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村景區

鬧村鄉是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轄鄉,地處平陽縣西南部,距平陽縣城41公里,其東部緊臨朝陽鄉,北連南雁鎮、南雁盪山國家級風景區,西與青街畲族鄉接壤,西南靠國家級玉蒼山森林公園並與蒼南縣騰洋鄉交界,東南毗鄰蒼南縣蒲亭鄉。

簡介

鬧村鄉是於1992年鄉鎮撤併時由原鬧村、聯山、蒼南三個貧困鄉合併而成,(2011年歸水頭鎮直接管轄,更名為水頭鎮鬧村辦事處)。下轄46個行政村,265個村民小組,2005年總人口為2.5萬餘人,其中少數民族1500餘人(分布在11個行政村)。全鄉地域面積4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289畝,其中水田面積7584畝,山園3605畝,人均耕地0.45畝。

景區詳解

概述

鬧村,南宋以前,曾一度繁榮,市肆人聲嘈雜,故得名。當時游南雁主要景區—一東西洞都要經過此處,且又是仙姑朱蟬媛的故鄉。“鬧村八景”及其他景物,有待進一步開發,所以另立一個景區。

景點介紹

【報國禪寺】

始建於唐昭宗景福年間(892~893),公元968年吳越王錢俶賜金予以修繕,並御筆匾額“報國禪寺”。明嘉靖年間,僧惠勤修,清道光年間重建,當時頗具規模,遊人不絕。清季興學,沖報國寺產三分之一辦學,解放後全部沖入學校。1995年由僧門亮遷建現址。該寺為平陽縣第一批文保點(1994年5月4日 平政發〔1994〕68號 檔案)。清人黃雲岫詩云:“僻壤擁山門,當時號鬧村。錢王興土木,金界煥郊原。梵唄晨昏詠,遊蹤來往喧。時移難保國,留得一祇園。”1999年學校搬遷。如今在古寺廢墟上建了鬧村養老院,古井被填。昔日那兩株高大的桂花樹隨學校搬遷也逐漸枯死

【龍鳳亭】

龍鳳亭,位於鬧村李岙龍鳳橋頭,為平陽縣第一批文保點(1994年5月4日 平政發〔1994〕68號 檔案)。1918年水頭人周喟編撰的《南雁盪山志》卷三·寺宇鄭志記載:“龍鳳亭吳越王住節處 僧法澄建亭以祀之”。即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9月,錢俶(在位948-978)帶王妃孫氏和五子(惟濬、惟治、惟漼、惟演、惟灝)到南雁朝聖。既畢,錢俶一行在五代高僧願齊的陪同下往松山(今蒼南縣五鳳鄉)巡視,經鬧村中午休息。後來,願齊的弟子法澄為祀吳越王駐蹕處建龍鳳亭。劉志載:乾隆癸巳(1773乾隆三十八年)里人陳士發(即中村陳良佐)募建;嘉慶癸亥(1803嘉慶八年)武舉陳步高(良佐孫又名允選)再募建。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中村陳桂林(又名清潭)、陳賢炯(又名成經)、李岙吳桂連、東垟盧步康、南湖坎頭林振周又募建。

公元1966年秋適逢文化大革命,該亭遭紅衛兵破壞。1986年丙寅清明,陳、吳、盧、林後裔獻資修亭宇,整匾額,塑觀音佛像;2006年7月17日颱風“桑美”肆虐,匾額被盜,塑像被沖。同年 11 月由原首事後裔協力重修亭宇,重做匾額,重塑觀音金身及四壁上漆。

因風襲雨侵蟲蛀嚴重,搖搖欲倒。2015年孟陽曆屆募建者裔孫聚議,且呈文請示,獲準依舊拆建;良月告蕆。

龍鳳亭雖為木結構三間小宇,卻是悠久的歷史景觀。一橫龍脊,兩排廊靠,別具一格;小橋流水,亭閣融洽,甚是美妙。清人劉眉錫曾有詩讚道:“地駐錢王節,亭標龍鳳名。江山留勝跡,風土倍生情。曉雨回欄潤,蒼煙古道平。客來游南雁,先向此中行。”確是景在詩中見,詩托景更妍。

【殷商遺址】平陽縣第一批文保點(1994年5月4日 平政發〔1994〕68號檔案)。在北山陶厝。據考古調查發現,早在3000多年前,平邑北港已有人類活動遺蹟。在鬧村上北山村曾採集到西周時期的石器,有石鏃、石矛、石錛和零星陶器碎片,可證先民從事耕作。

南山 瀑布】在朱仙姑道觀旁,落差80多米,瀑布口布滿藤蔓,遠看水從藤蔓中瀉出,美妙至極。清·平陽姜會明的《鬧村觀瀑》詩曰“為訪龍湫過鬧村,墨雲催送雨傾盆。天公美意良難得,噴薄飛泉借我看。”(《雁盪山志卷六·詩內編》)。1965年動工,在這裡截流,建水庫發電,毀了此景。在中村《陳氏宗譜》中有吳玉書為此景作詩讚道“南山飛瀑景如何,似布拋空勝素羅。倒掛岩前翻雪浪,高懸鈾外噴銀波。休教紫燕雙開剪,不是黃鸝弄巧梭。有尺難量長短幅,貿絲欲抱動人多。”據傳:當年朱媛出家首先是在此瀑布旁結廬修行的。

