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少子化

高齡少子化

高齡少子化,從理論上講,老齡化和少子化是兩個不同概念,可以不同時發生在一個經濟體之內。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少子化是指“總和生育率”(TFR,指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的數量)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水平即低於“2.1”,如將其轉化為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8%左右;或指“少兒贍養率”(0-14歲人口占15-64歲人口的比例)偏低,如將總和生育率“2.1”轉換為少兒贍養率,25%可視為少子化的一個標誌;還可用“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等其他指標來表示少子化。

概念

高齡少子化高齡少子化
從理論上講,老齡化少子化是兩個不同概念,可以不同時發生在一個經濟體之內。就老齡化而言,“長壽風險”(longevityrisk)即人口壽命預期延長是其主要推手,就是說,在總和生育率既定的條件下,長壽風險將導致人口老齡化,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老齡化與少子化的關係不大;就少子化而言,是指壽命預期既定的情況下,如果總和生育率和少兒贍養率等指標發生明顯變化,出現嚴重的少子化,就意味著老齡人口占比逐漸提高,超過警戒線就會出現人口結構逆轉的趨勢,這也導致人口老齡化。

但是,如果一個經濟體的人口結構既出現了“長壽風險”,又出現了少子化現象,那么,其人口老齡化趨勢將迅速滑向不可逆。在國際上,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國家,因此,少子化這個概念在日本十分流行,在很多報刊論文中,人們乾脆將其合二為一,稱日本為“高齡少子化”的國家。“少子化”和“高齡少子化”是日語裡漢字的直接表達方式,因此,在中文裡就直接借用過來。在英語里,少子化概念和術語的使用和普及遠不如日語,且術語表達方式有很多種。但是,babybust(少子化)與babyboom(嬰兒潮)形成對仗關係,應該是最為典型的表達形式。

原因

在現實中,長壽風險往往與少子化連在一起,他們幾乎是同時出現在高收入國家,或者說,越是高收入國家,越是伴隨著長壽風險和少子化現象,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不考慮戰爭、饑荒和瘟疫等特殊情況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意願並不是水漲船高,而是相反。例如,1900年美國總和生育率是3.5,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到1933年下降到2.3。戰後在50年代出現了嬰兒潮,總和生育率高達3.7,但到70年代又下降到2.0,2015年再降到1.89。換言之,越是高收入的國家,人們的生育意願越是低下,綜合生育率就越低,少子化現象就越是嚴重。相反,低收入國家幾乎都是“多子化”的國家,換言之,越是低收入的國家,出生率越高。

2015年聯合國提供的人口數據顯示(下同),世界平均水平的總和生育率是2.51,而高收入國家只有1.75,其中,英國是1.92,法國2.0,德國1.39,荷蘭1.75,義大利1.43,西班牙1.32,加拿大1.61,美國1.89,日本1.40,俄羅斯1.66。比較起來,撒哈拉以南非洲則高達5.10,南亞是2.56,拉美是2.15。世界平均水平的“少兒贍養率”是39.7%,而高收入國家只有26.0%,其中,英國和法國分別是27.6%和29.6%,德國是19.6%,荷蘭25.3%,義大利21.5%,西班牙22.4%,加拿大23.5%,美國28.6%,日本是21.1%,俄羅斯是24.0%。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高達79.8%,南亞45.4%,拉美38.6%。

上述總和生育率顯示,所有高收入國家均為少子化國家,但其少兒贍養率卻很好,大大好於綜合生育率,高達26%,英、法、美等國甚至已不屬於少子化國家。這是因為,他們通過移民等政策的實施,極大地緩解了少子化的發展步伐,旨在緩解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換言之,在移民國家,雖然綜合生育率低,但其少兒贍養率卻還算不錯;但在某些非移民國家,比如日本,他們的綜合生育率與少兒贍養率都很低,於是就出現了少有的“高齡少子化”現象。

趨勢

高齡少子化高齡少子化
中國人均GDP離高收入國家的水平還有較大距離,大約還需八、九年時間才能邁入高收入的門檻,但是,人口卻過早地出現了明顯的“高齡少子”趨勢。

從老齡化的趨勢來看,2001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就超過了10%,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那一年正是中國人均GDP剛剛跨過1000美元的門檻,而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則屬於“低收入”國家,還被稱之為“貧困陷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典型的未富先老。1950年時,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是7.5%,1980年是7.2%,30年時間裡沒有什麼明顯變化。但是,在最近25年來,老齡化趨勢急轉直下:1990年提高到8.2%,2000年是9.9%,2010年12.4%,2015年15.2%。由此看來,計畫生育是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我們不能不說,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另一個原因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的投入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提高十分明顯:1980年人均壽命是65.2歲,2015年提高到75.4歲,35年提高了10歲。而已開發國家2015年人均壽命僅為78.3歲,就是說,在中等收入水平的中國,其人均壽命已經非常接近高收入國家的水平。

從少子化現象來看,形勢更為嚴峻。就總和生育率而言,2010年中國僅為1.53,而這一年中國則剛剛走出“下中等收入”階段(人均GDP為4200美元以下),相比之下,當年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總和生育率則高達3.08,“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為4200-13500美元)總和生育率是1.82,“高收入”國家(人均GDP在13500美元以上)的總和生育率是1.76。換言之,在剛剛走出“下中等收入”組的201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低於全球所有三個收入組的綜合生育率,即由於撫養成本等多重原因,中國夫婦的生育意願已經十分低下,就連高收入的已開發國家也望塵莫及。

就“少兒贍養率”而言,在中國剛剛走出“下中等收入”組的2010年,這個數字是23.4%,而“下中等收入”組的平均值是51.6%,中國低一倍還多,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上中等收入”組是30.0%,高收入組的是25.9%。就是說,中國的少兒贍養率與總和生育率的情況完全一樣,低於所有三組經濟體(“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平均水平。

上述總和生育率和少兒贍養率的曲線都經歷了一個十分陡峭的下滑趨勢:總和生育率從1965年的6.30,下降到1975年的3.01,在下降到1980年全面實施一對夫婦一個孩時的2.52,到1990年再次下降到2.00,到2000年下降到谷底1.48,由於單獨二孩政策的原因,到2015年回升到1.55。少兒贍養率的下降曲線與總和生育率十分吻合:高峰也是在1965年,那年高達74.6%,接著就是逐年下降,1975年下降到71.9%,1980年降到61.0%,1990年是43.8%,2000年36.7%,到2015年再次降到23.5%。

老齡化與少子化的人口特徵與發展趨勢告訴人們,雖然中國經濟保持了兩位數的高速發展,但是,人口結構的逆轉發展趨勢是“超高速”的,其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受到長壽風險和少子化的雙重夾擊,國家經濟安全與社會安全受到一定威脅,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正成為典型的“高齡少子化”國家,調整人口政策勢在必行;二是長壽風險十分嚴重,但少子化趨勢更為嚴重,它是中國人口急劇老齡化主要推手,及時調整計畫生育政策十分必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