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台村[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義興鎮下轄村]

義興鎮鳳台村位於縣城4公里處,包括一個行政村三個自然村,行政村鳳台村全村土地面積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91畝,林地面積3246畝,糧食播種面積861畝,全村共有350戶,930口人,515個勞力,人均純收入3930元。三個自然村為前石門、後石門、黃獅垴,人口分別為85、119、83人。近年來,共完成了車場建設、封閉村莊講言槽河渠及源頭治理工程、亮化工程、新農村配套、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養殖園區、愛心學校、小區建設、復修縣文物保護單位“青崗寺”等工程,這些工程的完成使得鳳台村面貌煥然一新。2009年鳳台村被列為省級生態文明村。2008年被晉中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和順縣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設示範村”;晉中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市級零案村”;和順縣委授予“十桿旗”稱號;2009年被晉中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明示範村”。

鳳台小戲介紹

《風台小戲》源於明末清初,是一個劇目短小精悍、音樂清脆明快、表演細膩雅致、服飾道具輕便的小劇種。它產生於太行山脊和順縣鳳台村,活躍在晉中東部山區,距今已有30O餘年的歷史。

風台村(古名扒頭),位居縣城西 4公里,北倚鳳凰山,南傍梁余河,村東有元建“青崗寺”名勝古蹟,村中“榆和路”東西貫穿,這裡風景秀麗,有“風台異形”之稱,為和順十景之一。1914年重修《和順縣誌》載贊“風台異形”詩:

“迭樟回巒漳水湄,崇岡一似鳳來儀。

風松乍作蕭韶奏,露草還吟萋萋詩。

天半朱霞增壯采,雲扶旭日望中移。

臨鄧舊有求鳳操,西去長天不可思。”

風台村不僅景物宜人,而且有絢麗多姿的戲劇藝術、音韻優美的道教音樂和豐富多彩的刺、塑、雜耍等民間工藝,遐邇聞名,如此的自然與文化環境,為小戲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小戲的繁榮又為鳳台人展示才華提供了場所,爭得了榮譽。

起源

鳳台小戲因形成於山西省和順縣鳳台村而得名。

據資料記載,“鳳台小戲”是由說唱“西廂曲”發展而來的。傳說在清末明初,一個陳姓商人由南方來到和順縣以賣筆墨紙為生,

後來娶妻生子在鳳台村落戶,在閒暇時間,他常常給村里人說唱“西廂曲”。所用的曲調都是江南民歌小調牞起初僅有【銀紐絲】【茉莉花】【張生和鶯鶯】等南方民間曲調和片段詞曲,主要以口頭說唱為主,形式和音樂也很簡單。當地老藝人追憶:在民國初年,當地有一個叫盧德芳的藝人家裡有一本麻紙的鳳台小戲的手抄本,上有鳳台小戲劇目30餘個,後來遺失。

民國初期,鳳台小戲已經形成,一是有了成熟的劇目,故事形成了完整的情節;二是行當已形成,有了生、旦、醜行,而且生又分出了老生、小生和鬚生,旦分出了老旦和小旦,也有青衣和丑旦;三是演出形式多樣,有本戲、折戲,也有歌舞表演。有的一劇一曲,有的一劇多曲;四是出現了業餘班社,尤其是自樂班活動十分踴躍,如清末民初的“扒頭山小紅火班”,每年冬天教戲,春天演出,年年都要組織活動,鳳台村周圍的村子每年都要請他們到村里演出。

分類

鳳台小戲的傳統劇目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從其他劇種移植來的整本戲;二是源於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的小戲;三是形式上以歌舞表演為主的戲。鳳台小戲結構簡潔,篇幅精練短小,故事集中,形式活潑。內容主要反映了人們對愛情自由的追求。鳳台小戲多為一個劇目只表現一段故事,時間都在15至20分鐘左右,全部是折子戲,格調清雅,帶有水鄉的輕盈歡快,富有江南嬌健的柳拂風味,整個小戲有戲即完,情到即終,理到即止,高潮即是結束。是以精取勝,沒有悲劇,是一種順乎民意的小正劇和小喜劇。

