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現狀
鴰林村下設1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482戶,人口3961人,勞動力1166人,耕地4255畝,人均耕地1.07畝,2007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231元。基礎設施
通過廣漢市農業基地建設項目帶動,多方籌集資金140萬元建水泥道路5.3公里(寬5.5米),連線鴰林村18個村民小組;投入200餘萬元硬化溝渠15公里;投入15萬元改造村公所,建設占地500平方米(建築380㎡)蔬菜專家大院和農民科技培訓室,設立農村科普宣傳欄。為便於農民和協會購銷蔬菜,新建蔬菜收購點2個。農業生產情況
鴰林村的農業結構為“菜—稻—菜”栽培模式,重點以蔬菜專家大院為依託,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建立優質高效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發展“農民+支部+協會”的成功運作方式,現已形成種植常年蔬菜600畝,早菜1300畝,晚秋蔬菜1500畝的生產規模,蔬菜總產量達8320噸。公共事業發展現狀和生活現狀
1、村民住房98%為磚混結構,使用年限普遍在10年左右。2、村民全部使用淺水井(取水深度8—12米)抽取地下水,採用分戶供水方式;改水改廁率達50%左右;改廚達到25%。
3、村容村貌較為整潔。
4、住宅電話裝機1170戶,達79%,手機普及率達60%左右。
5、汽車有15輛,其中10輛為貨車(主要用於運輸蔬菜)。
6、建有村醫療所一個,90%村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農民收入情況
鴰林村現有勞動力2366人,外出務工勞動力人數240餘人(其中:長期務工人數140人,短期務工人數100人),2007年人均純收入5231元。新農村建設規劃
發展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以“一村一品”為主導,加強無公害蔬菜生產。建設優質高效無公害蔬菜技術示範園區300畝,設施蔬菜1000畝,露地高檔蔬菜生產基地600畝,配套建設一個蔬菜育苗中心,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制度。通過蔬菜專家大院建設,進一步拓展豌豆尖、茄子、花菜、黃瓜等蔬菜的種植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引導和扶持蔬菜專業協會,充分發揮支部作用,做到“四統一”(統一組織生產,統一產品質量,統一組織銷售,統一策劃宣傳),打造興隆農業品牌,組建聯合銷售實體,擴大銷售渠道,實行企業化運作,實現產業富村,增加農民收入。
大力推廣科學實用技術,科技富民
1、大力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技含量 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量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大力培育科技示範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題培訓實施。通過層層帶動,不斷提高科技入戶率和技術普及率,不斷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範圍,對1800畝農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同時,依託廣漢市蔬菜專家大院、四川省農科院、四川種都集團、四川農業大學、成都蔬菜研究所、廣漢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教育科研推廣單位,按照“便捷、易行、實用”的原則,加快引進推廣轉化速度快、農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設施栽培及新品種。
2、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 加強農業綜合信息化建設,開展農業信息服務,做好信息服務網路延伸,繼續擴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及中介組織,農業生產經營大戶和農村經紀人的信息服務覆蓋面,發展培養一批農村信息員。加強與有關部門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對涉農信息資源進行梳理,建立涉農信息共享機制。
3、辦好圖書室,改善農民學習條件 建立文化圖書閱覽室,增加設施栽培管理、農業新技術與信息、無公害農產品技術與規程等方面圖文並茂,好懂易學技術資料,增加音像設備。
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現狀
1、加強對未改造渠系的硬化工程,提高灌排水能力。合理設定機沉井,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降低生產成本。2、逐步改造社道和院落通道,在全村實行機械化種植,力爭機械化達80%以上。實施道路綠化工程。
3、通過省戶用招建設項目示範,帶動全村建設新型戶用沼氣,宣傳帶動改廚、改廁、改圈。(省戶用沼氣項目以實施,建池改廁45戶)
4、宣傳環境衛生知識,引導農民綠化庭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擬在每個村民小組建2個以上垃圾收集點,組織專人清掃道路院落和轉運垃圾。
