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鳴鶴園位於北大西門內北側,這裡就是當年被譽為京西五大邸園之一的鳴鶴園的遺址。鳴鶴園原本屬春熙園,是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
歷史沿革
![鳴鶴園](/img/4/e05/nBnauM3X4IjM4QjN3UzM3gzN2QTMwcTOykzMyQTNwAzMwIzL1M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鳴鶴園也在所難免,園中大部分建築都遭到破壞,只有幾處建築遺存。同治三年(1864),綿愉去世,鳴鶴園仍為他的後代所擁有。因長期無力修葺,該園便日漸荒落。雖然這時的鳴鶴園已日趨荒廢,但據記載,當時奕詳與奕謨二人還居住在園內。民國初年,徐世昌以薄酬四百元向當時的紫禁城小朝廷租下此園,本來園中建築所剩無幾,他租下此園後,卻把園中倖存的建築大量拆毀,把拆下來的上好木料運回老家,使鳴鶴園又遭受了一次大的破壞。之後不久,鳴鶴園又轉入陝西督軍陳樹藩手中,他在那裡建有夏令別墅和祠堂。
1926年,燕大遷來以後,對翼然亭進行了修整,並在亭內彩繪燕園校景十二幅,將燕園的代表景點薈萃於一亭之上。校景亭之名也因之而來。
1928年以後,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從陳樹藩手中購得此園,作為新建成的校園的一部分。歷經風雨坎坷,鳴鶴園的原有建築大多已經蕩然無存,只有翼然亭、龍王廟中的重檐六角亭、春熙園垂花門為昔日鳴鶴園中的遺物了。
1984年,北京大學又對校景亭做了一番修葺。今日之校景亭,已經煥然一新,可謂北京大學校內最為雅致美麗的名亭。
1992年,在吉爾•賽克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北京大學修復了鳴鶴園。
1993年5月開館,由北京大學和美國友人阿瑟·賽克勒博士合作建成。館前日冕,原位於老北大的沙灘紅樓前,八十年代後期移放到現賽萬提斯像東側草坪內,1992年園林科在賽克勒博物館建成後移到此處,並恢復了晷盤與晷針,以期與博物館在內容、氣勢上形成一種和諧的旋律。
景區介紹
日晷
![鳴鶴園](/img/e/a41/nBnauM3X4czMwAjM1MTN3gzN2QTMwcTOykzMyQTNwAzMxAzLzU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校景柱
2008年11月16日上午,北京大學西門北側鳴鶴園內,河北省北大校友會向母校贈送校景柱落成儀式隆重舉行。
校景柱由整塊上等漢白玉雕刻而成,與校景亭交相輝映。柱身高5.4米,寓意5月4日為北京大學校慶日。柱的上端為地球儀和京師大學堂匾額圖案。柱身雕刻有北京大學建校以來不同時期的標誌性建築,包括京師大學堂、紅樓、百年講堂、圖書館和奧運桌球館等。底座欄板長2008毫米,高110厘米,雕刻有祥雲和奧運火炬圖案,寓意2008年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迎來中國奧運年。
方池
方池。校景亭正西有白石砌岸的長方形魚池,曾經盛夏里荷花盛開,別有一番風致。方池如今常年閒置,積累了大量的荒草和雜物,池中早已多年無水。校景亭和紅湖,包括方池,原來是鳴鶴園的一部分。只是由於後來修建了新的建築,才把鳴鶴園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按照中國的語言習慣,方為池,圓為塘。方池一帶,曾經是北京大學水系的水源地帶。北大校園的水系是以東西向的水係為脈絡,與天然地表水流向一致,因利勢導,保持流水暢通其水源為泉水,六十年代初,還可以看到西校門方池南側的自流井,水湧出水面一米多,頗為壯觀,那時水流清澈透明,一股由方池向北經現在的鳴鶴園湖向東通過考古博物館北側小溪流入鏡春西湖,再出山谷、出南入北轉東折西,逐入朗潤園湖;另一股經王八坑湖、勺海湖繞過峻岭經地下河道入未名湖,這真可謂脈源貫通全園生動。而今,由於城市地下水過量開採、地下水位每年以一米的速度下降,自流井已不復存在了,北大校園內湖泊水系已成了無源之水。完全依靠從外面引入。
石牌坊
“柳浪聞鶯”石牌坊,高兩米有餘的兩根漢白玉柱子的楹聯上方,用四根鐵柱傾斜著支撐。兩側石柱上方均有一道長約半米的凹槽。兩根柱子中間上方的坊楣不是乾隆題字的那塊坊楣。
圓明園遺址公園西洋樓海晏堂遺址北側的流散文物展區中,有一題有“柳浪聞鶯”四字的漢白玉坊楣,標註長270厘米,寬75.5厘米,大小剛好與北大內缺失坊楣的石牌坊相契合。該文物的捐贈單位就是北大,時間為1977年10月。”柳浪聞鶯“漢白玉石牌坊的坊額先於坊柱被發現,被發現後就被捐贈給圓明園。
現立於北大校內的“柳浪聞鶯”和“斷橋殘雪”兩座石牌坊構件在2012年出土於朗潤園。
歷史文化
![鳴鶴園](/img/a/3c8/nBnauM3X1cDOzcTN3MTN3gzN2QTMwcTOykzMyQTNwAzMxAzLzU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詩文為:
峰有飛來亭豈無,天然距此不南圖。
籍松為幄陰偏秀,依石成章興迥殊。
茶鼎煙飛雲半野,棋枰聲雜瀑千珠。
寄言縱目搜吟客,莫認琅邪岩畔途。
清末時,醇親王奕譞曾做詩描述鳴鶴園景色凋零,但古亭倖存的荒蕪景象。
詩云:
鶴去園存悵逝波,翼然亭畔訪煙蘿。
百年池館繁華盡,匝徑松陰雀噪多。
文物保護
2001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