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福海

像老戎這樣,由鎮城管隊隊長直接去任敬老院院長的,在慈谿市,可是獨一無二喔。 同時,他依靠優質的服務,吸引了一批自費寄養者,以院養院,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資金。 戎福海同志用他那實實在在的行動,真真切切的為人,任勞任怨的作風,感動了休養老人,感動了其他工作人員,也感動了社會各界。

戎福海同志,現年57歲,中共黨員,慈谿市龍山鎮海甸戎村人。1996年擔任路西村村黨支部書記,2000年任鎮城管隊首任城管隊長,2004年3月擔任龍山鎮三北敬老院院長,自此開始了他“特殊家長”的光榮生涯。
說起任命他當這個敬老院院長的事情,原三北鎮民政幹部魏龍泉同志記憶猶新,笑著說:“當時組織上考慮讓老戎當院長,可真有點受命於危難的感覺啊”。是啊,很多敬老院的院長,大多數是村領導幹部崗位上退下來轉任敬老院院長的。像老戎這樣,由鎮城管隊隊長直接去任敬老院院長的,在慈谿市,可是獨一無二喔。
“還不是他平時為人謙虛和善,富有愛心、孝心,工作又認真、負責的緣故啊,所以,組織相中他去接管當時敬老院那個爛攤子”,老魏說,老戎接管前的三北敬老院,由於管理不善、經費不足、服務不良,民眾反響較強烈。而老戎呢,不管是任村黨支部書記還是任城管隊長,始終用自己的一顆愛心為民眾服務,決不以權謀私、濫用職權,再說,他又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在民眾中口碑很高。當時的鎮領導班子,一致覺得戎福海同志無論從個人品德上,還是管理水平上,都是擔當這個重任的最佳人選。
“就這樣,我被老魏截到了這裡”,老戎笑著說,“當時走進這個敬老院,心都涼了半截,地上雜草叢生、圍牆歪歪斜斜,這都不算什麼,最難熬的是那些休養老人眼裡那種敵對的眼神,可真是有點打退堂鼓喔,幸好堅持下來了”。從年過50接以重任,到如今挨近60,老戎這一堅持,就是整整七年。
用心管理,舊貌換新顏
老戎接手後的三北敬老院,除了環境破敗外,老人與工作人員之間關係也不太和諧,矛盾時有發生。他愁死了,憑他一人之力,縱有一副熱心腸、一把大幹勁,真的能撥開雲霧見月明嗎?!行也行,不行也得行,總要試試,人心換人心,人心總是肉做的嘛。老戎冥思苦想管理之策,決意從自身做起,真誠感動工作人員和休養老人,來共同改變敬老院的面貌。
“戎院長來了後,燒了兩把火”,服務員邱阿姨說,他先是把我們這幾個服務員,好好地培訓了下,做我們的思想工作,教導我們要敬老愛老,還和我們立了規章制度,獎懲相加,跟我們約法三章:一是開展微笑服務,視老人為長輩,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同情,多一份愛心,與老人和睦相處;二是學習業務知識,紮實提高服務本領,熱心指導老人進行自我保健,使老人滿意;三是發揚吃苦精神,不怕髒、不怕累、不怕受委屈,做老人們可信賴的朋友。這約法三章,猶如一頂“緊箍咒”,咒緊了每一位服務人員的心弦,使他們再也不敢馬虎、松怠了。
“這第二把火,當時可真把一些老人可燒著了”,邱阿姨說,以前院內的休養老人,無論體質強弱,都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經常挑挑揀揀,從不主動幹活;戎院長來了後,要求他們適當勞動,有勞動能力而不勞動的,則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弄得他們沒辦法。他把老人們分為兩類,讓手腳不靈便、有殘疾、年事已高、患有疾病的住在一樓,方便他們的生活起居,房間裡的雜事一律由服務人員負責;而把那些年紀輕一點、手腳靈便、有活動能力的住在二樓,要求他們在生活上儘可能自理,包括自己整理房間,每天一次拖地打掃,而且要求他們洗拖把不用自來水,用水泵抽井水清洗。一開始,二樓的老人們有意見,不太願意乾,但後來看看戎院長自己勤勤懇懇、什麼都乾,也都心服口服了,心甘情願地做起了分內之事不說,還自發在院內種了一些蔬菜水果,養成了很好的勞動習慣,也少了很多的抱怨。
服務人員素質提高了,休養老人愛勞動、少發脾氣了,院內關係就一下融洽、和諧了。只是這內部管理上去了,外部設施該如何改善、美化呢,老戎覺得當務之急,就是儘快籌措資金、開源節流,以此來改變院容院貌。為此,他積極出去“化緣”,以他個人的工作口碑,取得了一些個私企業主的支持。他們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用以維修院內基礎設施和改善休養老人日常生活。同時,他依靠優質的服務,吸引了一批自費寄養者,以院養院,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資金。
資金寬裕了,圍牆正了、屋頂修茸一新了,房內鋪上地板、安上衛生間了,整個院內打掃得乾乾淨淨,綠化植物爭相吐蕊,老人們覺著舒心、安心,服務人員幹得熱心、真心,真可謂是舊貌換新顏,一份汗水一份收穫啊。熟知敬老院變遷的人都知道,這其中,老戎的汗水可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啊。