音樂

鳳台小戲的音樂,色調鮮明,韻律獨特,樂器也和其他劇種有所不同,唱腔極有情趣,節奏平穩舒緩,耐人尋味。唱腔不屬板腔體,但卻以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等節奏來表現人物不同的喜怒哀樂。鳳台小戲演唱的調高可以根據演員的嗓子和曲牌的音域來定。唱腔結構由很多獨立的曲牌組成,屬於聯曲體的結構。現留存有37首曲牌,有的可以單獨反覆使用,也有的是幾個曲牌連線使用。鳳台小戲的唱詞自由流暢、朗朗上口,唱句長短不等,但文學性強;語言精練、生動活潑、韻律和諧,唱詞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四字句、三字句和類似元曲結構的長短句,運用自然,不拘一格,給人以乾淨利落的美感。唱腔中的虛詞襯托和全部唱腔血肉相連,使唱腔豐滿動人,韻味更濃,如“哪哈依呀嗨”、“哎嗨呦”等。鳳台小戲的道白與其他劇種不同,它以“蒲白”為基調,除了唱詞間的夾白和簡單的對話外,大都以韻白為主,,間或也用方言鄉語。每句字數相等,句尾必須押韻,並和唱腔前後呼應,相輔相成。表演上唱、做、念兼備,沒有武功戲

藝術特色

劇目形式短小精悍,格調高尚,是其特色之一。

俗言:“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從挖掘(口傳和抄錄)的23個傳統劇目看。主題集中,結構簡潔,人物性格顯明,劇詞形象生動,語言精練。韻律和諧統一,文學性較強。內容多反映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婚姻和邪惡勢力。一劇表現一個故事,劇情發展規律是情到即終,理到即止,不拖泥帶水。如代表劇《拍蝴蝶》,從繡女二姑娘思念王生開始,中間經王媽媽以探病為名到二站娘家,將二姑娘誘到花園拍蝴蝶和王生相會,最後王生與工姑娘訂親結束,僅演20分鐘時間,非常緊湊。

戲劇形式小。即:劇目小(全是折子戲。多數節目2—4人)、角色小(多為小生、小旦、小丑等)、服飾小(所有劇中人物均是小妝扮,無游靠戲)、道具小(不使刀槍劍戟,不用大型道具)、樂器小(不上大鑼、大鼓、大銀)、演員小(青少年扮演)。

劇本唱詞不俗,如《寄簡》鶯鶯上場唱的[八角鼓]詞:“樹丫之尖,月芽難圓,夫人賴婚,起了禍端,張生得病紅娘寄簡。”人稱:“風台小戲才是真正的文戲”。

唱詞句式多,類似宋元曲的長短句,詞牌畫意濃郁,認三字句到十字句,或十字以上的多種句式,這也別於其他明快劇種。如紅娘在《寄簡》中的一段唱詞:“張生思似山,理應配姻緣,夫人為何道下慌言?真可憐2夫人心太偏,☆賴切姻緣,這也是,招兵買馬兩情願……”就有三、四、五、七、八字句等五種句式。劇中人物道白,以蒲白為主,夾有方言韻氏聽起來格外純淨樸實。

音樂唱腔清脆明快,道白音韻美,委婉悅耳,是其特色之“ 音樂是區別戲曲劇種的主要方面,小戲音樂,是由它的曲解名稱諧音韻味,和詞牌式的唱腔格調,加多年吸收了當地道教音樂、中路梆子音樂與毗鄰地區秧歌小調某些句、節,以及擊樂鑼鼓經,融匯成一種既有江南水鄉絲竹韻昧;又有北方黃土山歌聲調的音樂形式。它由許多獨立曲牌組成,屬曲牌聯綴體。旋律優美,風格清新,節奏明快,富於變化。

音樂曲調悅耳,樂曲音域一般高多為2,低為7,還有的為2,多數唱腔曲牌在9—12度音之間。調式多“微”、“宮”,個別曲用“羽”或交替調式,所構成的曲子婉轉柔和。

唱詞曲牌協調,由多種句式唱詞配的各種曲牌,對於反映節目內容,刻畫人物性格,表現喜怒哀樂甚為突出。如長於敘事,纏綿委婉的[八角鼓]、〔空腔],喜悅活潑的[剪剪花]、[打棗],歡快利落的[煞尾],憂鬱思念的[步步腔]等等。整個唱腔詞、樂得體,依音出情,起落有致。

虛詞襯字得當,整個唱腔不只皆用男女本功嗓演唱,而且曲牌中央有哎喲、哎咳喲、太平年、王大娘等許多虛詞襯字。其中[蓮花落]唱曲中最多,正文唱詞兩句14個字,就夾有虛詞襯字“呀、呀依門咳、三雜花兒開呀依門裡流、里流蓮花、花朵梅花啦……等35字”;曲譜42拍,正詞只占12拍,而且唱起來通順流暢,朗朗上口。

