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貴州省興義市魯屯鎮平均海拔1330米,年降雨量1268毫米,無霜期265天,年平均氣溫15—18℃,全鎮總面積64.45平方公里,距南昆鐵路鄭屯火車站6.5公里,轄9個行政村,82個村民小組,4786戶20318人。居住有漢、布依、回、苗等多個民族群體。
興義市魯屯鎮有眾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內涵的古鎮,據考古出土文物和《興義府志》、《興義縣誌》以及當地《李氏家譜》記載,早在殷商時期魯屯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明朝初年形成集鎮,清康熙時期達到了極盛,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厚重的軍屯文化。
歷史沿革
興義市魯屯鎮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喀斯特土地,在群山環抱中這片丘陵盆地顯得格外別致,這裡山清水秀,古蹟繁多,地靈人傑。1997年,貴州省考古隊就在此發現了殷代出土的玦片(玉石的一種),認定是春秋時期的陪葬品。說明早在三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秦以前屬夜郎國。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了開發雲南、貴州,決定用兵西南,並於1381年(洪武十四年)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率軍30萬南征,歷經8年平定滇黔,建千戶所於魯屯。
明洪武二十二年(1439年)各族人民起義,普安揚屯(今樓下鎮)之千戶所遂移至此,洪武二十三年(1440年)置安南守御所於此,築城於揚拉山(今東北境的七孔塘),並命名為“魯屯”,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四月,守御遷徙普安。
在明清時期的魯屯,人煙輻輳、車水馬龍、經濟繁榮、商貿發達,魯屯趕集一周兩次。明清時期,軍屯制把江南較為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思想觀念帶到了魯屯。
清中葉時期已發展成了一個人口稠密,文化、經濟較為發達的集鎮,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兩廣、兩湖、四川和雲南等都有商人云集這裡,還在魯屯集資修建了“江西會館”、“四川廟”、“湖廣廟”、“城隍廟”、“關帝廟”、“文閣”和“觀音閣”等。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明末有吏部天官,清代有武略將軍、台灣道道台、汀洲府知府,以及辛亥革命的眾多將領等。
嘉慶道光年間在北京殿試考取的進士十餘人,翰林之多為興義之冠,如李明心,李國忠,李毓華等賢士在《興義府志》中都有記載。民國三年,頂效、馬鞍山等地成為興義縣轄區,魯屯劃歸興義。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興義轄7區、6鎮、71鄉,魯屯屬於第七區,
1953年,魯屯屬興義縣鄭屯區,
1956年,魯屯屬興義縣頂效區;
1958年,興義縣頂效區改為頂效人民公社,
1959年,興義縣設魯屯鄉;
1966年,改稱魯屯公社,
1984年,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轄8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寨。
1992年,興義市人民政府正式組建魯屯鎮。
2014年,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准《興義市城市總體規劃》,魯屯鎮被列入興義市城區規劃範圍,納入興義城市圈。
地名淵源