身心俱投,當兒又當家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更何況是一窮二白的敬老院。無論是在受任之初的困難期,還是走出困境後的經費寬裕期,戎福海同志始終認為,敬老院的工作人員,就該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為此,他自甘充當一個全能“勤雜修理工”的角色:馬桶不靈了,自己動手修理;門窗壞了、油漆剝落了,自己動手做木匠、油漆匠;院內的陰井蓋破了,自己動手扎鋼筋、拌水泥、澆蓋子;電燈不亮了、水管漏水了、屋頂要築漏了、綠化植物需要護理了……這些髒活雜活累活兒,他都像對待自家活兒一樣,自己動手及時予以修理,從不亂花一分錢。他的老婆舅是個油漆工,當老戎向他請教油漆技術時,他頗有微詞。他說:“姐夫,敬老院是集體的,你一把年紀了,何必非要自己動手做,讓我來做好了,我也可以賺一點辛苦錢,反正又化不了敬老院什麼大錢。”但老戎笑笑說:“即使有錢賺,你也到別處去賺,況且現在我自己也會做了呢,少花一分是一分,為敬老院多攢一分錢是一分錢么……”他就是這樣,當了七年的敬老院院長,心甘情願地做了七年的敬老院“全能維修工”,更別提什麼提水拖地打掃衛生之事了。
“阿海是我們共同的兒子”,院內的休養老人一致這樣自豪地認為。是的,在這七年裡,戎福海同志憑藉著一顆愛心、耐心、責任心,一心為“家”,為院內孤寡老人極盡孝道,不是兒子卻勝似兒子:他為老人送茶倒水,他給老人擦身子、換衣服,他給老人聊天解悶、好言相慰,使多少五保老人盡享天倫。院內有個智殘老人,常常大小便失禁,房間內的臭氣熏得大家都想嘔吐,老戎卻從沒嫌棄過他,一把屎一把尿地悉心照料著這位老人:夏天為他沖洗身子,冬天天氣冷,怕凍著他,一次次把他捂在被子裡為他擦身子換衣服,至今已整整照料了他七年,七年如一日啊。還有一個老人叫陳紀康,因患老年痴呆症行動失常,稍不留神,他就會溜出院門不知所蹤;為此,老戎沒少為他費心,他每次總是從村這頭尋到村那頭,一次次把找不到路的老人如謎路的孩子般牽回“家”,而且,常常一找就是半夜。
特別是在五保老人病危離世前,由於身邊無兒無女,他們常常情緒反常,口眼難閉。老戎就像看穿了他們的心事一樣,鄭重在他們床前保證說:你有什麼不放心的儘管說,你雖身邊無人,我們就是你的親人,一切後事我們都會安排妥當的,你安心的去吧。經他一說,老人就慢慢合上雙眼,安詳離去。老戎就給他擦身、換衣服、整理遺容、送火化、進公墓,整個過程尤如對待自己親人般,盡心而竭力,使得在世的五保老人都覺得身無後慮,心中如吃了定心丸一般的踏實,對老戎這個院長的工作也都非常支持、非常配合,很少埋怨了。
收擷果實,辛勤獲回報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戎福海同志用他那實實在在的行動,真真切切的為人,任勞任怨的作風,感動了休養老人,感動了其他工作人員,也感動了社會各界。現在的龍山鎮三北敬老院,一改以前的破落樣,如今走進院中,雖然基礎設施仍舊比較落後,但院容院貌整潔異常,就連室外的水泥地面也呈光閃亮、少有灰塵,更別提室內的窗明几淨了;院內的休養老人也如室外的綠化植物般,人人如沐春風,神采洋溢,在冬日的暖陽下,或相互聊天,或編織手工,或侍弄花草,個個怡然自得;服務人員面帶笑容,捷步如飛,這邊餵飯送藥好有耐心,那廂洗衣做飯蹭蹭有力,人人幹勁十足。我們的老戎院長呢,又推起了他那心愛的小三輪車,緩步帶半癱瘓老人散步,還不時俯聲跟他低語幾句,說得老人開心舒眉……真是好一派團結、和諧、美好的景象!
如此好的環境,自然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讚譽。有一位叫周德雲的老人,他是寧波市區人,他兒子與當地企業有著業務往來,看了這裡後,馬上要求把他父親自費寄養在這裡,他說:“看了這么多家的敬老院,你們這裡氣氛好,又整潔,是最讓我放心的。”還有一位曾在此休養過的紹興籍老人,回到原籍後,在紹興的當地網路上,發表了題為《使家屬放心的敬老院院長》,極力稱讚戎福海同志的為人處事和工作作風。當地的民眾,一提起老戎,也都是直豎拇指,連夸這個院長好,說他是“管天管地的好院長”(指的是全能勤雜工,什麼雜活重活累活髒活都乾),對待休養老人一如侍奉自己的親生父母,好評如潮。
在戎福海同志的帶領下,龍山鎮三北敬老院由2004年25名休養老人,發展到如今在院休養老人52名(其中,自費休養老人20人),服務人員還是始終保持3名不變;由原來的窮家,積累成如今有可用資金幾十萬元,老戎的成績有目共睹。因此,2006年,該院被評為寧波市敬老院先進集體;2009年,老戎作為先進典型事例,在寧波市敬老院院長培訓會上作了專門的經驗交流;同年,他本著自己的愛心和孝心,當選慈谿市“感動慈谿”十大孝子,激勵人們盡善、盡孝、盡道。
在這些榮譽面前,不善言詞、靦腆的老戎顯得手足無措了。他說,他做的只是自己應該盡的本職工作,沒什麼好“說道”的;做的事情,也是很多敬老院院長都在默默無聞地在做的事情,也沒什麼可“宣傳”的;相比他們,我已經得到了這么多的榮譽和這么高的評價,真是有些受不住;我一定在能力範圍內,更加地盡心盡職,努力擔當好敬老院這個特殊家庭的一家之長。
這,就是戎福海同志,一個普通的敬老院院長。滄海一粟,讓我們來一起祝福他吧,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也祝福所有的敬老院院長,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和默默付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