5、新建民眾娛樂活動場室,擬建圖書閱覽室和籃球場,倡導健康娛樂活動。
加大教育培訓,提高村民素質
1、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 依託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圍繞發展主導產業,以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知識為重點,開展科技培訓入戶、技術服務入戶、農業信息入戶、物化補貼入戶等活動,用5年時間對全村務農農民進行分批培訓,計畫培養50名農業生產技術骨幹,協助村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2、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建設一個培訓室,加大培訓經費投入,培養10名具有中專學歷以上的種植能手和經營能人。同時依據勞動部門和農業部門,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
3、依託園區 ,開展現場培訓 通過優質蔬菜科技示範園區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不定期組織農民現場參觀學習,用生動、直觀教學辦法,向農民提供先進的科技知識。
4、加強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培養 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培訓,通過考察、交流、講座等多種形式,增強他們帶領民眾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能力。
發展規劃
一、轉變觀念,由小變大促發展1979年至1982年鴰林村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由於村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合作社集體經濟時代。1984年,鴰林村高中畢業生薑裕柱回村務農,嘗試著在家中自留地里種植黃瓜、辣椒等蔬菜,面積約為0.5畝左右,並用腳踏車將蔬菜運往德陽市銷售,在銷售過程中感到有錢可賺,並能成倍提高經濟收入。1984年至1987年,該村人均收入在200元左右,1987年在姜裕柱的影響下,鴰林村利用承包地種植蔬菜的農戶達16戶左右,種植面積100畝左右。1987年至1991年該村種植蔬菜1500餘畝,已形成規模性的地膜種植、小公棚種植。劉光基育苗種植也達到了規模化,該村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左右。
二、狠抓基地建設,著力提高農戶整體素質
如今,鴰林村已是興隆鎮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核心區域,年種植面積達3200畝(常年菜、早春蔬菜、晚秋蔬菜總播面),產量7240噸,蔬菜人均純收入287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額的40%。該村已形成了以無公害蔬菜生產為主的特色產業。一條長達6.5公里的蔬菜基地道路縱橫全村(水泥路面),80%的溝渠達到硬化標準。在以蔬菜基地為載體的同時,鴰林村十分注重對農村鄉土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圍繞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這條主線,結合本村實際,每年舉辦各類技術培訓會5—6期,年受訓農民1000餘人次,受訓農民達80%以上。2005年建成的廣漢市蔬菜專家大院位於蔬菜基地示範園區鴰林村,共占地500平方米,投資15萬元,蔬菜專家大院由展覽室、多功能廳、專家辦公室、休息室等組成,設立農村科普宣傳欄。專家大院建成後,由種都集團抽出2—3名常駐專家(四川農大、西南農大)來指導和培訓全村的蔬菜生產,實現“公司+專家大院+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模式,進一步推動蔬菜產業的發展,並為該村提供更多的“名、優、特、新”的蔬菜品種,改善了現有的品種結構,提高了產量和質量。同時,以專家大院為平台,培養出一大批懂技術、學技術、用技術的致富帶頭人。
通過培訓、引導和實際鍛鍊,該村形成了一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人才隊伍。90%以上的農民均熟練掌握了無公害蔬菜生產過程中的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有農民技術員19名,其中農藝師1名。擁有2名創業帶頭人;3名技術帶頭人,其中1名技術帶頭人被四川種都集團聘為生產技術總經理,1名聘為新都區技術指導員;2名行銷帶頭人,其中1名行銷帶頭人被德陽市、廣漢市評為行銷專業大戶、帶頭致富能人。2000年至2005年該村支部書記嚴德輝不僅是創業帶頭人,也是興隆蔬菜協會監事長。鴰林村被評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廣漢市科普示範村、蔬菜專業村,2008年被德陽市評為黨建綜合示範村。
