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1178~1237)

魏了翁(1178~1237)

正文

魏了翁(1178~1237)中國南宋哲學家。字華父,學者稱鶴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召為國子正,又出知嘉定府,後任兵部郎中,權工部侍郎。史彌遠執政,降三職。後權禮部尚書,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後任紹興府安撫使,嘉熙元年卒於官所。賜太師,諡文靖。主要著作集為《鶴山大全文集》 120卷、《九經要義》263卷。
魏了翁與朱熹及門弟子輔廣、李燔有密切交往。他和真德秀同年進士,又是好友。他的哲學思想,以“三才一本,道器一致”為特點,和真德秀一樣,主張道器不相離,體用不相分,認為“六經、《語》、《孟》發多少義理,不曾有體用二字”。“先儒不以人廢言,取之以明理”,體用之說最為“精密高明”。他反對有體而無用的玄虛之論,主張經世致用之學,發展了朱熹重視實學的一面。他還推崇象數學,認為朱熹的《周易本義》兼講象數,故“精密”,程頤《伊川易傳》不講象數,故“脫略”。他認為,象數與理也是體用關係,“因理而有數,因數而有象;既形之後,因象以推數,因數以推理”。這也是體用不二之學。
魏了翁從朱熹的心性學說出發,提出人之一心,可以“範圍天地,出入古今”,進而提出“天只在此心”,“天地是我去做”的心學命題。在方法論上,他只講“致知”、“明明德”,很少講“格物窮理”。他認為,心之本體即是太極,即是。學問之功,只能“求其本心”,不必外求。如能求其本心而不失去,便可以“自立”,可以“宰物”。他的哲學思想具有心學傾向。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