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漲經過
溫州人最愛吃的鴨舌,原料從短短三個月前每噸5萬元漲至眼下8萬元/噸,零售品牌從每斤72元漲至108元。是通脹使然?還是遊資炒作?零售價上演“三級跳”
眼下到市會展中心的第四屆中國(溫州)特色農業博覽會逛逛,你會發現,溫州人最喜歡吃的鴨舌身價大漲,各品牌如爽康、初旭、修文、藤橋等等標價都在漲。一線品牌初旭鴨舌的零售價從年初的95元/斤已上升到眼下110元/斤,漲幅還不算大。但其它眾多品牌價格普遍漲幅較大,其中一個品牌的零售價從年初的72元/斤漲到10月份的92元/斤,11月又漲到108元/斤,上演了“價格三級跳”。 會展中心鴨舌堅挺,市區零售商店情況也如此。市區一家店主告訴記者,近期他們店的鴨舌銷售額雖然有所上升,但實際賣出的量卻在下降,已有市民發出了疑問。作為溫州特產,鴨舌是溫州的金字招牌,外地人到溫州,總會買幾斤鴨舌回去,在淘寶一搜“溫州”,便會自然跳出“溫州鴨舌”,溫州人也愛以此作年貨或贈送親友,這番提價潮影響巨大。記者調查中還發現,市區不少酒店2000元一桌的酒宴的盤頭,都把鴨舌給撤了。
原材料有錢進不到貨
“眼下很多東西都漲價,鴨舌原料漲得很厲害。”昨天,農博會上一位前來參與展銷的業內人士道出了鴨舌漲價的第一層因素。記者了解到,鴨舌的原料從今年8月份的5萬多元/噸,漲到眼下的8萬多元/噸。一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當初進貨太少了”,這樣的漲價,炒股炒房賺得也沒這么快。1公斤的鴨舌原料還做不成1斤鴨舌成品,除去包裝和人工,眼下1斤鴨舌成品的成本已近80元。而同樣,鴨掌也從今年6月的1.4萬元/噸漲到了本月的2.5萬元/噸。
溫州企業從全國大量收購鴨舌、鴨掌以及鴨腿、雞腿、鴨翅、雞翅、鴨肫、雞肫等,鴨身、雞身往往被北京、山東等地企業採購,這些“雞零鴨碎”曾為溫州人帶來極高利潤,也催生一批挺紅火的農副產品品牌。但令人奇怪的是,今年原材料這么貴,有錢卻還是買不到貨,很多鴨舌生產商想多備點原材料也難,而往年,想進多少鴨舌就能進多少。
“除了幾家著名鴨舌品牌,許多中小鴨舌供應商都面臨難題。”一名二線品牌的企業老闆向記者訴苦說,接下來將逐漸迎來年貨購置高峰,原材料的價格沒準還會“跳龍門”,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鴨苗賣出歷史最高價
往年鴨舌原料料眾多,今年為何這么少? 業內人士透露,裡頭的原因撲朔迷離,眾說紛紜。記者撥通了山東三和集團行銷人員杜先生的電話。山東三和集團是供應爽康、初旭、藤橋等溫州幾大鴨舌食品生產企業的大型上游企業。杜先生告訴記者,鴨舌作為一種特殊食品,具有稀缺資源的特點。他們企業一個月約需要3000萬隻鴨苗,自產1000萬隻,剩餘2000萬隻得從外頭購買。但今年南方旱澇,北方極寒,到處是一窩窩病鴨,這令鴨苗大幅減產。現在鴨苗每隻9元,足足是四五月前的4倍,差不多是歷史最高價。他們企業賣給溫州企業的鴨舌即使每噸8萬元,也並沒有多少利潤。歸根結底,這錢還是被上游產業鏈生產鴨苗的種禽養殖業給賺了!杜先生表示浙江就有很多鴨苗企業,記者完全可以向他們證實。“千萬別以為我們都賺大了!”杭州千島湖一家種禽養殖企業經營人金志康告訴記者,今年全國性的鴨病嚴重,種鴨死了不少,倖存下來的鴨苗企業是發了財,但很多企業也沒賺到錢。往年一隻鴨苗1元錢都出現過,很多鴨苗企業艱難經營,今年好不容易賣到9元一隻,但卻遇上了“病害年”……記者聯繫寧波另一家種禽養殖企業,老闆的回答也語帶保留,他說今年飼料漲、運費漲,他們其實也沒賺到多少錢。
民間遊資介入“炒鴨舌”
鴨舌上游產業鏈紛紛聲稱自己“並沒賺到多少錢”。眼下“通脹”聲響成一片,鴨舌暴漲是不是遊資幹的好事?溫州民間資金充沛,眼下炒樓、炒股等都已風光不再,市場上的確有部分遊資專愛瞄準資源相對稀缺的農產品。記者在採訪中,幾家鴨舌生產企業都不承認自己有囤貨行為,只認為自己是“稍有備貨”,他們同時解釋這是用於生產銷售的,不是用於倒賣牟利。但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從去年起,他們中一些人便開始感覺到鴨舌收購的難度在增加,市場上有閒錢開始在流入,這些錢有多少?最終去向如何?誰也不能給出詳細的說法,但大家現在看到的,卻是鴨舌價格實實在在的增高。溫州市投資協會一名不願公開身份的人士分析說:“鴨舌是溫州人的特產與喜好,它不是什麼大宗貨物,國際、國內熱錢進入該行業一般不太可能,但溫州本地閒錢涉足其間完全是有可能的事。”這名人士同時認為,因為鴨舌的市場總量並不大,往往不多的閒錢,便可影響到整個市場。
不能讓一隻鴨子“壓扁”
“眼下,我們的壓力很大。”在溫州已有九家專賣店的溫州尖嘴食品有限公司的老闆告訴記者,鴨舌漲價,他們作為生產商特別是二三線生產商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如何定價成了很大問題,高了消費者不買賬,低了沒準要貼錢。以現在的原材料價,成品鴨舌應在120~130元/斤,但這樣的價格,市民很可能“賭氣”不吃。已是浙江名牌的“爽康”同樣也有此擔憂,其生產廠家、溫州東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曉東告訴記者,某種程度上看,溫州已經陷入一種“鴨舌大戰”,今後只會越來越激烈。他們企業絕不想“被一隻鴨子壓扁”,接下來將推出新食品品種,進入溫州的婚慶禮品等市場,努力在鴨舌之外找到新的市場增長點。 也有少數溫州鴨舌生產企業已逐漸邁出第一步,開始拉直產業鏈,少量自產鴨苗,從育種、養殖到終端銷售搞“一條龍”。業內人士認為,這多少能消除一點上游供貨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溫州企業大量進入種禽養殖業也不現實,一是現有產業環境與成本較外地沒有優勢;二是產能如過剩也有可能傷及自身。由此可見,小小一枚鴨舌,市場博弈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