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接管拱北關成為第一任關長
受命接管拱北關
同年11月3日,因鮑康堯會英語,又是本地人,曾做過報關員,熟悉海關業務,孫中山紀念中學支部書記曾海波代表組織,通知他參加接管拱北關的工作。他到石岐鎮從組織部長謝月香手中接過任命信後,即往石歧軍管會前山(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岐軍管會的駐地)見主任黃旭,參加正式接管拱北關。見證洋稅務司離開
早在1949年的8月,身在台灣的總稅務司李度就曾致電拱北關稅務司瑚佩,敦促其遣散所有海關人員,變賣一切資產,將所有款項匯寄台灣,最終未能得逞。而身為中國人的拱北關副稅務司王作民,曾接五桂山我黨地下負責人黃旭信囑後,暗暗團結關員,保護關產,保存海關檔案,等待人民解放軍接管。
1949年11月4日早上,黃旭和鮑康堯乘坐一輛軍用吉普車,和司機一行三人來到位於拱北的關閘支關。後在關閘支關主任文啟祥的陪同下,鮑康堯等人到達炮台山緝私站。
炮台山陸軍緝私總站副主任胡達暄和劉年宣非常熱情,積極配合交接工作。經過商議,大家決定當天下午將稅務司瑚佩等主要負責人約過來在炮台山進行談判,於是派劉年宣到澳門接洽。中午黃旭回前山處理公務,鮑康堯便留在炮台山等候。
11月4日下午兩點左右,拱北關稅務司的三位頭頭――稅務司瑚佩攜巴士度、王作民等人由澳門總部乘車來到炮台山――拱北關陸路緝私總站的駐地。帶有拱北關400多人的花名冊、房屋和車船等固定財產登記清冊、財務資金收支結存帳冊,移交與接管拱北關的有關檔案資料。
中方代表由黃旭、鮑康堯、黃雲、王琦、林洪等人組成。交接談判開始,劉年宣翻譯,胡達暄筆錄。由於王作民等人事先已做好了準備,談判進行得很順利。會上,中方代表黃旭宣讀了接管命令,宣布“拱北海關已歸人民之手”,責成瑚佩等人負責組織機構、人員、檔案檔案以及設備、房屋地契等全部財物清單、清冊的移交工作,對原稅務司公署及下屬機構所有在職員工採取原薪原職、去留自由的措施,並要求駐澳機構和人員全部遷移回邊境內辦公。
當時的拱北關,設有九洲、關閘、石角、馬騮洲4個支關和水灣頭、炮台山和灣仔3個工作站。廣大愛國關員堅持工作,保護關產,除馬騮洲支關的電台和兩部電話被匪徒劫走外,所有船舶等固定資產及武器彈藥並未損失,還有20萬港元存在澳門大西洋銀行。
11月5日軍管會派員接管拱北關。1887年設立的拱北關,被洋人把持的歷史結束了,黃旭、鮑康堯、林洪、王琦、黃雲、胡達暄、劉年宣等人代表人民接管了。
1949年11月5日,拱北關的關警隊接受解放軍兩廣縱隊的改編。
珠海前山翠微村國小的操場上,12隊144名關警隊員除了一名老關警生病請假外,全部到齊,列隊等待改

11月17日,鮑康堯正式接收到擔任拱北關軍事特派員的命令。
1950年5月10日,中南局財委海關處派人接手,鮑康堯被留在拱北海關任第一任調查科長。
1956年我國調整了對外政策,對港澳適度放鬆,實施港澳同胞進出境使用《回鄉證》制度,進出拱北關的旅客恢復到一天1000多人,拱北海關又提為處級關,1984年升為局級關。
1950年1月,拱北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拱北海關。原設於澳門的稅務司署,同年5月從澳門遷往現在的珠海炮台山,後來又遷置到前山鎮的陳芳故居。1951年,海關總署正式任命了拱北海關代理關長,歷時1年零2個月的拱北關軍管工作結束。
由於接管前拱北關的愛國進步關員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接管拱北關非常順利。接管時拱北關全體員工423人,房屋10處,船艇15艘,車輛及腳踏車57輛以及大量武器。
接管時的拱北關是進出珠澳管理的唯一執法單位,海關主要負責查緝一些違禁和應稅物品,例如黃金、銀圓、鴉片、菸葉,甚至包括花生油,一度還負責當地的社會治安。行人過關不用任何證件,一些南屏、前山、白石的村民,從澳門買幾件新式的衣服,帶幾包西洋的糖果,海關抽查放行。
拱北關被接管後,海關人員除了開展查驗進出口貨物、徵稅和打擊走私等正常業務之外,還配合解放軍和海軍部隊展開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拱北海關派出的“魯迅號”、“聶耳號”緝私船參加了桂山島海戰,為解放萬山群島立下赫赫戰功。
在接管結束後的十年里,鮑康堯繼續在拱北海關工作,徵稅、監管、統計、綜合等各個崗位留下了他的足跡。
評價和榮譽
一、革命永不退色
在珠海是黨齡最長的共產黨員,每年,鮑老和夫人都要親自向南屏居委會繳納黨費,交納的500元遠超20多元黨費的標準,並堅持將之作為特殊黨費繳納。晚年因為視力模糊無法閱讀的鮑老,還堅持聽讀黨員生活的學習材料。二、捐獻文物
他將自己珍藏的一批珍貴文物捐贈給珠海市博物館,包括1926年製造的首批孫中山遺像瓷盤、珠江縱隊領導人之一張裕生烈士的照片等,豐富了珠海革命史資料。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還以嚴謹客觀認真的態度,為珠海文史建設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三、評價“鮑老不朽的革命情懷和對海關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也成為珠海文化歷史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珠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原主任梁振興評價說。
“愛黨愛國愛海關 盼同志後輩建功立業;愛校愛鄉愛家人 望子孫後代幸福安康。”海關送的一副輓聯講述了鮑康堯老人忠誠無悔革命和海關事業、對家鄉飽含深情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