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又稱“高端教育幫團”,由有14戶家庭的家長聚在一起而成立。“幫團”的家長們認為,一個孩子學和一群孩子學有很大差異。一群孩子學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去接受,這種同伴在一起的樂趣是大人無法給他們創造的。
“幫團”現在有10多戶家庭,走動比較頻繁,平時活動基本AA制。“幫團”不定期組織活動,每次活動家長們都特別有愛心,利用自身優勢,或貢獻教學資源,或給孩子們買吃的,或帶孩子們出去玩。
“幫團”里的孩子,在各自班裡都非常優秀,成績名列前茅。“幫團”不拒絕“不聰明,不優秀”的孩子。家長們都覺得,孩子之間互相引導學習起了很大作用。這個“幫團”在家長群中名氣不小。
目的
希望通過這種形式給孩子塑造高端、寬闊的視野。
為優秀的孩子尋找與之匹配的“朋友圈”,而“圈內”的父母們,都致力營造學習型家庭,讓孩子們互相引導著,快樂地學習,創新地學習。
觀念
“高端幫團”認為,孩子大約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就該進入一個“幫團”時期,這個時候同齡人對同齡人的影響,往往要大於成年人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年齡段同伴之間產生的幫扶教育效果會很好。
點評
浙江理工大學心理系副教授、碩導牛玉柏:國小低年級的孩子,更加在乎老師和家長對他的評價;但高年級的孩子,更加在乎的是同伴之間的評價。國小五六年級是同伴依存性高峰期。“幫團”的形式我覺得很不錯,增進異齡同伴之間的交往,培養了孩子的社會性,因為在社會性中除了情感、自主意識,還有親社會性等。孩子在學校以學習為主,“幫團”形式可以培養孩子的親社會性(助人、分享、模仿榜樣的行為)。還有一種新的發展趨勢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幫團”的形式可以讓層次高的孩子給層次低的孩子帶來積極的作用。
浙江理工大學心理系教授、心理系副主任、浙江省心理學會理事侯功林: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除了學習,還有語言、社會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育。在心理學中,教育包括親職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作為社會教育是必須的,而且是對孩子的一種全面培育。但在課餘生活中,像以上家長形式展開的培養,組織孩子“玩”到一起,而且玩得有“技術含量”,是很可取的一種彌補當代教育缺失的方法。但我不贊成脫離學校環境“完全私塾化”的教育,因為學校教育有系統性,孩子教育還是需要有學校為載體,學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同樣不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