋式助推器設計,將附加的火箭助推器安置在飛彈主體的超壓發動機燃燒室中,助推器燃燒完畢以後自動脫落,不影響主發動機隨後的啟動和正常工作,有效控制了衝壓飛彈的尺寸和重量。超音速 反艦飛彈多採用亞燃衝壓發動機,氣流需要減速後才能進入燃燒室燃燒,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氣動生熱,所以氣流的溫度會迅速的上升,這樣就會影響發動機的性能,因此一般亞燃衝壓發動機的工作範圍大約在2馬赫-4馬赫之間,考慮到材料、冷卻、成本及技術難度等方面的原因,這個速度還要下移。鷹擊-12飛彈艦巡航段速度為1.5馬赫,末端突防段速度最高達3馬赫,這可以嚴重壓縮敵方的反應時間,可使其防空系統猝不及防,即使發射飛彈,想要準確命中高速的鷹擊-12飛彈,也非常困難,因此它的高速度使其抗反導防禦能力十分強大。鷹擊-12飛彈的彈翼較小,巡航升阻比不高,而中國國產衝壓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在油耗方面改進不大,因此鷹擊-12的射程在低空彈道時在100-150公里之間,如果採用空氣稀薄,空氣阻力小的高空彈道,射程則會進一步加大。
攻擊能力
鷹擊-12反艦飛彈為了保證極高的命中精度,採用了GPS+“ 北斗”聯合衛星制導+末端寬頻主動雷達系統的複合制導模式,還包括可識別特定目標的紅外線圖像識別系統。飛彈發射後,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的高空,通過數據連結收來自己方預警雷達的第一次目標參數確認,制導系統將參數傳送給飛行控制系統後,飛彈開始下降飛行高度進入低空巡航狀態靜默飛行,巡航過程中通過衛星定位系統修正巡航路線,在攻擊末段,也就是敵方艦隊防空飛彈的攔截範圍內,通過主動雷達系統以及圖像識別系統對目標再次確認修正,最後以超音速攻擊目標。鷹擊-12飛彈的攻擊模式配合超音速飛行速度,將極大的壓縮對方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有效的提高突防和打擊效率,穿甲戰鬥部配合超音速的巨大動能,命中1至2枚足以癱瘓一艘主力驅逐艦,命中3-4枚將會對兩棲攻擊艦和中型航母類目標造成使其失去戰鬥力級別的重創。此外,鷹擊-12運用了雷射技術解決抗干擾問題,即使在電磁脈衝的干擾下鷹擊-12的雷射抗干擾系統仍然可以射中100公里外不超過1.5米的誤差。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 |
---|---|
彈長 | 約6-7米 |
彈徑 | 約0.4-0.5米 |
翼展 | 約4.2米 |
彈重 | 約2-2.5噸 |
戰鬥部 | 約180-200千克的半穿甲高爆炸藥 |
飛彈射程 | 約150-300千米(艦載低彈道) 約300-400千米(機載高彈道) |
最大速度 | 約1.5馬赫(巡航段) 約2-3馬赫(末端突防) |
巡航高度 | 約12-15米 |
制導方式 | 複合制導,GPS+“北斗”聯合衛星制導+末端寬頻主動雷達系統+紅外圖像識別系統 |
動力裝置 | 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液體燃料一體式衝壓噴氣發動機 |
發射方式 | 空射 |
總體評價
鷹擊-12反艦飛彈末段速度達到4馬赫,當今西方現役任何近距攔截系統均對其無能為力。(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鷹擊-12反艦飛彈是威力僅次於東風-21D彈道飛彈的反艦利器,但並不是一種能“一錘定音”的必殺武器,其主要是與 東風-21D配合作戰,將使中國形成高低兩個方向的協同打擊能力,從而完善反艦飽和攻擊體系。通過使用不同種類的反艦飛彈,同時從不同方向,以不同平台方式發射,採用小群多路的辦法,進行飽和攻擊是較有效的能夠穿透艦載防禦網的戰術,使敵方艦艇特別是 航母等大型主戰艦艇難以防禦。(《簡氏防務周刊》,三海一核科普網)
鷹擊-12反艦飛彈的研製成功,使中國在高速反艦飛彈領域中擠進了頂尖俱樂部,也代表中國在衝壓、高速耐熱飛行器結構、先進飛彈飛行控制系統等方面的研發水平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是中國飛彈研製歷史上一次極為重大的突破和跨越。鷹擊-12飛彈同時採用了高速、機動、貼海飛行三種手段,僅從飛彈自身的性能來說,屬於軍艦防空系統所無法可靠攔截的一類目標。雖然鷹擊-12不具備隱形的能力,但是依賴於高超音速和低空突防技術,依然能有效攻擊敵方水面艦艇。(三海一核科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