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陸
“鴻海”於1977年赴大陸投資,現今“鴻海”已成為大陸台商的第二大出口商,“鴻海”大陸廠的成本競爭優勢、研發技術不斷提高,獲利更是逐年提升。據悉,鴻海連續銷售成長62%,成績驕人,而其中公司大陸廠的生產占了相當重要部分。“鴻海”生產重心已經移至大陸,設立於1996年的深圳龍華科技工業園,占地1500畝,員工3.3萬,建成後為“鴻海”開始大規模生產個人計算器硬設備奠定了基礎。位於深圳的富士康集團是鴻海在大陸的公司,早在七八年前,就排外商投資的第六位,同樣名不見經傳。2001年富士康出口額達24億美元,占深圳當年出口總值的6.2%,在“中
國出口200強”排名中高居第二,而與他並肩的是東方國際、中國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羅拉(中國)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有趣的是,郭台銘雖然對自己及鴻海不事張揚,卻總愛張揚“山西”二字,“總裁我是山西人,未來世界是3C(山西的諧音)(3C就是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性數碼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類似宏論鴻海內外耳熟能詳。郭台銘愛喝酒,或者說愛喝汾酒,自己和集團“喝酒必汾”。在深圳,每進一個酒店都先問有沒有老白汾,一聲沒有扭頭就走。“因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擺上了老白汾。”這成為郭台銘十分開心的一件事。很多人難以理解這位縱橫三大洲、麾下五萬兵的IT梟雄,居然對37歲才涉足的家鄉一往情深。捐500萬為桑梓葛萬村修橋,捐200萬設立“愛吾獎學金”,投資500萬美元,設立富晉精密模具公司……
鴻海自1988年移師大陸創辦富士康以來的十多年內,年均增長率均超過60%,其它年份也在60%左右,如2001年50%多,2002年70%多。2003年突破3000億台幣大關已經山頭旌旗在望。
歷史發展
綜述
1974年鴻海以30萬台幣、十來個員工草創時,生產的產品是黑白電視機鏇鈕,由於鏇鈕與他後來生產的連線器一樣,模具開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產品品質,所以從1977年開始,好不容易蓄積起第一筆資金的郭台銘,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到日本買進模具設備,蓋自己的模具廠。二是買地建廠,不用再租借廠房;三是在原料面臨漲價的情況下,買原料囤積居奇。面對金錢遊戲的誘惑,幾經掙扎,郭台銘決定選擇前者。而就在模具廠蓋好半年後,郭台銘原先想購買的那塊土地已漲了3倍,原料也水漲船高。許多同仁不理解:“到外買(模具)反而比較便宜,為什麼還要自己做呢?”如果求近利,他還可以把模具廠賣掉,回去買地。但是一心想打出江山的郭台銘,始終沒有回頭。1980年鴻海模具廠開始出現業績,後來鴻海陸續建立電鍍部門與衝壓廠,迅速拉開與同業的距離。進入80年代,PC工業起飛,黑白電視衰退。擁有模具技術的鴻具駕輕就熟,很快切進個人電腦連線器領域,從此建立起連線器霸主地位。模具
鴻海以模具起家,郭台銘總愛對外強調他做的是“機械”而非“電子”。在富士康集團,鴻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FOX-cavity”,饒有趣味地以“狐穴”喻精密模具大家能夠理解;而其內部代號或簡稱竟是一本正經的“核心”。一位IT之腕說:“代工是生產別人不能做的產品,而不是生產別人不想做的產品”郭台銘憑藉模具為龍頭的技術基礎,成功地做到了“在我的領域內,沒有競爭對手。”這就是為什麼會在EMS廠中排名第五而贏利居然第一的原因。但鴻海做大的最關鍵一步,是選客戶。郭台銘甚至不惜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來突出鴻海的“一流客戶”。郭台銘在30歲時即發誓只與世界一流大廠做生意,緊跟一流高手才能迅猛發展。IBM、康柏、英特爾、索尼、惠普、戴爾、思科、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著名的IT業公司均是鴻海的客戶。鴻海早已具備電腦等整機生產能力,但郭台銘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夢”。各大公司不用擔心會突然冒出一個“鴻海牌”來和自己競爭,更加放心地拓展與鴻海的合作。鴻海沒有自己的品牌,然而每一個品牌都有鴻海!換言之,任何一個名牌都可能因失誤而重挫倒下,如果鴻海遭遇類似命運,只能有一個前提,每一個至少大多數名牌都已重挫倒下。
80年代個人電腦工業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線器領域,其連線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起來。
1999年,一口氣吞下華升、廣宇等企業進行逆向整合,使鴻海精密發展成為鴻海集團,由地區性大廠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2002年,鴻海躍居台灣第一大民營製造企業,在《商業周刊》2002年“全球科技百強”中排名第三。
2003年,鴻海在手機代工毛利率急劇下降的情形下逆勢而上,顯露出其強大的野心。將其在PC代工上構造的完整價值鏈移植到手機上,進一步發揮這種結構的潛力,是鴻海顯而易見的目標。作為台灣製造業的後起之秀,業界已經看到,未來的鴻海有望直逼手機代工業的龍頭寶座。
