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生平
1932年師從楊叔澄學習。1934年取得 行醫執照。1935年在北京正式應診。建國後,負責籌組北京中醫學會。1950年任 衛生部醫政司中醫科科長、中央保健委員會中醫專家。1970年調至衛生部直屬北京醫院工作,後任中醫科主任。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科協第一、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中醫學會代表,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委,第五屆北京市政協常委,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等。魏龍驤為國家藥管理局第一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北京地區)。
名家人生
生於北京的魏龍驤原名 魏文玉,祖籍河北省東光縣。求學期間患了傷寒,幾乎被庸醫所誤。多虧一位袁姓中醫及時治療,才保全了性命。從此,他與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1932年,年僅21歲的他以“ 不為名相,便為名醫”的遠大志向,拜當時著名儒醫楊叔澄為師,刻苦攻讀中醫經典著作。後隨師臨症,逐漸獨立應診。魏龍驤牢記恩師“慎重民命,崇尚醫德”的諄諄教誨,奉為終生執醫濟世之圭臬。
1934年,他考取北平中醫師行醫執照,從此懸壺濟世。解放前15年從醫生涯中,他潛心研讀經典專著,博覽歷代名家 醫論,特別對張仲景的《傷寒論》研讀尤深。他不尚空談重實踐,終日致力臨床診病,不知救治了多少危重病人。魏龍驤對患者無論達官貴族,還是普通百姓均一視同仁,對貧病交迫的勞動人民尤為關切, 施診送藥,視為 親人。因此,每天清晨,先給貧困百姓免費施診10名,而對達官貴族則有病治病,從不奔走豪門,阿諛奉承。因此,他的高超醫術為同道和病人所稱頌,醫德風範更為時人所景仰,被民眾稱為京城“四小名醫”之一。
解放後,魏龍驤目睹共產黨救勞苦大眾於水火,為黎民百姓謀幸福的豐功偉績,深受感動,在其父的大力支持下,他依然脫下長衫,換上中山裝,參加衛生部政府工作,成為中醫界率先從事中醫管理工作的先驅。這對當時收入頗豐、生活優裕的魏龍驤來說,是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決心的。儘管上有老父需奉養,下有3個孩子在求學,政府實行的低薪金遠遠不夠家用,他變賣家產貼補,維持粗茶淡飯,但他心甘情願,終不言悔。
在兒子眼中,魏龍驤是嚴父。小的時候,魏龍驤對子女管教很嚴,特別是對兩個兒子,認為80分才算及格,還專門請家教補習英語和數學。在他的嚴格教育下,兩個兒子都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一個是水利水電專家,一個是工程化學專家,其女是醫學專家。
兒子回憶,文革期間,父親與胡熙明、張志坤等人組織“眾志成城”戰鬥隊,捍衛黨的中醫政策,參與編寫“中醫藥工作17年來兩條路線鬥爭大事記”。
父親耿直的為人給兒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箇中醫教師帶著禮物到家中,要求父親推薦他當 教授。父親說,我是主任醫師,完全有資格給你推薦,但這要看你夠不夠條件。我看病不接受禮物,評教授同樣不收禮物。就憑你搞不正之風這一條,我就不能推薦你。
著名老中醫路志正是魏龍驤上個世紀50年代在衛生部中醫司的同事。採訪他時,他道出一些鮮為人知的一些往事。
1950年,衛生部召開首次中醫座談會,魏龍驤出席並接受籌建北京中醫學會的任務。同年,在成立的北京中醫學會中當選為第一屆執行委員,並在學術組工作。
1955年石家莊流行乙腦,魏龍驤帶領他們深入基層調查中醫治療的效果。同年,衛生部在河北省舉辦第一屆學術會議暨代表大會,魏龍驤親自參加 協助調研,總結資料,保證大會順利舉行。
1956年,北京也發生乙腦,他積極組織北京名老中醫到北京傳染病醫院、兒童醫院積極參與搶救所收治的49名患者,45人治癒,且無後遺症,治癒率達91.8%,從而使中醫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事實再次得到驗證,震動了醫藥界。結果證明,中醫完全可以治療乙腦和肺炎,而且效果顯著。同時在各地進行推廣其經驗,也充分證實了中醫的療效。
一位蘇聯專家因頭痛、發燒就診於北京醫院,經檢查確診為乙腦,服用抗生素等西藥後,病情逐步惡化,出現抽搐、說胡話、大小便失禁、半身麻痹、高燒不退以及潮式呼吸等現象。院內院外的中蘇專家進行了多次會診,一切對腦炎有效治療的方法都用盡了,可患者病情沒有絲毫好轉,只能依靠供給氧氣和注射各種強心劑來延續生命。
在這危急的關頭,北京醫院向衛生部求救。衛生部立即派中醫司的魏龍驤等4位大夫前來治療。他們會診後認為,患者病症屬於祖國醫學中的“暑瘟病”,經辨證認為邪在氣分,有氣營兩燔之勢,擬出“白虎湯”、“銀翹散”為主的方劑,同時加“局方至寶丹”。病人服後,當夜體溫下降,但仍處於昏迷、抽搐狀態。第二次還以“白虎湯”為主,加入“ 止痙散”以及“安宮牛黃散”,患者服後體溫上升,有痰,抽