曲牌運用別致,小戲劇目除少數是一劇一曲外,多數是一劇多曲,而且大部開場用[八角鼓]、中間按劇情、人物、情感靈活運用,有的曲牌單用,有的連線用、反覆用,但最後是[煞尾]收場,此樂雖不屬板腔體,且通過4/4、2/4、3/8等節拍和散、慢、中、快的速度,在上述程式內演奏,來反映劇情起余和故事層次的分明。

伴奏樂器清脆,也是別于山西其他劇種之處。它以揚琴、呼胡為主,配有笛子、笙、三弦、四弦、二股弦;擊樂以板鼓為主,配有小擦、小鑼、小鉸、梆子、小戰鼓、碰玲、五音鑼,演奏起來,和諧清晰,歡快悅耳。

表演手法細膩雅致,穩健舒展,是其特色之三。

小戲劇目塑造人物逼真,表演手法文雅健康。表演程式的做、念、唱、舞等。動作穩健,一招一式都隨鼓點節奏進行。劇中雖多敘愛情生活,但都是用含蓄的語言,文雅的舉動,巧妙的手法表現,給人以品德為重,禮致成戲之感。小戲所以受民眾歡迎,和它的上述高尚表演格調分不開。

服飾道具簡易輕便,大方美觀,是其特色之四。

服飾:小生頭戴生巾,身著生衣,足蹬冠靴;小旦多為小姐、丫環,包頭貼鬃化妝,身著彩衣、彩褲、彩裙等;小丑畫臉、短服。不用頭盔、解靠等大型硬妝(全部軟包)。

道具,一般只用扇子、手帕、蠟台、紗燈、馬鞭、茶具等。專用道具如“蝴蝶”、“籃子”等自己製作,相當精緻。

舞台裝飾:同晉劇一樣,桌子上裙,椅子上披、墊,給人以大方美觀之感。

隨著現代劇目的創作,也增加了新的服裝道具。總之道具製作保持了既精又簡、攜帶方便、節省開支的優良傳統。

發展狀況

“鳳山腳下一枝花,元夜飛紅分外佳,歌舞飄香入萬戶,千年傳藝在農家”,這首詩充分反映了“鳳台小戲”這一民間劇種的歷史藝術價值和地方特色。“鳳台小戲”是具有和順地方特色的小劇種,也是山西惟一一個特色劇種,起源於明中期,成形於明後期,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鳳台小戲”起初是一種家傳式的說唱故事,其內容僅有一些民間曲調和片段詞曲,如《占花魁》、《紅娘下書》、《八角鼓》等節目。經過藝人們的不斷完善,到了明末形成了曲調清雅流暢、劇情簡練完整、人物角色豐富、詩詞雅俗共賞的地方小戲,並有了其代表劇目《頂嘴》、《避雨》、《送燈》、《拷紅》、《逾牆》、《拍蝴蝶》等30個劇目。

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鳳台小戲”瀕臨滅絕,致使部分劇目及一些特技表演失傳。解放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政策指引下,“鳳台小戲”枯木逢春,重現昔日風采,受到了省內外多數藝術家的高度評價和各界觀眾的喜愛,被稱為“太行山上一枝花”。1956年,有23個劇目、樂曲37首被挖掘記錄。1958年,以“鳳台小戲”演出為主的文工團成立。1960年,第一期《和順小戲集》出版,該書收集編入了7個劇目、24首曲牌;八十年代創作了《和順是個好地方》、《繡花巾》、《恭喜發財》、《為民縣長》、《春雨》等現代劇目。1983年,晉中市(時為晉中地區)與和順縣兩級政府,專門組織有關人員對“鳳台小戲”進行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出版了《鳳台小戲集》,收集了代表性劇目16個,曲牌37種,並成立了“和順縣文宣隊”,以繼承和發揚這一民間藝術。與此同時,《中國戲曲志·山西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西卷》等均將“鳳台小戲”編入,為以後繼承發展奠定了基礎;九十年代創作的現代劇目《存摺風波》獲晉中市第二屆“小康杯”匯演一等獎。為保護髮展“鳳台小戲”這一地方劇種,2003年,“鳳台小戲”開發籌備組成立,收集整理“鳳台小戲”劇目300餘頁,組織成立了“鳳台小戲”吹奏樂隊。

