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時,腳蹬腳踏,並用布帶把腳及小腿綁在蹺踏、蹺桿上,外套花褲,或穿特製長衫。高蹺隊一般由二、三十人組成,多者四、五十人。建國前只限男性參加(有的男伴女)。新中國成立後,女性加盟且逐年增多。高蹺隊通常扮成一組或幾組神話、戲曲中的人物,如“唐僧取經”、“八仙過海”、“打魚沙家”等。也有的以秧歌為主,如常見的有“捕蝴蝶”、“張老背張婆”、“大鋦缸”等小雜劇和小演唱。高蹺舞講究隊形變換,其基本變換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條龍”、“剪子股”、“大八字”、“麒麟送子”等。“麒麟送子”這種隊形一般都在鬧市區和隆重場合出現,動作難度較大,表演時,眾人將一人臥姿托起,形似麒麟狀。高蹺舞的伴奏樂器較全,除鑼鼓打擊樂外,還有嗩吶、笛、笙、京胡、二胡、三弦等樂器。最常用的鑼鼓經有:《一馬鏘》、《一封書》、《麼二三》。
相關詞條
-
高蹺竹馬舞
高蹺竹馬舞,歷史極為悠久。相傳,霞山運祖鄭元壽於唐武德四年(621年)遷居開化,不久即出使戎狄,演義了一段蘇武牧羊的故事。
舞蹈由來 表演形式 藝術特點 基本特徵 服裝道具 -
遼西高蹺
據可考史料,遼西高蹺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女兒河鄉老藝人何玉祥和大薛鄉三屯村老藝人朱煥榮口碑資料,遼西高蹺秧歌在清朝中期就已經盛行,每年農曆年三十開始...
簡介 藝術特色 動作要點 道具服飾 傳承方式 -
高蹺秧歌
高蹺秧歌也叫“高蹺”,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於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
內容簡介 起源發展 流派簡介 -
海城高蹺
海城高蹺又稱海城秧歌,是城鄉廣大民眾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集舞蹈、音樂、戲劇、雜技為一體,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海城高蹺具有深厚的民眾...
海城高蹺簡介 歷史溯源 海城高蹺秧歌 表演形式 高蹺分類 -
海城高蹺秧歌
海城高蹺又稱海城秧歌,是城鄉廣大民眾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集舞蹈、音樂、戲劇、雜技為一體,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海城高蹺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
海城高蹺 傳承意義 -
東鞏高蹺
東鞏高蹺是起源於唐宋時期,歷史悠久,是目前襄樊市範圍內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民間文藝。
基本簡介 表演形式 特技造型 歷史淵源 傳承方式 -
上口子高蹺秧歌
上口子的高蹺秧歌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
簡介 歷史淵源 項目特色 傳承情況 -
苦水高高蹺
苦水街高高蹺是甘肅省永登縣的傳統民俗文化。起源於元末明初,到現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高高蹺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舞蹈表演藝術,也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中一...
超高高蹺 民間傳說 技高一籌 發展現狀 業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