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登義,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挪威卑爾根大學數學與自然科學榮譽博士,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中國科學探險》雜誌社社長、主編;中國科普作家學會常務理事。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
從事高山、極地和海洋氣象科學考察研究,開創了《山地環境氣象學》研究領域,重點研究地球三極地區與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相互關係。撰寫了近百萬字的科學專著,在中外學報上發表論文60多篇。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經歷
高登義,1940年出生在四川省大邑縣的一個地主家庭。解放後他在家鄉文彩中學讀了中學。
1958年,高登義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從師於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葉篤正、陶詩言等。
1963年從中國科大畢業後,先後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和大氣物理所從事山地、海洋和極地地區大氣運動的規律以及天氣氣候和環境的關係的研究。
先後於1966、1975、1980和1984年為國家登山隊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主持天氣預報工作。
1985年和1988年兩次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1991年受挪威卑爾根大學葉新教授的邀請赴北極進行科學考察,成為中國完成地球三極科學考察第一人。
2001年,成為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隊長。
截至2012年,高登義先後8次赴珠峰、3次赴南極、14次赴北極、5次赴雅魯藏布大峽谷、4次赴西太平洋科學考察。
科研貢獻
1975年3—6月,首次採集了從珠峰峰頂到海拔4000米之間各高度上的冰雪樣、水樣和土樣,為分析世界極高海拔地區的環境本底值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樣品。
1983年7—8月,發現了雅魯藏布江水汽通道是青藏高原周邊的最大水汽通道,論證了水汽通道對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並與地理學家合作,發現並論證了中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1991年秋至1992年發現了青藏高原東南部新的最大降水分布帶,改寫了中國西南降水分布圖。發現和論證了喜馬拉雅山脈和天山山脈分別對於南支西風急流和北支西風急流中心高度影響的事實和原因。
著作
他曾先後在《中國科學》,美國《天氣月刊》等中外學報上發表論文30多篇,主要執筆的著作有:珠峰考察報告《氣象與太陽輻射》、《氣象與環境》;《南迦巴瓦峰考察論文集》、《青藏高原氣象學》、《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觀測研究論文集》。
榮譽
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1979度、1981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學成果二等獎,1986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學成果特等獎,198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9年度陳嘉庚地球科學獎,1986年獲第二屆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個人獎,1989年榮立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二等功,199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1997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於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