搐未停。第三次處方同前,加了化痰治偏癱的藥。此後,病人體溫逐漸正常,呼吸規則,痰量減少了,抽搐減輕了。3天后,已經昏迷5天的病人清醒了,並能回答問題,後來病人終於痊癒(此事曾以《轉危為安》一文發表於1955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
學術成就
魏龍驤從事中醫臨床50餘載,在中醫內、婦、兒科等領域,博採眾長,屢起沉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老年保健有獨到之處。他臨床多以經方加減奏效。如對水腫,常選越婢加術湯、實脾飲、真武湯之類治療。同時,他主張 中西結合,不但虛心吸取西醫之長,並套用現代科學方法檢查治療疾病,以提高對疾病的認識,以補中醫之不足;同時也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以補西醫之短。主張辨證辨病相結合,辨證必須識病,識病當要辨證。臨床診治,多以中西互參,病證結合。每診一病,首先藉助於現代醫學的診察手段,明確診斷,同時運用中醫學理論,遣方用藥,既不以某些實驗室指標做為辨證依據,又不單靠三指診脈決斷,對不同疾病,運用不同的診治方法,予以合理的治療。
魏龍驤治療胃腸病重視調理 脾胃氣機, 固護於腎。對於老年病的治療,他認為“老年之人,年邁元氣 衰減,臟腑柔弱,所患疾病虛證者多,純實證者少,多為虛實夾雜之證。”在治療上主張“扶正祛邪,平和調理,中病即止”。他用藥法度嚴謹,方小藥精,療效顯著。曾治一便秘患者,自雲便秘六七年,服湯藥數百劑,滋陰如麥冬、沙參、玉竹、石斛;潤下如火麻仁、郁李仁;瀉下如大黃、芒硝、番瀉葉;補益如黨參、黃芪、肉蓯蓉;丸藥如牛黃解毒、更衣丸;其他如開塞露、甘油栓等。且常年蜜不離口,然便秘之苦不解。魏龍驤診之,見心煩汗出,眠食日減,舌苔薄滑,脈細。此由便秘過久,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予以生白朮90克,生地60克,升麻3克。患者半信半疑,認為僅僅3味又無一味通下藥,默然持方而去,但終因大便不得自下,姑且試之。不期4小時後,一陣腸鳴,矢氣頻轉,大便豁然而下。此後,又繼服20餘劑,六七年之便秘,竟獲 痊癒。
魏龍驤參與制定、落實各項中醫政策,為全國中醫學院的建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以及中央領導和國際友人醫療保健做出了重要貢獻。魏龍驤一生致力於中醫,重視帶徒育人,曾培養一批中醫專家和中西醫結合專家。其門人弟子有張根騰、魏淑蘭等。
學術思想
魏龍驤擅治臨床各科,多以經方加減奏效。主張辨證辨病相結合,辨證必須識病,識病當要辨證。臨床診治,多以中西互參,病證結合。
魏龍驤治療胃腸病重視調理脾胃氣機,固護於腎。曾於1975年治一患者,男性,33歲。自述腹痛已半年有餘,其症繞臍 腹痛、喜按喜溫,常屈身以緩之;痛則即有便意,但又不能爽下,下重如痢,多夾黏液,大便多則每日7~8次,少亦3~4次。醫院診為結腸炎、結腸過敏。消炎緩痙之西藥屢服不效,所服中藥,多為溫中化滯、益氣健脾香運之品,均無良效。察其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沉細而弦。審此病情,投以四逆散加味,藥用柴胡15克、白芍24克、枳實9克、薤白18克、附片6克(先煎)、海螵蛸粉4.5克、甘草6克。連服10餘劑,至今未發。
臨床經驗
如治一老翁,病後呃逆頻發,西醫藥採用各種辦法不效,中醫採用針灸、中藥,方劑即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等均不奏效。他參與會診,認為年老而病,氣虛不足,升降失司,治宜升清降濁。方投蜜炙杷葉12克,黃芪15克,綠升麻1.8克,苦桔梗5克,橘皮9克,竹茹9克,旋覆花9克(包煎),白蔻4.5克,生薑4片。水煎,1劑分2次服。2劑後呃逆已緩,4劑呃逆已止,以原方再服5劑而愈。
後世影響
魏龍驤一生致力於中醫,為中醫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門人弟子有 張根騰、魏淑蘭等。
叢書
臨床中醫
作者:魏龍驤
ISBN: 9787801562548
頁數: 112
定價: 8.0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1-10-1
簡介
本套叢書有兩個特點是值得一提的,其一是文前部分,我們盡最大可能的收集了醫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貴的生活照、診療照以及醫家手跡、名家題字等,這些材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是歷史的真實反映;其二,本套叢書始終強調,必須把筆墨的重點放在醫家最擅長治療的病種上面,而且要大篇幅詳細介紹,把醫家在用藥、用方上的特點予以詳盡淋漓地展示,務求寫出臨床真正有效的內容,也就是說,不是醫家擅長的病種大可不寫,而且要寫出乾貨來,不要讓人感覺什麼都能治,什麼都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