洪武二十三年(1440年)置安南守御所於此,築城於揚拉山(今東北境的七孔塘),並命名為“魯屯”,“魯屯”這一名就一直沿用。到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四月,守御所才遷徙普安。
洪武14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博友德為征南大將軍,沐英、籃玉為副將率兵30萬征討雲南元朝梁王。把匝爾汗和普安土府普旦。江蘇淮安進土李文明系太祖姐之子,時任南京兵部副郎兼錦衣衛掌印官,亦隨沐英南征。洪武十五年載普安土府置普安衛摘自《興義府志》卷二135頁。置衛員設前後左中右五千戶所。中右所千戶第一任掌印官為李文明。
盤縣文物管理所仍保存—普安衛中右千戶所百戶之印。文印是魯屯千戶所轄區的官防。百戶印的發現提供了魯屯千戶所的歷史證據。
魯屯從洪武十五年(1382年)至康熙二十六年裁衛歸普安府李文明承掌右所錦衣掌印千戶職,原駐楊屯後洪武二十二年魯屯夷人騷亂,遺駐魯屯遂世居焉,右所千戶的1200明軍,入駐魯屯後,普安衛右所千戶這個軍事機關也留駐魯屯,戰事平息後,明太祖施行軍屯制,南征的幾十萬部隊留住在雲南和貴州。
魯屯地勢平坦野平疇,梁茂草豐宜於屯兵,普安衛右所千戶遂於洪武二十二年在七孔塘之南修建衙門、營房、跑馬場、所城、街市,右所千戶在魯屯有300年的衛所史,魯屯很多地名與屯堡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
經濟建設
古鎮魯屯風光秀麗。怪灘、險灘、巍峨連綿的白馬山、茶葉沖山脈,還有奼紫嫣紅的杜鵑花,風光明麗的晏家灣水庫,古樸典雅的石牌坊群,重修後的荷花月牙池,為抗戰時期在魯屯犧牲的烈士而建的烈士陵園,神奇的七孔塘等,是待開發的理想旅遊勝地。
1998年,在李乃瑞、張國昌、何國鼎等的倡議和主編下,一本以追溯魯屯文明史,保留文化遺產,宣傳和弘揚精神文明建設,鼓勵今人,激發後人的《魯屯詩文選》出版。《魯屯詩文選》收錄了近三百篇文學作品,有耄耄老翁詩歌,有領導幹部的撰文,也有農民民眾的作品,可謂雅俗共賞。那時,一鎮出一本詩文選,在興義是第一個。2004年月日12月,又一本關於魯屯的書《古鎮魯屯》繼《魯屯詩文選》後出版了,收集了黔西南州30餘名作家文人關於魯屯的100餘篇散文隨筆。
鎮黨委、政府帶領廣大人民民眾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共投入資金3991.4萬元,修建水利及排污渠道25.5公里,新建改造提灌設施11座,新修改造村組公路20公里,油化鄭魯公路6.5公里,硬化城鎮道路4公里,新建行政、教育、衛生、菸草等部門服務樓11100平方米,拓展城鎮外延0.1平方公里,綠化、美化、亮化了營上大道,新建了客車站和農貿市場,開通了9個村現代遠程教育和7個村的數字程控光纜,新建7個地面衛星接收站和8個移動通信機站。隨著城鎮功能、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對旅遊資源的開發、推介工作,許多中外遊客慕名走進魯屯,感觸厚重的古鎮文化。
旅遊景點
魯屯石牌坊
魯屯保存有完好的清代中後期建成的石牌坊三座,它是魯屯經濟文化發展鼎盛時期的標誌性建築。198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屯堡文化”在黔西南地區的典型代表。
“李汝蘭之母百歲坊”建於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
“李錦章百歲坊”建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
“黃健勛之母李氏節孝坊”建於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
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門五樓氏。鉚榫結合構造,坊座堅固,坊體樓高各7米,坊底為束腰須彌座。石柱下邊有頑獅護鼓,鼓面分別浮雕著各種古代的神話故事,“有嫦娥奔月”、“鐘鳴逐鹿”、“麒麟戲鶴”、“吳剛伐桂”。石牌坊一樓中間有長2.5米的石匾,書有“貞壽之門”、“志同冰質”、“節比松操”、“昇平人瑞”、“國瑞家祥”等大字,每塊牌坊的門柱上都有對聯,這幾塊匾是幾件書法精品。融書法篆刻為一爐。書法筆力遒勁、瀟灑處如行雲流水,有一瀉千里之勢;凝重之處如力頂千斤,力穿石背,具有很高的美學藝術感。三樓用碗口粗的石柱鑲成三格,中間鑲有“聖旨”二字,方匾兩邊雕有“二龍搶寶”的石柱護衛著,二樓雕有“金蟾吐絲”,每座牌坊的邊角均鑲有“魚翹尾“。三牌坊頂端雕有大篆、小篆的“壽”,很像壽星老人撫須自笑,具有很高的藝術感。