小戲在歷史上無專業班社。多年靠家傳口授技藝,先由陳家傳到自家,再傳到董家。每年冬三月排練,正月出演,年長日久,形成了業餘小戲班子,傳藝學戲在老藝人宅舍進行(叫紅火房),從每年春節直唱到二月二龍抬頭才息班、演出不收費,不賺錢。必要經費開支,由本村民自願捐獻。就此變為該村一稱村規、風俗,一代一代地承傳、抗戰時期,和順城被日寇侵占,鳳台小戲同樣慘遭劫難,走上了瀕臨滅絕的困境,使部分劇目以及一些特技表演藝術遭到失傳,實在可惜。

1945年和順城解放,鳳台小戲又枯木逢春,重返舞台與觀眾見面。

建國後,小戲在黨的“雙百”方針的指引下,沿著繼承改革、推陳出新的道路,向前發展。1956年挖掘記錄了22個劇目,樂曲37首。19G0年和順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化館編印了《和順民間小戲集》(胡志毅主編)將?個劇目的首曲牌編入,向全國農村文化工作會議獻札。1983年晉中地區藝術館編印了由胡志毅、尚華整理的《鳳台小戲2—船年代山西省《文化周刊》等發表了《送燈》、《寄簡》劇本和有關小戲的文章。8O年代《中國戲曲志·山西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西卷》等均將小戲編入……等,使《風台小戲》得到了保護和宣傳,並為以後繼承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50年代初開始,小戲的演出組織逐步增加,由原來的鳳台和青背等部分村排演,擴大到城關、紫羅等9個鄉鎮的村莊和廠礦。1958年至198a年縣裡先後6次組織專業文工團、隊的示範演出。和順縣晉劇團以“帽兒戲”上演。晉中文工切也排小戲《送燈》等節目赴各縣、市演出等,使其流傳面大大擴大,為晉中的文藝繁榮增加了色彩。

隨著演出單位的增多,其隊伍也不斷壯大,從1950年風台村田海籽、郝蘭珍等女角登台,到專業藝人等參加演出,後起之秀脫穎而出。如形聲兼優的小旦王千香(女),身段俏灑,做念自如的小生張引小(女)、以及劉金花、白改梅、白海魚等(女演員),改變了過去男扮女妝的局限。

然而,小戲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進入6O年代,在那場“文革”的掃蕩中,小戲也被視為“毒草”遭受批判而停演。撥亂反正之後,才使它又獲得了新生。在恢復活動的同時,進行了現代戲的創作和音樂等方面的改革。先後創作現代戲《繡花巾》、《春潮》等25個,並利用小戲樂曲編演表演唱,小歌舞《游松溝》、《摘豆角》等節目3O多個;在音樂創作上增添了[珍珠串]等過門20多段,鑼鼓點14首;在樂器方面變中路梆子呼胡為板胡,增加了小瑣吶、管子、小提琴、電子琴。1988創辦的“小戲音樂會”在演奏方法上作了改進,增加了領奏、獨奏、輪奏,在藝術科研中,又加工了代表戲《拍蝴蝶》等,給小戲增加了新的活力。

多年來,小戲的發展和成就受到了黨和政府多次表彰獎勵,1957年首次被省特邀參加了山西省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會演,《拍蝴蝶》獲獎。1959年秋,出席了晉中地區“百花會”會演,《送燈》、《繡荷包》轟動全區,獲得獎勵。1961年後,又新編現代小戲《繡花巾》、《春潮》,與古裝戲《瑤琴會》(王尚熊編、和順縣晉劇團演)等劇目16個,又先後10餘次赴省、地參加調、會演……等,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了貢獻。原中共山西省顧委、秘書長、詩人魯號,題詩讚頌小戲:

“鳳山腳下一枝花,元夜飛紅分外佳,

歌舞飄香入萬戶,千年傳藝在農家。”

風台小戲是在漫長的歷史中艱難而曲折地發展流傳至今的。它所以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其貼近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魅力,同時有一個酷愛小戲的環境,培養出了一批骨幹藝人,精心耕耘,代代承傳。

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望各級有關領導和部門,進一步加強對風台小戲的領導和宣傳,建議組建一個專業戲班,抓改革、創新,搞好繼承和發展,努力提高其演技水平,使它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現存傳統劇目有《撲蝴蝶》、《賣胭脂》、《避雨》等20多個。現代戲有《畫八扇》、《牧牛》、《走娘家》、《摘豆角》等,戲角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題材以男女愛情生活為多。在民眾中較有影響的演員有白臘八(生)、白根保(生)、陳雙金(旦)、董二孩(旦)、白三保(旦)、白海成(旦)等。

“鳳台小戲”這朵太行藝術奇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將在精神文明建設中開的更加俏俊瑰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