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口古鎮

鬆口古鎮

有千年歷史的鬆口古鎮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地處梅縣區東北部,在梅江下游,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是個依山傍水的小盆地。是歷史上商業貿易繁榮之地,屬商貿重鎮,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其客家山歌更馳名中外,文物古蹟天然風景比比皆是。梅州千年古鎮鬆口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因此這裡深深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如鬆口的街道屬於中西結合的風格,並且早在清末明初時這裡便出現了洋樓建築。鬆口港曾經是廣東內河的第二大港,經千年孕育,具有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

地理位置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古鎮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梅縣區東北部,在梅江下游,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水陸交通方便,梅坎鐵路、省道S223線、S332線及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至大埔三河壩國防公路貫穿該鎮,是個依山傍水的小盆地。是歷史上商業貿易繁榮之地,屬商貿重鎮,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松口鎮曾是廣東內河港第二大港口,是周邊鄉鎮商貿的重要集散地。

歷史溯源

有千年歷史的鬆口古鎮,建制早於嘉應州(今梅州),它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經千百年孕育,保存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昔日粵東商貿重鎮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其客家山歌更馳名中外,文物古蹟天然風景比比皆是。現在這個嶺南古鎮正在新城鎮規劃建設的推進中重鑄輝煌。梅州千年古鎮鬆口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

鬆口古鎮地處閩粵贛三省交匯處,水陸方便,歷史上便是商貿重鎮。鬆口可說是客家人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查閱鬆口各姓族譜,唐代便有漢人陸續遷入鬆口,宋末元初,來自福建的漢人大量遷入。由於百姓雜居,鬆口居民姓氏超過120個,為全國罕見。明末清初後,鬆口人口爆滿又紛紛遷移外地謀生。

名勝古蹟

鬆口古鎮的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得天獨厚,自成格局。有兩山對峙稱作“獅象把水口”、有稱作“赤面石”的褐色峭壁、有建於明末的“峰呈天外秀瀾向閣前回”的元魁塔,有“一閣三神兩個名”的文昌閣等所形成的涼傘岌景區;有歷400年風雨的世德堂、有孫中山視察鬆口時住地愛春樓、有建於清康熙年間的五龍橋、有僑賢贊助建造的銅琶橋等所形成的銅琶橋景區;有明末號稱“簡易行宮”的二何書院、有改良式的明清建築世德新街、有雅致美觀的密庵亭、有三堂四點金殿堂式圍龍屋建築承德樓、有清末翰林溫仲和的故居溫氏精廬、有依崖傍河的有關歌仙劉三妹故事的甘露亭、有蔣緯國妻子丘茹雪的故里馬荒坪、有松南林木繁蔭的饅頭庵等所形成的松口鎮景區;有宋元間建造的鯉魚形圍龍屋“圍里”、有建於清鹹豐年間的仙口塔等所形成的仙溪景區;有-元帥童年曾生活過的橫石古榕側“致和”商號舊址、有三斤狗故居遺址等形成的松南景區;有坐落於崇山峻岭中的青龍寺與瀑布群、有梯級電站與狗頸石示瀑布等形成的松東景區。

元魁塔

元魁塔始建於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為九層高的樓閣式磚石塔,樓梯築於磚牆中間,僅容一人上下,每層都有對開的四個石窗,攀至第八層走出迴廊,頓時開朗:涼山蒼蒼,梅水茫茫;古塔沖霄,意高氣昂。白雲悠悠,藍天碧水,舟楫如梭,綠稻翠竹,真是無限好風光!抬頭看那塔頂千斤重的鐵葫蘆,不禁令人感嘆,在300多年前,是如何抬上的?

