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onidae
分類:頜針魚目
種類:全世界共有10屬32種,台灣現有4屬7種
生態:表層,卵生,肉食
鶴鱵科魚類俗稱「頜仔」,可以想見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那上下頜延長如針狀的吻部。鶴鱵科魚類的身體長而纖細,呈圓柱形,鱗片細小。鶴嘴般的長尖嘴裡頭有帶狀排列的細齒,還有上下各一行、排列稀疏的大犬牙。其側線在下側位,背、臀鰭位於身體後方,胸鰭小,上側位,腹鰭在腹尾,尾鰭多半分叉。鶴鱵是肉食性的魚類,以追逐其他小魚為食。它也會趨光,常出現在珊瑚礁區的沿岸。潛水愛好者在夜間潛水時可能要特別注意,最好不要用手電筒往水面亂照,因為國外曾有鶴鱵因乍見光線,胡沖亂撞,而戳傷潛水人,甚至插入船殼的紀錄。鱷叉尾鶴鱵是本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長度可達1公尺。
鶴鱵和它的近親──鱵,在許多熱帶國家都是常見的食用魚類。台灣每年的春夏季產量較多,可以利用流刺網、定置網,手拋網和釣具等漁法來捕捉。在本省南部礁岸可見釣友以充氣的塑膠袋為浮標,在海岸邊釣這些俗稱為「頜仔」的鶴鱵科魚類。鶴鱵的肉細白,但刺多,不易食用,有趣的是它的骨骼還是綠色的哩!
鶴鱵的親兄弟──鱵
鱵和鶴鱵很像,差別主要在鱵僅下頜延長。大多數的鱵科魚類都住在海里,但是,也有四個屬是生活在淡水和河口的半淡鹹水交界的地方。台灣的14種鱵魚當中,只有最近所發現一種體型較小的「董氏異鰭鱵」,是生活在河口或紅樹林的潮溝中。但令人遺憾的是,一種全球只有在台灣淡水河口發現的特有種「台灣下鱵」,由於河川污染、棲地破壞,近三十年來已消失無蹤,應該已是全球性的滅絕了。
除了異鰭鱵是卵生以外,其餘生活在淡水或河口的鱵都是胎生,而且它們的臀鰭都和大肚魚一樣,已經變形成鰭腳(交接腳),在繁殖後代時用來進行體內受精的交配行為。大部分的鱵是草食性魚類,它們主要的食物是漂浮在水面的海藻,少部分的種類是肉食性,會吃小魚或甲殼類,而在淡水河川中生活的鱵,則是吃水面的昆蟲。全世界的鱵科有12屬85種,台灣已記錄的鱵科則有6屬14種。
相關詞條
-
鱵科
鱵科:為輻鰭魚綱鶴鱵目的其中一科。體長一般不足300毫米,最大450毫米。體柱形或側扁;上頜骨與上間頜骨完全癒合,呈三角形;下頜常延長成喙狀;兩頜相對部...
科學分類 科屬分類 外形特徵 生活環境和習性 價值 -
鶴鱵
鶴鱵(學名:Strongylura anastomella)又稱尖嘴柱頜針魚,為鶴鱵目鶴鱵科柱頜針魚屬其中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
形態特徵 分布 棲息生態 經濟利用 鉤魚方法 -
鱷形叉尾鶴鱵
鱷形叉尾鶴鱵,Tylosurus crocodilus crocodilus (Péron et Lesueur, 1821) ,鶴鱵科叉尾鶴鱵屬的一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世界分布 地理分布 經濟利用 -
扁鶴鱵
扁鶴鱵,鶴鱵科。體延長,略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3.7-4.4倍,為體高之7.2-8.6倍。鼻乳突長而尖,且高聳突出於鼻孔,其長超過眼徑之1/2。廣泛分...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棲所生態 漁業利用 -
圓尾鶴鱵
圓尾鶴鱵(學名:Strongylura strongylura)又稱斑尾柱頜針魚,俗名:青旗、學仔、白天青旗,為輻鰭魚綱鶴鱵目鶴鱵亞目鶴鱵科柱頜針魚屬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棲所生態 世界分布 地理分布 -
叉尾鶴鱵
叉尾鶴鱵(學名:Tylosurus acus melanotus)又稱黑背圓頜針魚,俗名水針、青鋸,為輻鰭魚綱鶴鱵目鶴鱵亞目鶴鱵科圓頜針魚屬的其中一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棲所生態 世界分布 地理分布 -
斑鱵
斑鱵(學名:Hemiramphus far)為輻鰭魚綱鶴鱵目鱵科的一種。吻細長且上頜短於下頷,眼大,體背部青黑色,腹部銀白,鱗片大但易脫落。側線上具5-...
分布 深度 特徵 生態 經濟利用 -
瓜氏下鱵
瓜氏下鱵屬於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頜針魚目、鱵科,分布於南達澳大利亞昆士蘭以及台灣東北部到南海等海域等。
-
川下鱵魚
川下鱵魚,輻鰭魚綱鶴鱵目鱵科淡水或半鹹淡水魚類,分布於亞熱帶。
形態特徵 環境 氣候 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