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明中都古樓景區簡介
明中都古樓位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詔以家鄉臨濠為中都。集全國名材和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罪犯等近百萬人,經過六年的建設,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勞費”為由罷建。然而此時,一座宏偉豪華的都城屹立在鳳陽大地之上。中都建有內、中、外三道城。外為中都城,周長60餘里,開9門。中為禁垣,周長15里多,開4門,曰午門、東華、西華、玄武門。城內有正殿、文華和英武兩殿,文、武二樓,東、西、後三宮,金水河、金水橋等。正南午門外,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中都城內外,還有城隍廟、國子監、會同館、歷代帝王廟、功臣廟、觀星台、百萬倉、軍士營房、公候第宅、鐘樓、鼓樓等。《中都志》稱“規制之盛,實冠天下”。
歷六百年余載,中都城內外建築皆毀,僅剩皇城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觀其舊址和遺物,仍可見巍峨壯觀之一斑。
皇城城牆雄偉堅固,皆用大城磚砌築,已發現署有22個府70個州縣及大量衛所、字號銘文磚。砌磚所用的灰漿是用石灰、桐油、糯米汁等材料混合而成。在城牆的關鍵部位,甚至用熔化的生鐵代替灰漿灌鑄。所以在明代的二百多年中,城牆完好無損。午門券門及樓台四周基部,總長500餘米的白玉石須彌座上,鑲嵌著各種珍禽異獸、名花瑞草;而南京、北京兩個午門基部券洞兩端僅有少量花飾。殿址上的石礎,每塊直徑2.7米見方,礎面正中半浮雕蟠龍一圈,外圍刻有翔鳳。北京太和殿石礎直徑僅1.6米見方,且是素麵。石望柱、欄板、御道丹陛等,也都雕刻著龍鳳。特別是皇城內外的建築布局,繼承宋、元傳統,開創明清新風,成為後來改建南京和建設北京的藍本,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八二年,國務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士元稱:“中國幾千年宮遷建築史中都數第一,沒有中都就無法認識中國幾千年宮廷建築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