魯屯煙子洞
魯屯煙子洞是古鎮人近年來發現的一個神奇的溶洞,它位於鎮政府五公里處的七一村岩上組。煙子洞深數百米,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山下有陰譚、暗河,碧水瑩瑩,深不可測。
洞中有可容納千人左右的“大殿堂”;有阡陌交錯的“仙人田”;有十二乾支的“間歇滴鍾”;有人情味濃郁的“秦瓊雙石鐧”;有傳說中的“龜兔賽跑”;有近似“錢塘奇觀”的潮漲潮落;有一對讓人望而生畏的“黑白無常”;有無數形態各異、千奇百怪的石花、石筍。
在這些景觀中,最神奇的要算在陰譚邊看似於“錢塘奇觀”的潮起潮落。陰譚長約80餘米,寬約30餘米,潭水瑩瑩,譚面如鏡。漲潮時猶如千軍萬馬呼嘯而來,潭水暴漲數米,稍傾潮退,潭水平靜如初。這是國內少見的神奇景觀,是大自然賜給古鎮的一個瑰麗的旅遊,明珠。
古墓
魯屯是明清屯堡文化的重鎮,屯堡文物多不勝數,保存下來最出名的文物除了石牌坊外,還有鮮為人知的就是近年來不斷發現的明朝千戶指揮官墓群。
塋區內還有一些清朝的古墓,書法刻工俊美,這些古墓具有像洛陽兵馬俑一樣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它是軍屯文化的實物佐證,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晏家灣
詩人樵叟游罷晏家灣水庫,寫了游晏家灣的一首七律詩,可以說把晏家灣水庫的景色寫得入木三分“白馬山高白雲飄,晏家灣里好逍遙。青山四圍瀅瀅水,碧水一泓累累桃。綠樹叢中來浪哨,青波湖裡去撐篙。最是一年春秋秀,攜手執竿把魂銷。 ”
西出魯屯二公里,一幅“四面雲山三面水,一泓碧水半山桃”的圖景就展人們的眼前。水庫可容水110萬立方米。四季波光粼粼,常有白鶴、野鴨、鴛鴦嬉遊於湖中。晏家灣四面遠山環抱,周圍松林疊翠。山色蒼茫,如詩如畫、其旖旎的風光,綽約的風姿,為遊人憑添一股遊興。乘小船到湖中游,那更是為一番情趣,小船犁開一道銀波,漿兒盪起無數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如破了的碎銀,如閃閃的星光,只見倒映在水中的青山在顫顫的搖曳;漿聲驚動魚兒,驚飛白鶴,白雲蒼狗在紛來杳去地幻化,構成一幅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鮮活畫面,那情景簡直讓人感覺身在天水之間。陽春三月,仁者、智者、喜山者、玩水者、嗜釣者或三或五地來晏家灣水庫里,飽覽這裡的風光,垂釣這裡的鯉魚,觀賞這裡的桃花。一大片桃樹遠遠望去,象天上落下的一片紅雲,近看則象一叢叢、一簇簇、一團團正在燃燒的火焰,把晏家灣妝點得極為艷麗,紅霞與嫣紅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這裡半山紅透、極為壯觀。晏家灣水庫,一年四季,碧波蕩漾,山美、水美、樹美,引來無數遊人在此消夏,休閒。有人這么說:“你到六百年古鎮魯屯去看石牌坊,而沒有去看晏家灣那真是一個遺憾。”
能看到晏家灣水庫的水之美,是一種享受。如果說晏家灣水庫對面有個白馬山是它的靈魂的話,那山巔空濛的嵐氣,一會漲上山腰,一會兒流向空谷,叢叢縷縷,幻有幻無。雲煙迷濛、山嵐飄蕩,迷濛的雲煙與晏家灣水庫的碧波綠樹交相輝映繪成一幅“山色空濛煙雨奇,山青水靈添秀色的畫面”,讓人留戀往返。晏家灣水庫是魯屯鎮一張旅遊名片,是小鎮人心中的白馬王子,是人們消夏,遊玩的好去處。它還有一個撲朔迷離的“神龜戲水”的自然景觀,讓遊人一睹,橫生妙趣。晏家灣水庫邊有座當地人稱的烏龜墳,墳主人的所有情況,小鎮人誰也說不出一個一二三。原因是烏龜墳埋葬在一個小溪旁,後來小溪流淌成一個水塘。從此烏龜墳被淹沒在水中,枯水季節也只能露出一小半截浮出水面,水漲時烏龜的頭又潛沒水中,小鎮人說是“神龜戲水”,因水庫百年來僅僅乾過兩次,故神龜戲水的奇妙景觀很難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