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明代御史]

高舉[明代御史]

高舉(1553—1624),字鵬程,號東溟,行二,生於明嘉慶三十二年(1553年),卒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山東淄川人。其先祖為齊國卿族,始祖高全,明朝初由蒙陰縣狗跑泉村遷淄川城北月莊村,祖父處士高冔,字殷宗,別號仰黌。祖母名王則,被皇帝誥封為孺人,是刑部郎中王逵(字養淳,羅村鎮大窵橋人)的女兒,寧波太守王崇義(號方田)的姐姐。其父中丞柳溪公高汝登,字自卑,號柳溪。

人物生平

高舉[明代御史] 高舉[明代御史]

高舉,萬曆丙子(1576年)舉人,萬曆庚辰(1580年)張懋修榜,進士。授完縣知縣,調蒲圻,丙戌(1586年)擢河南道監察御史,戊子(1588年)巡按南直隸,壬寅(1602年)提督北直學政,甲辰(1604年)改任大理丞,戊申(1608年)升大理寺少卿,己酉(1609年)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己酉(1609年)被皇上任命巡撫浙江。高舉為官二十多年,所做事情、上疏奏文,上關係國家大計,下考慮民生,符合實際,不隨大流,不為名,不怕強權,切中時弊,以正直敢言.主持正義而著稱。

人物貢獻

高舉任河南道監察御史期間,於辛卯(1591年)巡按江北兩河(黃河、淮河),由於長年淤塞,河水泛漲。他親自巡視河流上下的地勢水情,制定詳細治理方案,制定出治理辦法。上疏皇帝請浚黃堌口以下舊河,引黃水注之東,遂塞黃堌口,而遏其南,俟舊河沖刷深,則並塞新決之口。其二則請開泇河及膠萊河,而言河漕不宜並於一人,當選擇分任其事。次年,朝廷採納這一建議,河、漕再次分職,此後直至明亡再未複合。,洋洋數千言,記載在河道工程的碑文上,工程告成,皇帝又表彰獎勵。丙申(1596年)按察京城,主持礦物徵稅事宜,燕山礦務向四周開掘,對皇家陵園不利,高舉有上疏後被朝廷下令停止挖掘。黃陵得以平安。

高舉[明代御史] 高舉[明代御史]

高舉在任大理丞,大理寺右少卿,直隸巡按期間,掌管大理司印,負責計量法典,所辦理案件大都公正。高舉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奉命提督軍務、巡撫浙江等地,成為朝廷封疆大臣。辛亥(1611年)東夷、外族入侵都獲大敗,片帆無歸。皇帝賜白金錦緞若干,升俸一級。高舉任浙江巡撫近6年,要求告老還鄉。他離開浙江後,浙江的老百姓為其立了《撫浙去思碑》。以頌其撫浙之功德。退職歸來,手不停歇,他一生善文,且精通音韻,又編緝書卷, ,著作有《陶世名言》、《古今韻撮》、《中原音韻》、《韻略異通》、《塤篪編》等書籍。流傳於世,被列為鄉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