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山村

鳴山村

鳴山村位於江西省景德鎮浮梁縣洪源鎮,與九景高速公路毗鄰。下轄9個自然村,統計到2008年人口1302人。進入新世紀,鳴山村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利用地域優勢,在發展村級經濟的同時,規劃建設新農村,村民生產、生活變得豐富有序。另有浙江省寧波市滸山街道鳴山村、安徽省太湖縣新倉鎮鳴山村等同名村。

基本信息

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洪源鎮鳴山村

概況

在鳴山村人的記憶里,2000年以前,他們是那樣的貧窮,以至於窮得連想修一條村級水泥路的錢都無法湊齊。2000年是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裡,鳴山村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先後引進了瓷廠、電子廠等8家外來企業,數百名農民變成了半產業工人。與此同時,該村打破傳統的種田方式,大力發展郊區農業與養殖業,並在各級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創辦了股份制大米加工廠,集體年增純收入2.4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不足1200元,飆升至現在的3150元。

富裕起來的鳴山村人沒有忘記建設自己的家園,從2001年開始,該村先後籌資興建了村衛生所、老年活動娛樂中心等一大批公共基礎設施,並按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綠化的原則,組織村民興建別墅式樓房150餘幢。好的建設還必須有好的管理,近年來,鳴山村以“文明新風進萬家”為載體,積極開展“新村是我家,衛生靠大家”活動。一個舒適、衛生、和諧的新農村盡展風流。

重建歷史

10米寬、1.5公里長的大道兩旁,嶄新的樓房鱗次櫛比,路旁的一排排桂花樹,吐露著淡淡的清香;幸福洋溢在人們的臉上。作為浮梁縣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之一的鳴山村,到處散發著新農村的無限魅力。而在建村初始,當挖土機掘下第一鏟土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的山地。

1998年的洪水,將洪源鎮大洲、寶塔、佛塔三個地勢低洼的村小組淪為澤國。災後,為了安置災民,重建家園,新的鳴山村誕生在一個叫櫟樹下的地方,230多戶災民將新家建在了這裡。

建村伊始,鳴山道路泥濘,設施落後,村民收入渠道單一,經濟極為薄弱,而且大多數村民因建新房而負債在身。為改變落後面貌,鳴山村首先打通了通往外界的道路,陸續完善了新村街面和下水道等基礎設施,開通了電話和有線電視,引進了公車,鳴山村逐漸變得生機勃勃。

基礎設施的完善,加上地處城郊的優勢,鳴山村開始為投資商所青睞。到2005年,已有8家外來企業落戶鳴山,其中以中新瓷廠規模最大,僅此一家就解決了160多名村民的就業,村民完成了由農民向工人的角色轉變。

利用城郊優勢,鳴山村還發展了蔬菜、甘蔗等經濟作物,村里還以股份制形式創辦了大米加工廠和油坊,另外還有60多戶成為養殖專業戶,農民收入的渠道豐富起來,年人均純收入也由原來的不足1200元,增加到如今的3150元。口袋逐漸鼓起來的村民對生活品位的要求越來越高,村里因勢利導,圍繞思想道德建設這一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把完善村民生活居住環境和村容村貌有機結合在一起,先後建有村衛生所3個,公共廁所1座,垃圾池10口。老年活動中心、幼稚園、敬老院、健身房、農貿市場應有盡有,和城市社區相比並不遜色。他們還和城市人一樣,積極開展“新村是我家,衛生靠大家”活動,對門前屋後實行“三包”,街面衛生有專人清掃,每周進行一次衛生檢查,不留垃圾死角,村民普遍養成了公共衛生人人管的良好風氣

前不久,鳴山村召開了民眾大會,全體村民在新農村建設徵求意見書上莊重簽下自己的名字,以100%的支持率通過了新農村建設的決定,村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鳴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鄒海明在描述鳴山明天時,表示要把鳴山建設成新農村的樣板,讓鳴山成為全省的名村、全國的名村。

縣民政局局長殷書林告訴記者:撤村並村是中央、省、市政策要求,時代發展的需要,綜合各村撤村並村工作實踐證明,村級規模大一點,有利於整合資源,凝聚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有利於促進規模經濟發展,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興辦公益事業,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有利於農村穩定;有利於增強村級班子整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鞏固基層政權;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減輕農民負擔。殷書林局長反覆強調,本著便民利民、促進發展的原則,根據村級區劃調整後村級規模擴大和農村取消農業稅徵收等實際情況,將在全縣增設若干個便民服務網點,逐步出台一系列加強村級基層政權建設,強化村級幹部隊伍管理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政策措施,並著力在強化幹部為民服務意識、增強帶領民眾脫貧致富的本領上下功夫,從而為最終實現整合優勢資源,凝心聚力促進全縣農村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浙江省寧波市滸山街道鳴山村

鳴山村位於寧波滸山街道,統計到2004年全村總戶數1063戶,總人口236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2人。2002年農業總產值230萬元,,工業總產值8020.05萬元,三產總產值663萬元。村級集體收入9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7135元。共有黨員人數65名,10個村民小組,共有企業35家。

進入21世紀以來,鳴山村黨總支、村委會、村經濟合作社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指導思想,注重文明村、民主法治示範村、綠色村莊、平安村的創建工作,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根本,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為目標,積極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活動,著力提高村民素質,塑造示範村的新形象。在新世紀裡,村黨總支部一班齊心協力,團結進取,發揚“開拓、創新、務實”的精神,帶領全村幹部民眾向著文明富裕的方向邁進,努力把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安徽省太湖縣新倉鎮鳴山村

新倉鎮鳴山村是一個有7800人的人口大村,也是勞務輸出大村,歷史上有生產鞭炮的傳統。家庭養殖、勞務收入和鞭炮生產成為該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市場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煙花鞭炮活動開展後,農戶零散生產鞭炮規模呈萎縮趨勢,加上生豬市場與往年相比較為疲軟,外出務工人員大幅增加。2007年該村外出務工超過3200人,占總人口的41%。隨著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加和外部勞務市場對務工人員技術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鳴山村幹部和民眾逐漸認識到學習一些勞務技術的重要性。2006年底,該村與縣勞動技術學校取得聯繫,爭取了主辦勞務技能培訓的機會。2007年陰曆年後,培訓班順利開班。為了村民能更好地學習,村里安排了一名村領導專門負責協調工作,並組織村組幹部入戶動員,村委會還主動讓出了剛剛搬進辦公的村部大樓會議室作為培訓班教室,幾個月來,當地民眾踴躍報名參學,原計畫辦的三期培訓班不得不續辦。到2007年中,已有300人學成結業,還有一大批村民等待入班學習。根據報名情況估計,該村將共有500多名村民參加本次培訓學習。這些經過培訓的村民將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帶到企業及家庭生產經營中,必將為增加收入奠定更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