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岳山

魚岳山又名江島山,位於嘉魚縣。魚岳山有三峰,海拔較低。 古時魚岳山風景秀麗,是文人墨客的描述對象, 由於地理環境變遷,魚岳山下淤積成洲,山麓常年積水,後因戰爭和其他各種原因,建築物和樹木俱毀,山成禿石,然而人們對魚岳山的敬仰至今不衰。  魚岳西北近長江,為城西屏障。總之,魚岳山的景觀將會被後人銘記。

魚岳山
嘉魚縣魚岳山,又名江島山,別名魚山(木魚山),在嘉魚縣魚岳鎮西北,東離文廟山(龍潭山)700米,西離長江500米,地理位置在北緯29°58′,東經113°52′。
魚岳山為嘉魚縣名勝之一。山有三峰,海拔37.51米,長90米,寬30米。《水經注》載,“魚岳,在大江中,楊子洲南,一名江島山”。清同治五年《嘉魚縣誌》記載,“山皆石,獨西一面峭壁高聳,岩洞奇險”,“斷岸孑立,砥柱江濱,夏月水漲時,撥起波濤中,有魚躍之象”,且“魚處於岳”,故名。“唐保大年間,以其地有是山,因以名其邑,是茲山,乃嘉魚賜名之始”。山背面峭壁上有“取箭所”三字,(1957年修路炸毀),相傳赤壁之戰時,“草船借箭”後所得之箭是在魚岳山取下的。與魚岳山相輔相成。
“迄宋,江北徙”(清同治五年《嘉魚縣誌》),魚岳“孤峙中洲”(清嘉慶二年袁枚撰《水經注釋地》),屢經建設,蔚然壯觀。清同治五年《嘉魚縣誌》記載,“觀瀾洞在魚岳山之背”,“杏壇在魚岳山之首,學宮居其左,大江環其右,皆在嶽麓;岳之腹建大成殿”。縣西南諸水,均由大港(陸碼河),“過大通橋,經魚岳山之足,至魚山驛(港門口)入於江”。
古時魚岳山山景秀麗,文人詩客多由描述,明正統丙辰(公元1436年)江西金溪教諭李滄,以“錦鋪魚岳山花媚,練幕龍潭水汽浮(《晚泊亭》)之句,把人們引入詩境。許多身歷其境的人,描寫更為具體、幽致。李儒大《魚岳山》:“四維皆水繞魚山,一柱中流萬派環,想是蓬萊仙島地,三山直立海隅間”。明正統辛酉(公元1441年)知縣莫震,題詩《魚岳山》:“野繞青青狹路斜,隔林煙火有人家,數聲啼鳥午風靜,開遍滿山桃李花”。(均載於清同治五年《嘉魚縣誌》)。
由於地理環境變遷,魚岳山下淤積成洲,山麓常年積水,宋淳熙戊申年(公元1188年),將大成殿(文廟)遷建於“龍潭山之陽”。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從龍潭山麓到魚岳山築護城堤,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將堤從魚岳山延修至石嘰頭(均見清同治五年《嘉魚縣誌》),魚岳南側山腰即闢為道路。後因戰爭和其他各種原因,建築物和樹木俱毀,山成禿石,然而人們對魚岳山的敬仰至今不衰。
魚岳西北近長江,為城西屏障。解放後興修農田水利,一九五七年將魚岳山東北麓的單孔永逸閘(一九一三年建設)改建為雙孔大閘,一九七四年,又在魚岳山西南麓修建了一座永逸閘電排站(裝機880千瓦),並配建有一座單孔高排閘,暢排大港(陸碼河)之水,使堤內3萬畝農田受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