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路村簡介
鴨路村是贛西最偏遠的小山村之一。全村人口2168人,26個村民小組,三年前,這裡交通閉塞,土地貧瘠。為了徹底改變該村落後的面貌,村黨支部本著“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理念,帶領全村人民奮力拚博,開拓進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鴨路村發展
一、加快交通發展,改變交通落後狀況村黨支部時刻牢記這個硬道理。通過實地調查,現場調研,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從2003年冬起,村黨支部採取向上級申請和本村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方式,共籌措資金160餘萬元,投勞4萬餘工次,帶領全村乾群通過近3年的奮戰,將全村三條長總計7.2公里的鄉村公路已全面完成水泥路硬化任務,使全村的交通面貌得到了徹底的改觀,真正解決民眾出行難和因交通不便而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二、堅持“科教興村”戰略,改善教育條件
村黨支部通過從各方籌措資金12萬餘元,新建改造了鴨路國小教學樓,購置了辦公設施,將一座現代化的教學大樓呈現在廣大師生和人民民眾面前,孩子們笑了、老師樂了、百姓們更高興了,從而使學生們有了一個寬鬆、舒適的學習環境,老師們有了一個更加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教學舞台。2004年度,鴨路國小被區政府教育局列為第一批標準化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決心和成績,穩定了教師隊伍,也提高了支部的威信,增強了支部一班人的戰鬥力和凝聚力,為鴨路的經濟發展輸送人才奠定了基礎。
三、招商引資取得較大突破,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通過村交通環境的改善,為外地客商到鴨路來發展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和發展空間。去年,村黨支部就通過多方聯繫,從外地引進資金40餘萬元,對村電站進行了大幅度地改造,有力地推動了村電力事業的發展;從民間引進資金20餘萬元建成了鴨路農貿市場,拉動了當地消費,使經濟邁入良性循環軌道;籌措資金12萬元對村辦公大樓進行了改造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招商引資工作,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直接為本地創造利稅達20餘萬元。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31畝,人均耕地0.67畝,主要種植小麥、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47.0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3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30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有44戶飲用井水,有4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4戶通電,有3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6.36%和86.3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戶(分別占總數的63.64%和36.36%);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1輛。全村建有小水窖4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0畝,有效灌溉率為38.1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 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1.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02萬元,占總收入的42.82%;畜牧業收入49.41萬元,占總收入的54.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0頭,肉牛15頭,雞350隻);林業收入0.74萬元,占總收入的0.81%;第二、三產業收入1.34萬元,占總收入的1.47%;其他收入0.61萬元,占總收入的0.67%。農民人均純收入3236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6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種植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往縣內。2007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9.4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23%,該村發展畜牧業特色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44戶,全村人口195人,其中男性99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193人,勞動力10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10人,白族1人,漢族184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7人,五保戶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