2010年7月6日,鴻海精密科技集團宣布透過新加坡子公司以3600萬歐元取得FoxconnSlovakia,spol,s.r.o即原索尼斯洛伐克液晶組裝廠股權,累計持股達90.1%。連同去年底買下索尼的墨西哥液晶電視組裝廠和有媒體報導的將再買進西班牙組裝廠,加上鴻海旗下富士康在加速內遷,令鴻海集團布局轉移的路徑逐漸清晰。
集團藍圖:紮根中國、全球運籌。堅持在多元化發展方向基礎上著力於一體化建設的鴻海集團。
世界500強
排名公司名稱(中英文)營收(單位:百萬美元)淨利潤(單位:百萬美元)43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17514.42777.0
(HONHAIPRECISIONINDUSTRY)。
公司實力
在全球五大EMS企業中,鴻海精密集團的發展最為突出。鴻海精密、華碩電腦和廣達電腦的結算周期為每年的1月至12月,美國Sanmina-SCI公司為上年的10月至次年9月,其餘為上年的4月至次年3月。數據是先根據月均銷售額求出當年度平均銷售額,再換算成日元。外牆粉刷成乳白色的嶄新廠房,供員工居住的宿舍樓、商業設施……,數量超過70棟的巨大建築群一眼望不到邊。在橫貫其中的單向3車道的馬路上,來來往往地行駛著裝滿貨物的卡車。據稱,在此工作的員工超過了10萬人。由於地方太大,有些人像在高爾夫球場上一樣騎著電動車穿行於建築物之間。
由於其業務形態是代工,公司名稱一般不外露,因此鴻海精密並不是很出名。然而,其業績的迅猛增長勢頭只能用爆發式的來形容。自1999年度開始公布聯合結算報告以後,該公司的銷售額一直保持在每年4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5年度聯合結算的銷售額比上年度增長68%,達到3.1056萬億日元。足足超出新加坡Flextronics公司1萬億日元,遠遠高於夏普和三洋電機等日本大型民用產品廠商,就像是一座突然浮出水面的巨大冰山。
從材料、元器件到產品(成品)、服務及內容等各個行業,在表示附加值高低的“微笑曲線”上,作為鴻海精密最大收入來源的產品製造就位於其“底”部。也就是說,要想獲得高收益率並非易事。然而,鴻海精密2005年度營業利潤率達到了5.4%,超過了位於微笑曲線“上緣”的絕大多數大型電子廠商。營業利潤率僅有1.9%的Flextronics公司和營業虧損額達505億日元的美國Sanmina-SCI公司更難望其項背。
鴻海是全球3C代工領域最大又成長最快的國際科技集團,主要上市成員分別於臺灣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及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集團全球總市值超過新臺幣2.3兆元,佈局橫跨歐、美、亞三大洲,員工總數超過20萬人,並全球共取得超過15,300件專利。
研發創新
集團多年來致力於研發創新,以核心技術為中心,包括:奈米技術、環保製程技術、平面顯示器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精密模具技術、伺服器技術、光電/光通訊技術材料與套用技術及網路技術等。集團不僅具完善的研發管理制度,更在智權管理上努力耕耘,積極地以提升華人之國際競爭力為己任;截至2005年底已在全世界共獲超過15,300件專利,不僅連續三年蟬聯台灣年度專利申請數及獲準數雙料冠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年度專利排行榜(MITTechnologyReview)中,集團亦是全球前二十名中唯一上榜的華人企業。創立於1974年,鴻海在董事長郭台銘先生的領導下,以前瞻性的眼光,自創顛覆電子代工服務領域的機光電垂直整合『eCMMS』商業模式;提供客戶從共同設計(JDSM)、共同開發(JDVM)……到全球運籌及售後服務等等之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評價最高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公司不僅於臺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更囊跨當前臺灣最大的企業、捷克前三大出口商、大中華地區最大出口商、富比士及財富全球五百大企業,及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龍頭等頭銜。
集團多年來致力於研發創新,以核心技術為中心,包括:奈米技術、環保製程技術、平面顯示器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精密模具技術、伺服器技術、光電/光通訊技術材料與應用技術及網路技術等。集團不僅具完善的研發管理制度,更在智權管理上努力耕耘,積極地以提升華人之國際競爭力為己任;截至2005年底已在全世界共獲超過15,300件專利,不僅連續三年蟬聯臺灣年度專利申請數及獲準數雙料冠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年度專利排行榜(MIT Technology Review)中,集團亦是全球前二十名中唯一上榜的華人企業。也因如此,鴻海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鑒入選爲全球最佳聲望標竿電子企業15強,並成為全球唯一能連續五年名列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科技百強(IT100)前十名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