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繼曾,字省三,1892年9月16日生於四川省閬中縣,1977年8月29日卒於北京。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之父。
魯繼曾
魯繼曾自幼喪父,寡母孤兒依靠典當為生。後來,其母因貧困所迫而改嫁,後父脾氣暴躁,動輒對他拳腳交加。他忍無可忍,在一次遭到後父狂毆後,終於離家出走。在親戚的幫助下,隻身徒步去成都,在一所教會學校里半工半讀,時僅十歲有餘。中學畢業後,由教會保送去杭州之江大學就讀。
畢業後,適逢歐戰爆發,中國作為協約國的參戰國之一,派了大批工兵去歐洲戰場當苦力,魯繼曾作為翻譯應徵前往法國。由於待遇較豐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積蓄了相當一筆錢,遂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教育心理學,得碩士學位後回到上海。在上海遇楊進美,兩人不顧家庭的反對,由自由戀愛而結為夫婦。楊的家庭為典型的封建家庭,婦女在家裡毫無地位,自由戀愛在當時被視為大逆不道。為此,婚後,楊父與楊進美斷絕父女關係,老死不相往來。
魯繼曾先在母校之江大學任教,後任職於上海市教育局,曾一度代理過局長之職。大夏大學成立後,應留美同學之邀,在該校擔任教務長兼教育學院院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內遷貴陽,他臨危受命留守上海,學校遷至租界繼續上課。當時條件十分艱苦,政治上也經常受到日偽的威脅。其同事註冊主任就經不住敵偽的利誘,下海出任偽浙江省省長。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和拉攏,魯繼曾不為所動,堅決與日偽劃清界線,因而激怒了敵人。未幾,因一再收到敵偽寄來的附有槍彈的恐嚇信,從而不得不報警,由租界的巡捕出動裝甲車日夜在其住處保護。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得秘密離滬,經香港、越南輾轉去與貴陽大夏的同事會合。兩年後,因上海大夏群龍無首,他又以秘書長兼教務長的身份被派回上海主持校務,直至抗戰勝利,貴陽大夏遷回上海。
抗戰勝利後,為了解教育界在上海淪陷期間各人的表現,當局成立了一個“大學教授甄審委員會”,魯繼曾和馬敘倫等人被任命為委員。在擔任大夏教務長的同時,他還兼任過暨南大學、聖約翰大學、國立音專等大專院校的教授。上海解放後,大夏被軍管,領導班子重新調整,魯繼曾不再擔任職務,有的課程也被停開,他遂賦閒在家。1950年魯繼曾應友人之邀,去香港在他原來的學生所辦的光夏書院任教。光夏書院後與其他書院合併為聯合書院,即現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
魯繼曾1958年退休回北京與子孫團聚。文化大革命中,他雖經受了批鬥和遣送下鄉,但他仍堅持學習毛主席語錄並作了大量筆記。直至“四人幫”下台後,他才被允許從農村回京居住,但不久即患腦溢血去世。
魯繼曾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畢生從事教育事業,可謂桃李滿天下。在擔任繁重的校務、教務工作期間他仍然堅持教學和學術譯著工作。他的嚴謹教學風格為學生們所稱道。
魯繼曾著有《中學教學實際問題》等書,並翻譯了較大量的西方教育名著,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彼得斯著《教育社會學原論》(商務1935年版,1938年重版)、彼得斯著《公民教育詳解》(商務1939年版,1966年重版)、威爾斯著《生路》(商務1937年版)、布魯克斯著《瑞士公民教育》(商務1938年版)等書,有的譯著如魯益師(C.S.Lewis)的《痛苦的奧秘》直到1994年還由文藝出版社重版發行。在教育學、心理學的中外學術交流方面做了許多奠基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