三、狠抓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該村在發展無公害蔬菜這一特色產業時,自身形成了一套技術和管理體系,為農民增收創造了良好條件。一是大力推行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規程,切實落實無公害生產技術措施;二是大力整頓農資市場,禁止銷售和使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硝態氮肥,推廣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農藥,有機腐熟肥料和生物肥料;三是搞好產品質量監測,對不同品種的蔬菜實行定期或不定期,隨機不定點、不定生產者進行採樣,多次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分析,並將不合格產品通知生產者本人;四是對蔬菜種植戶進行農藥安全使用知識培訓,並對農藥來源進行追蹤和處理,全年共檢測樣本600多個,合格率達99%。通過一系列嚴格的措施和新技術的利用,茄子、生菜、花菜、豌豆尖等四個品種已成為廣漢市首批允許使用全國統一無公害標識的蔬菜品種。
同時蔬菜生產還帶動了運輸、竹編、草編、飲食、勞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僅從事與蔬菜運銷相關的人員達200人以上,轉移了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的就業機會。2007年,鴰林村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5390元,比全省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高30%。農民民眾生活寬裕,其中家庭年均現金收入超過8000元以上的達到89.3%。
四、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目前,全村在種植業、銷售業中湧現出一大批科技拔尖人才和專業大戶。同時,把農村科技拔尖人才培養成黨員和村、社幹部,增強致富能力,為農民致富起到帶頭作用。如種植業中的姜裕柱、周興芝等,銷售業中的嚴志偉、王思明等,他們已成為蔬菜生產、銷售中的拔尖人才和帶頭人,其中黨員嚴志偉被評為德陽市蔬菜行銷大戶,被德陽團市委評為青年科技致富能手。嚴志偉現任興隆鎮蔬菜協會理事。近年來,協會年均為菜農銷售蔬菜達40000多噸,實現銷售收入近3000萬元,純利300多萬元,解決剩餘勞動力500多人,每年為菜農增收畝平達400餘元,同時為草編、竹編等創收達20多萬元,為全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的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五、充分發揮協會輻射作用,走“協會+農戶”產業化道路
該村蔬菜協會領導機構基本由蔬菜種植大戶和行銷大戶組成,在國家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經營機制上,組建了一支專業行銷隊伍,實行股份制經營,每個成員出資合股,每股資金5000元,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營原則,成員間根據股份大小,貢獻大小進行分成。努力開拓市場,現已在重慶、甘肅、陝西、西藏、新疆、河北、北京等十餘個省市和成都、南充、巴中、綿陽等省內城市建立了穩定的銷售網路,除能保證收購本地無公害蔬菜外,還幫助解決本市其他鄉鎮和外縣市優質蔬菜的銷售問題,2007年協會銷售總量達70000多噸,銷售收入7000餘萬元,帶動農戶10000餘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協會的發展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為把無公害蔬菜生產這一主導產業做大做強,蔬菜協會已與四川綠鑫農副產品產銷有限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鴰林村的無公害蔬菜生產走上了“協會+農戶”、“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協會連續三年被評為廣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評為德陽市先進專合組織、德陽市二十強專合組織,被四川省農工委評為全省兩百強專合組織之一。
六、村美、民富、風氣好
該村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村美、民富、風氣好”為目標,組織村民以實際行動投入到新農村建設活動中去,做文明人,辦文明事,養成文明生活的良好習慣。同時,制定了愛護環境衛生的村規民約,禁止柴草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的陋習,做到村旁、路旁、宅旁、河旁無垃圾,建立保潔隊伍,修建了垃圾池,專人打掃村民主要道路,清除垃圾,保持路面整潔,垃圾進池,定期清運,使村環境面貌換新顏。開展農戶衛生評比活動,以家庭衛生促進“村容整潔”,以家風文明推進“鄉風文明”。
該村村級衛生機構健全,兩名醫生均具備中專學歷,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青壯年勞動力中無文盲,並新建村體育活動場、村醫療站、圖書室、垃圾處理池等設施,村容整潔,安全衛生用水普及率100%,用電入戶率100%,電話普及率達70%以上。治安良好,近年來無重大刑事案件、社會治安案件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村民民主法制觀念強,社會風氣好。因此,鴰林村連年被評為鎮先進黨支部、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