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家橋村

鮑家橋村

行政村。隸屬於江蘇省 南通市 崇川區,區位優勢明顯,人文氛圍濃郁。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鮑家橋村隸屬於江蘇省 南通市 崇川區

鮑家橋村區域地圖
位於南通新東區核心區域,東至海港引河、西至學田河,南鄰果園村社區、北接三里墩社區,轄區面積1.46平方公里,市區青年東路貫穿東西,外環北路縱貫南北,區位優勢明顯,人文氛圍濃郁。
轄區內駐有行政事業單位2家,中高等院校3所,企業53家,個體經營戶136戶。

區域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該村社區轄有11個居民小組、1個安置小區,總人口規模近萬。其中,常住農業人口1964人,非農居民近3000人,外來暫住人口4000多人,寄住人口600多人。
社區黨總支下設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1人。

區域歷史

鮑家橋擁有逾百年的建村史。清末光緒年間,通州城一位鮑姓員外在易家橋以東兩里的孩兒港河上,捐資建造了一座木橋,鮑家橋由此得名,方圓兩里區域始稱鮑家橋。民國時期,鮑家橋地區為保級設定,隸屬學田鄉,稱為八保;南通解放後,原學田鄉與陸洪鄉合併為八廠鄉,鮑家橋隸屬八廠鄉,正式稱村;文革時期,更名為八廠鄉東升大隊;改革開放後,恢復鮑家橋村名;2007年5月,該村撤村建居,設定鮑家橋社區

鮑家橋社區廣場標誌

改革開放以來,鮑家橋村由農田成片、溝渠成行的城郊農村,發展成為園區成片、街區繁榮、居民富裕、人居和諧的城市社區。80年代中後期,南通農校、南通職大、市委黨校、體臣衛校等中高等院校相繼征地入駐;90年代,外環東路與市區青年東路延伸段建成後,大學生公寓、教育新村於該村征地建設;本世紀初,市公安局、紫東花苑相繼於該村征地建成;90年代以來,鮑家橋在該村集體土地上建設了4處工業園區,並相繼有450畝土地被徵用並作為待開發地塊。
本世紀以來,鮑家橋社區始終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力推進社區穩定、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等各項事業進程,逐步形成了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環境優美、鄉風文明、人居和諧、管理民主的社區建設居面。

經濟發展

2008年,鮑家橋社區實現工業產值3.1億元,利稅1000多萬元,三產行銷額2.1億元,村級收入700萬元,村級集體固定資產6000多萬元。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鮑家橋社區持續投入數百萬元,在全社區範圍內進行了改水、改廁、安裝閉路電視以及社區道路、路燈、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對照全國衛生城市要求,進行了河道梳理、河坡改造、綠化種植和環境整治;對照全國文明城市要求,持續開展了系列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並初步建成了一校、三站、五室九位一體的公共服務平台;此外,社區連續多年拿出300多萬元用於居民分配,極大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環衛建設

針對環境衛生整治難點和遇到的主要問題,鮑家橋社區黨總支、居委會迎難而上,在崇川區和文峰街道城管、愛衛等部門的指導協調下,不惜代價,全力進行環境衛生整治。社區召集全體工作人員,分成道路河道整治、六小行業督查、待開發地塊整治、小區管理、單位衛生、愛衛等6個工作組,並以居民小組和樓棟為單位,進行庭院衛生和樓道衛生整治,所有角落均落實責任到人,每天固定時間進行巡查,及時查找問題,迅速落實各項整改,在全社區範圍內形成環境衛生整治無縫隙全覆蓋。“迎講樹”活動開展以來,該社區通過自查和落實整改,共派出整改人員127個工作日,召集志願者4批次配合完成了46個整改工作日;動用挖土機、鏟車運輸車4批次,清理各類建築垃圾、裝潢垃圾、雜草雜物32車次;參與和落實庭院衛生整改236戶,臨街店面搬家式衛生整改93戶,轄區單位和企業自查自改58家,集中整治外來人口居民點涉及8個居民小組。

相關榮譽

鮑家橋社區還多次榮膺江蘇省衛生村、市治安安全單位、崇川區綜合實力十強村、崇川區文明村、崇川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