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頭醒獅

鰲頭醒獅

鰲頭醒獅是從化市鰲頭鎮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鰲頭醒獅自明代在廣東出現後,一直流傳至今。

簡介

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舞獅,以前叫“一冠堂”,解放後叫“舞獅” 。60年代後叫“醒獅”,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從化醒獅起源於清末民初,由佛山傳承過來,在建國前較為流行。舞獅子一般由兩人配合,一個舞獅頭、一個舞獅尾,另有一個飾“大頭佛”在前逗獅,輔以鑼鼓助興。鰲頭醒獅是從化市鰲頭鎮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鰲頭醒獅自明代廣東出現後,一直流傳至今。醒獅作為一種地道的廣東民間文化活動,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因其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所以在廣東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時,必有醒獅助興,歷代相傳,長盛不衰。現在醒獅已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樑。

分類

舞獅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勇猛而剛烈;少獅即幼獅,憨態可愛,一般跟隨文、武獅同場表演。從化的獅子一般以武獅較為出色。傳統的武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動作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

造型套路

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從化鰲頭醒獅隊獨創的一套“獅之出洞睡佛取靈芝”的套路是獨一無二的,配以象徵獅吼和風雷之聲的大鼓、厚鑼、響鈸,隨首樂聲起伏,把獅子從酣睡到興奮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點睛儀式

凡新獅初舞,按照傳統的俗規,要進行一個莊重的儀式,叫做“開光點晴”點晴之前要先“抓獅”。在晚上十二點左右,點上油燈上山先把獅子抓下山後才舉行“點晴”儀式,這儀式的舉行是很嚴肅的,必請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雙親下有子孫全的人執行“點晴”。 經點晴過後,便賜於獅子新生命,人們把它舞動起來,便成為百獸之王,可以辟邪納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獅子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7月7日,從化鰲頭醒獅入選《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傳統舞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