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炎帝陵[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炎帝陵]

炎帝陵位於山西晉城高平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裡村,俗稱“皇墳”。陵後的五穀廟原來建築規模龐大,現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為元代所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平炎帝陵內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該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為“生員申道統立”。 2016年1月24日,從山西省高平市旅遊文物局了解到,投資2.3億元的高平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主體部分已經全部完工,預計將於今年農曆四月初八炎帝生日當天向公眾開放,並進行祭祀和文化活動。

基本信息

簡介

在新石器文化時期,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這裡完成了從漁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奠定了以農立國的基礎,開啟了我國原始的農耕文明。境內與炎帝神農氏有關的遺址遺蹟眾多,羊頭山上的神農城、神農井、神農泉、五穀畦、耒耜洞等遺蹟是炎帝生產生活過的地方,以炎帝行宮、神農廟、炎帝陵等為代表的陵、廟、祠、宮、城等30餘座,記載有關炎帝事跡的碑碣100餘通,與炎帝相關的村名地名、民間風俗、故事傳說等,形成了一個內容龐大的炎帝文化遺存區域體系。

情況簡介

山西晉城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裡村,這裡山川秀麗,風景優美,陵區周圍東、西、南三面溝壑縱橫,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頭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雲蒸霞蔚。晉長二級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條美麗的玉帶,系在陵區之內。小東倉河涓涓地在腳下流淌,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長眠於此。

規制結構

高平炎帝陵[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炎帝陵]

莊裡村炎帝陵,俗稱“皇墳”。陵後有廟,謂之五穀廟。炎帝的陵墓,在軒轅氏黃帝時就已經有了,封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五穀廟創建年代不詳,最遲在宋代時早已有之。該廟坐北面南,建築規模宏大,周有城牆,分為上下兩院,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舞台、獻台、山門、南道、正殿。原來廟院內碑石林立,約有四五十通碑。現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在東廂房的後牆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萬曆三十九年(1161)申道統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後面有一個甬道(現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內有盞萬年燈,常年不熄。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琉璃脊飾,為元代所建,明代時曾進行過較大的維修。屋頂正中脊剎上,正面刻有“炎帝神農殿”,背面刻有“大明嘉靖六年”的題記。殿內神台高約一米,刻有龍、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圖案,雕刻精美,為宋金遺物。殿內神台上原有暖閣,塑有炎帝及夫人后妃像,現塑像不存。東西兩邊的山牆上繪有精美的壁畫,壁畫的內容可能是神農種五穀、制農具、嘗百草等,現不存。

史書記載

明嘉靖年間《續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宮記 》碑載 :“炎帝神農氏陵廟,歷代相傳,載在祀典,其形勢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內之勝跡。”

故關炎帝行宮內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神農炎帝行宮盤基在故關里村前,肇基太古,無文考驗,祠在換馬村東南,見存墳冢,木欄繞護,然祠與宮相去凡七百餘步矣。”高平縣誌記載:“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北四十里換馬鎮,帝嘗五穀於此,後人思之乃作陵,陵後有廟,春秋供祀,現石桌尚在。”

明鄭藩朱載育在《羊頭山新記》一文中寫道:“山之東南曰故關村,村之東二里曰換馬鎮,鎮東南一里許有古冢,垣址東西廣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傳為炎帝陵,有石欄石柱存焉,蓋金元物也。”廟院內有一柏樹根,周長 6米,據此推斷,五穀廟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 、五穀廟的祭祖節,周圍的村子,如故關、北營、換馬、莊裡、口則等要舉行盛大的廟會,會期將近一個月。有句民謠“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裡當社首”,就是形容當時廟會的盛況,歷朝歷代,歲時致祭。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亦嘗遺祭,禁樵採。過去,每年縣府亦派員到莊裡炎帝陵祭把,並且還要為萬年燈添油。

歷史傳說

羊頭山是炎帝神農氏嘗五穀之地,現羊頭山上神農城、神農泉、五穀畦、神農廟等遺址遺蹟尚存。有關炎帝神農氏的民間傳說更是豐富多彩。除莊裡炎帝陵是專門祭禮炎帝外,本地還有許多祭祀炎帝的廟宇,如故關的炎帝行宮,下台的炎帝中廟,市城東關的炎帝下廟,邢村的炎帝廟,永錄的炎帝廟等,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三十餘處。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中華第一大帝,是農業之神,醫藥之神,史稱農皇。莊裡村炎帝陵是我們炎黃子孫尋根問祖,謁陵掃墓的神聖之地,是中華第一陵。

修復工程

2014年5月高平市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正式啟動,據了解,本次修復將按照山西東南傳統祭祀建築手法和宋式建築風格進行修復,總投資達1.4億元,預計2015年10月完工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