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造詣
高福海是一位長於中國“界畫”的畫家,“界畫”是自古以來我國藝術家以界尺繪畫古建築的傳統繪畫技法中的一個特殊科目。我國隋唐以前,“界畫”僅作為山水人物畫的一種背景,至隋代才出現有“界畫”專業畫家,展子虔、董伯仁、鄭法士等是我國這一時期的“界畫”創作代表人物。北宋時期中國的“界畫”正式分科獨立,元代的趙孟、王振鵬、明仇英,清代袁江、袁耀在“界畫”藝術的發展探索上又都有所創新和提升。
高福海“界畫”的特點是將寫意與工筆有機結合起來,大膽探索與創新,並將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結合起來,形成點與線的精妙結合。他在作品創作中還根據不同畫面的構圖需要,常常將原來的實景遠近距離加以誇張或縮短,以期形成對傳統的繼承和對時代的映襯,並大膽在繼承的基礎上予以突破和重立,給予“界畫”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和生命。
外界評價
高福海對國畫藝術苦心忘我的追求,被當時北京畫院著名畫家、北京中國研究會會長的古一舟所賞識。這位畫風蒼勁、筆墨縱橫的名家不厭其煩地對高福海孜孜施教,小到一筆一色的細微,大到藝術前途的遠景構想。高福海的畫藝在名師的指導下精進如斯,他梅蘭竹菊、花鳥山水無不涉獵。等山水、花鳥均已達到一定高 度時,古一舟讓高福海專攻界畫,其它畫种放在次要位置。 界畫是中國傳統畫中的特殊畫派,是以界尺精繪古時的亭台樓閣,在輔以山水花鳥人物的畫種。界畫分為重彩、淺絳、水墨三類。界畫山水的最大特點是採用散點透視,無論何種風格的建築,每一間、每一層的欄桿和窗欞與人物活動都令人一目了然,從而得到極佳的藝術享受。自元代以來寫意畫風靡,界畫這門博大精深的藝術令多少畫家望而卻步,僅一幅四尺的樓閣山水最快也要耗盡畫家二十多天的辛勞。尤其近半個世紀,界畫雖不乏畫者,成大家者卻寥寥無幾。除何海霞、黃均之外,可舉何人? 古一舟為高福海指點出一條獨特、艱辛卻又充滿挑戰的道路,高福海義無反顧地與樓閣界畫結緣。為了寫生採風,他背起畫夾拿起筆,遍訪祖國的名山大川。有時竟數月間漂流在外,幾天吃不上一頓可口飯。一次他登臨太行山,一連數日他巡訪在青峰赫岩之上,壯美雄渾的山巒和奇穎絢目的霞彩給了他無限的靈感和激情,他體味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卻忘記了下山的歸路。當他千尋百探終於看到了一條下山的通途,卻只能先冒險跳下近四米高的石崖。否則就得在山裡凍上一夜。飢腸轆轆的高福海用舌頭舔了舔乾裂的嘴唇,平生第一次選擇了冒險。他先將背包與畫夾扔到了不足一平米的方石上,然後縱身躍下,幸運之神沒有為難他,他奇蹟般平穩落下。是的,為了中國的界畫藝術得以傳承,他可謂費盡心力。 如今讓高福海回憶他巡訪了多少名山峻岭,受過多少挫折,勾勒多少畫稿他無法講清。正是他不懈的努力與求索,1992年,高福海創作的八米長卷《頤和園圖》脫穎而出。黃胄、沈鵬、白雪石、黃均、田世光等大師先後為此畫題詩盛讚。後溥傑觀賞到這幅作品時當場吟詩,但因留白已滿,無法賦上,實為憾事。《頤和園圖》構涉了這座“萬園之園”的全景,以散點透視為表現手法,立萬壽山佛香閣為中心,向左右延伸,東起文昌閣,西至石舫,連線西堤玉帶漸虛。整個畫面氣骨典雅,神韻秀逸,走筆無痕。這幅巨製在技藝上用墨出彩,布局精變,設色高華。而那些亭台樓閣繪製得更是奇穎靈動,玲瓏多姿。《頤和園圖》奠定了高福海在中國畫壇的地位,也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和功力。三十多家主流媒體相繼報導和發表署名文章對此進行評介。
高福海,多少樓台煙雨中
秋天如期而至。踏著純熟而涼爽的風,去拜訪畫家高福海,是件很愜意的事。高福海在京西田村有專門的畫室,畫室很有特點,裡面只掛了他自己兩三幅作品,其餘都是老一輩畫家題詞或題詩作品,如白雪石題寫的“補拙齋”、黃均93歲時所作“題高福海賢弟繪滕王閣”詩句、方增憲為他專門繪製的《秋園覓句》等。還有一幅作品是何海霞88歲時所書,那是1996年秋季,他剛出院,高福海去看他,他欣然提筆寫下“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的詩句相贈,可見高福海與何老的交情多么深厚。畫室還有幾張珍貴的老照片,是高福海當年與何海霞、白雪石、黃均等幾位老先生的合影。從這些作品以及“歷史的鏡頭”中不難看出,老先生們對高福海的喜愛和提攜。
由於不久前剛完成長卷《武當山勝跡圖》的創作,高福海略顯疲憊,但談起這幅作品,他頓時興奮起來。
《武當山勝跡圖》是高福海新派界畫的又一碩果。畫卷長8米、寬2.03米,歷時兩個多月完成。他以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山為創作主題,從其“方圓八百里”的景區中,選取了金頂、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等主要建築群體,以及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等代表性景點,採用散點透視的方式,半工半寫,虛實結合,再現了武當山勝景。
為了完成此作,高福海去年(2009年)5月專程冒雨登臨武當山 ,此後收集了大量資料進行研究,構思了近一年才動筆。畫面中不僅有宮觀、道院、亭台、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還有秀麗多姿的自然風景,畫家用藝術手段客觀呈現了武當山當下風貌,也完成了一幅具有時代意義的巨製。“作品正在裝裱,裝裱好後預計10月份在湖北武漢舉行個展,所以我得趕緊再畫些新作品。”高福海笑著說,“時間很緊,又得加班加點了。”
進行這樣的巨製,高福海遊刃有餘。早在1992年,他就以半工半寫的形式創作了8米長卷《頤和園圖》,在畫壇引起轟動,黃胄、白雪石、黃均、田世光、沈鵬等書畫大家紛紛題詩作畫,鼓勵這位年輕人再接再厲。1994年高福海根據“初唐四傑”王勃的駢文《滕王閣序》,繪製了界畫《滕王閣圖》。滕王閣建於盛唐時期,因《滕王閣序》而名揚天下,後屢毀屢建29次。高福海經過大量的考證,利用自己的才藝和才情,再現了這座江南名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仙境般的景致。啟功觀後非常振奮,特意題詩“一序滕王自古傳,地靈人傑盛筵前,千年古閣今猶昔,秋水長天幾倍妍”。此外,巨幅山水界畫《九州攬勝》、《蓬萊仙境》、《松鶴樓閣圖》、《瓊樓仙侶圖》等百餘幅作品,都呈現了高福海新派界畫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