【將軍守關】

龍坑村的出入關口。左右兩側有懸崖相對,各高20米,寬5米,呈圓形,狀如將軍,形象威武。該景開發於清,為“鬧村八景”中的著名景點。吳玉書詩曰:“未見疆場去折衝,巍巍何代受恩封?柳搖春日翻旗影,蘆帶秋霜耀劍鋒。雷鼓震天排戰陣,雲兵出岫整軍容。英雄氣象留千古,常守鄉關壓萬峰。”

【雙仙探寶】

在李岙山頂。中間有一大“寶囊”,兩旁兩根石柱各高12米,寬5米,相對而立,似兩人在勘探寶物,稱“雙仙探寶,當地村民又稱“雙人抬轎”。“不染塵婪才是仙,如何探寶景依然。只因詩伯稱名誤,惹得村人藉口傳。兩兩關心惟恐後,雙雙舉手欲爭先。藏中誠有無窮利,礦廠開時富萬千。”詩句譏笑了雙仙凡塵未脫貪婪的心態。

【丹鳳朝陽】

位於鬧村鳳嶺西北角,海拔492米處。鳳頭寬2O米,鳳身長約1.5公里,高15米,坐北朝南。夏季夕陽剛好往鳳頭落下,是巨大的天然雕塑。每逢旭日初升,晨風習習,晨曦射向鳳頭,更顯出丹鳳形態,恬美的色彩。有詩云:“山名丹鳳稱朝陽,瑞兆文明君子鄉。但見諸峰皆拱向,恍如群鳥自翱翔。風聲入竹靈音奏。草色凝煙彩羽章。清曉嵐光供皎潔,德輝宛爾下高崗。”

【獨鯉朝崗】

北山村深溪中的石景。它長約2O米,寬20米,深1O米。有岩如鯉魚,翹首遠眺,當溪流湍急時,又似昂頭優遊。“鬧村八景”中有首七律寫道:“龍門河鯉自優遊,此獨朝岡弗轉頭。春日陰晴看變化,夏雲聚散認沉浮。青蘿滋蔓為罾網,綠竹斜灣作釣鉤。未見衝波鱗六六,岩岩黛色擁山樓。”

【半月騰光】

在北山宮後,有多座重疊的山,最下一疊呈半圓形猶如半月的那座山,當地村民稱之為“月爿山”。山長150米,高100米,似滿月騰出海面,但未離海面,襯著蔚藍的天際,蒼翠的群山,象徵燦爛的未來,景色隨風雲變幻。據稱:古時鬧村大溪流過北山岱底後,經月爿山下,然後從龍鳳亭口瀉向水頭。月爿山在這段溪流中形成的倒影,勝過天上的明月。因此有詩讚道:“山景如何半月名?一拳好似一輪清。非緣霧散痕才缺,卻待雲歸晚再盈。石色映來看仿佛,嵐光騰處最分明。丁丁響度入寰里,休認吳剛伐木聲。”

【石磐東懸】

“天然石磐自懸東,勝景何須問樂工。倘使襄來音莫接,儼然衛過器相同。岩非擊玉看疑似,風作鳴球響遠空。料想當年來請糴,因留遺蹟在山中。”此詩雖不屬上乘,卻將笨拙的石磐寫得有聲有色。該景在鬧村南山自然村境內。群山環抱,東首山中有峰,如鍾似罄。高10米,寬5米,厚5米,高懸在東邊天際,故稱為“石磐東懸”。

【龜蛇相會】

“牛女年年會有情,龜蛇何故得斯名?吉凶未見靈機卜,頭甲應推造化成。舌借花翻紅炎吐,圖緣日映赤文呈。漫言山上多鱗介,勝景原從勝地生。”這是吳玉書吟龜蛇相會景致的詩。景中的龜山長120米,寬50米,高16米,像只巨型海龜。蛇山高420.9米,蛇身蜿蜒彎曲,蛇尾一直遠伸泰順縣境,堪稱蓋世巨蟒。古時候,龜蛇夜晚相會,白天分開。因此一到晚上,這裡通道隔斷,給行人帶來不便。後來被一大師破解,截斷蛇的七寸並栽上“淡竹”,從此龜蛇不能再相會了。這個傳說給這個景致增添了神奇色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埭頭溪建了水泥橋,二十一世紀初,蛇口處建了埭頭村會文講堂,在龜頭處建了文化禮堂,給龜山砌了坎,導致景觀遜色。

【鳳嶺古道】

東起李岙,西至小施村,淨用“鵝卵石”堆砌,大大小小、圓圓溜溜,全程1062級,約一華里路。過去去南雁盪山東、西洞,鳳嶺古道乃必由之路。巔頂築有24平方米的古樸亭子,此亭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它縱騎在古道上,遊人在此可追覽“山林公園”特色。亭前有一泉井,清洌透心涼。亭旁立有石碑,碑上密密麻麻的刻滿修路捐資獻物者的姓名。碑鉻雖無《序》無《記》,無堂皇說詞,但它能告誡後人應責無旁貸地保護好這條古道。它不但有歷史、人文的內涵,還有一份象古道一樣,淳樸、厚重、圓潤的祖先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