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的眼淚[詞語]

鱷魚的眼淚[詞語]

“鱷魚的眼淚”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諺語。比喻虛假的同情和偽裝的悔過。例如,某人哭泣是為了裝出悔過或同情的樣子,我們就說他們掉的是“鱷魚的眼淚”。

基本信息

詞語來源

鱷魚的眼淚鱷魚的眼淚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習慣用“鱷魚的眼淚”來比喻虛假的同情和偽裝的悔過,如果某人哭泣是為了裝出悔過或同情的樣子,我們就說他們掉的是“鱷魚的眼淚”。

這個說法大約是在14世紀開始流行起來的,當時有一本暢銷的回憶錄叫《約翰·曼德維爾爵士的航海旅行》,裡面提到蛇在吃人的時候會流淚。

從那以後的數個世紀以來,哭泣的鱷魚便被用來比喻虛偽的悔恨。這個表達曾作為寓言用來告誡人們要真心悔悟,也曾被莎士比亞用來指代假意的悲傷,到了現代,則被媒體用於嘲諷流淚的政客或謀殺嫌疑犯。

科學解釋

鱷魚的眼淚鱷魚的眼淚
2007年,佛羅里達大學的動物學家肯特·弗利特證明了動物在進食的時候確實會哭泣。但因為鱷魚是在水中進食的,研究它們進食期間是否會落淚比較困難,所以弗利特就研究了鱷魚的近親凱門鱷短吻鱷,它們會在旱地上進食。他在佛羅里達短吻鱷公園拍攝的七隻鱷魚中,有五隻在進食前、進食期間或進食後都會流淚。

弗利特的理論是,當動物用力地咀嚼食物時,咀嚼的動作會迫使空氣流經鼻竇,從而讓眼淚湧出來。據弗利特在短吻鱷公園親眼目睹,它們的眼睛不但會流淚,還會冒出泡沫,一些鱷魚甚至在準備吃雞、鵪鶉和餅乾的時候就流下了眼淚。

弗利特是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學家馬爾科姆·沙納之託來研究“鱷魚比喻”背後的生物學原理。沙納正在研究某些面癱患者在咀嚼時會流淚的現象。醫生們通常把這種流淚症狀稱為“鱷魚的眼淚”。20世紀20年代的一位俄羅斯科學家曾指出,這種面部肌肉衰弱可能導致人體起用“更古老的或許是鱷魚式的神經通路”。

由此看來,鱷魚流淚只是進食時身體產生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和同情悔過毫無關係,難怪人們會將虛偽的哭泣比作鱷魚的眼淚了。

典故傳說

古代西方傳說,鱷魚既有兇猛殘忍的一面,又有狡猾奸詐的一面。當它窺視著人、畜、獸魚等捕食對象時,往往會先流眼淚,作悲天憫人狀,使你被假象麻痹而對它的突然進攻失去警惕,在毫無防範的狀態下被它凶暴地吞噬。另一說,是鱷魚將獵物抓捕到手之後,在貪婪地吞食的同時,會假惺惺地流淚不止。總之,此語是喻指虛假的眼淚,偽裝的同情。而後約定俗成地引申為專門諷刺那些一面傷害別人、一面裝出悲憫善良之態的陰險狡詐之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