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膝風

鶴膝風

肘膝腫痛,臂細小,名曰鶴膝風。以其象鶴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有兩膝腫大,皮膚拘攣,不能屈伸,腿枯細,俗謂之鼓槌風,要皆不過風寒濕之流注而為病也。\n鶴膝風症,前賢以足三陰虧損,風寒濕三氣襲於經隧,其治皆以辛溫開發,宣通經絡。予謂又有不然。若肝腎陰虧,夾濕熱者,豈可以辛溫例治,如的系三氣雜成,宗右法。又有濕痹一症,與鶴膝風相似,不可不明辨也。痹則兩膝腫痛,或足踝不腫,雖三月五月之久而腿肉不消,筋脈不拘,鶴膝則二月後大肉枯細,屈不能伸,以此為辨。而治法亦殊。

簡介

中醫指結核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腫大,象仙鶴的膝部。以膝關節腫大疼痛,而股脛的肌肉消瘦為特徵,形如鶴膝,故名。病由腎陰虧損,寒濕侵於下肢、流注關飾所致。大多由“歷節風”發展而成。

鶴膝風的治方10則

鶴膝風是以膝部腫大,上下股脛部位纖細,形如鶴膝而命名,多見於30歲以下青年,尤以10歲以下兒童為最多。其特點為:發病緩慢,初期症狀不明顯,疼痛不顯著,有時僅有輕微的關節疼痛或稍有腫脹,變化也甚慢。晚期膝部腫痛,關節明顯變化,狀如鶴膝,並出現膿腫。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述的膝關節結核,膝關節腔積液,主要由於感染結核桿菌所致。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腎虧絡空,復被風寒乘襲,氣血失和,痰濁凝聚,蝕傷骨絡而成。初期治則是以補腎養血、溫經散寒為主,晚期是以育陰清熱,托里透膿為主。這裡特介紹幾則有關食療驗方,供參考。
1.白芥子60g,大蔥、生薑各30g。白芥子微炒先搗爛,與蔥姜共搗爛外包膝關節腫脹部位,連包2~3天,患處起泡破皮,不必害怕。
2.桂林粉背、雷公藤莖、根25~45g,加水適量文火煎3-4小時,早晚飯後分服,每日l劑(編者按:雷公藤毒性大,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3.黑魚1條,羌活、防風、當歸、桂枝、川烏、麻黃、鑽地風、透骨草各15g,木瓜酒5斤。黑魚去腸雜切塊,同餘藥隔水煮l周時,蘸抹患處。
4.豆腐渣適量,蒸熟,乘熱貼敷患處,每日l換。
5.青風藤90g,麻黃6g(後下),水煎(或濃縮製成片劑),早晚分服。
6.大蒜頭(去皮)lOOg,李樹皮50g,生薑lOg,蜂蜜6g。將大蒜頭搗成糊狀,李樹皮加水lOOml,煎取20ml,生薑搗爛取汁,加蜂蜜6g調勻,以上諸藥調成糊狀,攤在塑膠布上,厚0.2em,外敷關節周圍,用繃帶包紮固定,待局部有發熱、刺痛,30-50分鐘後除去敷藥,暴露患部即可。
7.制草烏、制川烏各3g,白芥子6g,共研細末,取鮮羊肉90g,去筋骨用棒錘砸成糊狀,加入藥粉調勻,製成軟膏敷於患處,外用紗布包之,每隔7天換1次。
8.芙蓉葉、菊花葉各15g,拌大米飯適量,搗勻,貼敷患處,每日1換。
9.大戟lOOg,甘遂lOOg,大黃末適量。前2味共研細末,蜂蜜調敷雙膝,並蓋上鮮菜葉以保持敷藥濕潤。每天2次,敷8小時,腫痛減輕。3天后在原方余末中按15%的比例加大黃末,再敷如前法,一星期腫消。
10.黃芪240g,遠志6g,川牛膝9g,水煎服,每日1劑。

評語

一膝或兩膝腫痛,皮色不變,亦無熱感,逐漸腿脛消瘦,形如鶴膝,名“鶴膝風”。多因三陰經虧損,風濕乘襲,治宜活血養筋,兼理風濕,用大防風湯或十全大補湯加牛膝,羌活,獨活。

本病不易速愈,喩嘉言說:“鶴膝風即風寒濕之痹於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先治其膝,宜治氣血使肌肉漸榮,再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偏枯之證大同小異,急漑其未枯者,使氣血流行而復榮。倘不知此,但用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鮮有不全枯者。故治鶴膝而急攻其痹,必並其足痿而不用也。”
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腫而微紅者為“膝游風”,用換骨丹冶之;膝部兩側腫痛,惡寒壯熱,腫處手不可近者,為“膝眼毒”,用仙方活命飲加牛膝治之;如僅膝蓋腫痛,亦發寒熱,則為“膝癰”,按一股癰痬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