世德堂

世德堂建於1645年,總面積7000平方,共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2口水井,是明末皇帝崇禎兒子的老師李士淳(字二何)在攜其逃難回鬆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宮。“三堂不見瓦”是世德堂的獨特之處,大門直進為一堂、正堂、上堂(即三堂,均有天井間隔),上堂兩側是大天井,天井過去各有十間房,在當時是武士勤雜人員的住處。上堂後面有一半圓形空地,在當年種植了七棵荔枝樹,而今仍存活三棵,每年五月掛果,又稱“五月紅”。果樹後面的空地足以讓五匹馬並排奔跑(在此可支帳篷露營,夠寬敞),走過空地便是由12個門樓組成的兩層樓的圍龍屋,每個門樓內都有前後門,前門在一樓,後門在二樓,前後門若關閉,則各自獨立。打開後12個門樓則全部相通(玩捉迷藏倒是不錯)。在錦屏樓後圍外牆,左右各設五個炮樓碉堡,延至大門,牆是用糯米飯混合石灰、膠粘土、砂子夯築而成,堅固無比,防衛之嚴可見一斑。世德堂罕見的建築格式,吸引著國內外客人尤其是學藝術、建築的師生們前來寫生、參觀考察。穿過炮樓後面的柚子果園,拾梯階而下,是靜靜幽幽的一片竹海,竹海旁的松源河逶迤而過,在河中間有一無人小島,置身其中,面對一望無際的碧綠竹海,河水潺潺從身邊流過,聽著蟲鳴鳥唱,品一口客家山茶或娘酒,恍如世外桃源。

崇慶第

崇慶第又稱“古秀階”,建於20世紀40年代初,是當時幾戶人家出資合建,委託古秀階理事,工人領料、領工錢都要找他,自然而然的當地人便把這屋子叫做“古秀階”了。整座房屋及池塘均用水泥、花崗石建造,共有10天井、9廳、73房、2口水井。“崇慶第”三個字乃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題,大門直進分別為下、中、上三個廳堂,廳堂房樑上的畫令人嘆為觀止,工筆精細,人物栩栩如生。上堂後面的空地過去是半圓形兩層樓的圍龍屋,屋後的果園,同樣是半圓形,與大門口的半圓形魚塘相對稱。上午時分,屋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像一幅靜止的水墨畫,忽然幾隻正番(客家話,體形象鴨子,肉瘦而鮮嫩,為客家特產)悠閒走入池塘,紅掌盪綠波,似馬良的神筆一揮,這幅畫即活了起來。

承德樓

承德樓建於1908年,完工於1918年,共有18天井、48廳、108間房。下、中、上堂雕樑畫棟,不同於其它圍龍屋的是承德樓中堂的石柱高6米,顯得廳堂甚是氣派,而中堂側門的上面除了精緻的雕花,下面是一行行的象形文字。承德樓在當地名望甚高,源於主人家把它提供給鬆口中學作教室宿舍長達半個世紀,它也是獲得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初頒發《旌義狀》的著名華僑梁密庵先生的故居。(松口鎮在1933年為紀念孫中山到鬆口視察所興建的中山公園裡,有“密庵亭”一座,亭內保存著《旌義狀》及抗戰時期重慶國民政府蔣介石、於佑任、陳立夫、林森等人給梁密庵先生的題詞。)

勤詒莊

勤詒莊又稱“謝天昌”,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107年,有8天井、10廳、87間房,總占地面積4295平方米,其中建房面積3200平方米,走入勤詒莊的外大門,是寬敞的院子,從寫著“昭武第”的內大門穿過寫有“昭武都府”的二道門,分別是下堂和上堂,開基始祖謝廷光官封昭武都尉,夫人佘氏於清朝同治11年10月受同治帝誥命封為恭人,這道聖旨完整地保存在上堂(即寶樹堂)。佘氏38歲守寡,靠開名為“謝天昌”的米店為生,由於經營有道,生活有了改善,便親自帶領家人肩水挑石修建了此屋,養育的子女們也各有所成,由此我們看到了客家婦女辛勤耕作、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吃苦耐勞、和鄰睦族的精神閃閃發光並延續到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