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坐標
高平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澤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邊緣,地跨東經112°40'——113°10'、北緯35°40'——36°0',東自鐵佛嶺與陵川縣接壤,西至老馬嶺與沁水縣毗連,西北自丹珠嶺與長子縣為鄰,東北自金泉山與長治縣相接,南至界牌嶺與澤州縣交界,是晉城的北大門。全境東西長41千米,南北寬37千米,市境總面積946平方千米。南距晉城市41千米,北距長治市64千米,至山西省會太原市335千米,至河南省會鄭州市242千米,至首都北京市704千米。地形地貌
高平市的版圖接近正方形,東、西、北三面環山,狀如簸箕,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市境東北部與長治縣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處為河西鎮杜村,海拔800米。境內山巒連綿,河道縱橫,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平川較少,層次明顯,地形破碎複雜,依其形成特點可分為三類地形:河谷平川區、黃土丘陵區、中低山區。河谷平川區分布在丹河水系兩側,沖積、洪積而成,形似不規則的帶狀,約占總面積的17%;黃土丘陵區位於平川區向山區的過渡地帶,近似正方形,約占35%;中低山區位於市境西部和北部邊緣的吾神山系、五龍山系、首陽山系及中部的韓王山和七佛山,成不規則直角形,占總面積的48%。約50%的耕地分布在丘陵階地上。境內大小河流30餘條,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許河、大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錄河等6條。丹河由西北至東南縱穿市境中部,其流域成帶狀平川,向南漸寬。全市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萬立方米,地下水1.49億立方米。
氣候特徵
高平市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季風強盛。高平市氣象局1958年-2000年的觀察資料表明,多年平均氣溫9.8℃,極端最高氣溫38.6℃(1966年6月21日),極端最低氣溫-24.0℃(1967年1月31日);最大凍土深0.56m,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532.5h。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89.4mm,最大年降水量1113.3mm(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305.9mm(1997年),最大與最小值比為3.64。受地形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全市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豐枯懸殊。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5%,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735mm,乾旱指數為2.8。行政區劃
高平市為省轄縣級市,由晉城市代管,轄8鎮14鄉3個街道辦事處,454個村民委員會,22個居委會,691個自然村,總人口47.8萬人。三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東城街街道辦事處、南城街街道辦事處、北城街街道辦事處。
8個鎮分別是:河西鎮、馬村鎮、米山鎮、寺莊鎮、陳區鎮、野川鎮、三甲鎮、北詩鎮。
15個鄉分別是:唐莊鄉、雲泉鄉、建寧鄉、團池鄉、擁萬鄉、石末鄉、牛莊鄉、懸南鄉、東周鄉、原村鄉、杜寨鄉、釜山鄉、永錄鄉、趙莊鄉。
歷史沿革
高平古稱長平、泫氏。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據考古發現,最遲於舊石器晚期,高平就已有人類聚居。高平市是堯封丹朱、神農播種、蚩尤冶鐵等神話發源地。高平境內現有長平之戰遺址群、炎帝陵、羊頭山石窟等古蹟多處,是漢代名將陳龜、晉代醫學家王叔和、元代水利家賈魯等歷史名人的故里。陶唐時期,堯分天下為九州,此為冀州之域,屬“帝都畿內”。
舜建虞朝,舜帝繼承堯制,肇啟天下為十二州,此屬冀州。《左傳》云:分冀東丹山為並,東北醫無閭為營。
夏代,十二州複合為九州,此屬冀州。《禹貢錐指》曰:夏符合於冀州,與堯時同。
殷商,祖乙定都於耿城,屬畿內地。
春秋時屬晉,為晉國封邑,始稱泫氏城。《竹書紀年》曰:周威烈王七年,趙浣城泫氏(趙浣修築泫氏城),即在於此。
戰國時泫氏改為長平邑,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長平邑隸屬於韓。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城。《括地誌》云:光狼城在澤州高平縣西(今山西高平市城西)。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將白起伐趙,馮亭為聯趙抗秦,即獻上黨17城於趙,長平地為趙所有。五十五年,秦、趙於長平邑(今高平市西北)爆發長平之戰,後為秦所據。
秦統一天下後,立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置高都縣,屬上黨郡。
西漢、東漢、三國、魏、兩晉為泫氏縣,屬上黨郡。
東晉太元中年(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稱帝,分上黨、平陽、河內三郡,置建興郡(郡治陽阿城),泫氏縣改屬建興郡。
北魏初改玄氏縣,屬建興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建興郡改為建州,領高都、長平、安平、泰寧四郡,今高平市稱長平郡,隸屬於建州,領泫氏、高平2縣,高平之名始於此。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並泫氏入高平縣,高平改平高縣,北齊末又改平高為高平縣,此後只稱高平不再稱泫氏,改屬高都郡,隸建州。
北周並長平、高都郡為高平郡,高平縣隸高平郡,屬建州。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建州改為澤州,高平縣隸屬澤州,開皇十六年,析高平始置陵川縣,屬澤州。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澤州改稱長平郡,高平縣隸屬於長平郡。
隋義寧二年(公元617年),廢郡為州,長平郡復改澤州,高平縣復隸屬於澤州。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析澤州各一部分設蓋、建、澤三州,於高平置蓋州(治今高平米山鎮),蓋州領丹川、蓋城、陵川、高平四縣。武德六年建州廢入蓋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蓋州廢入澤州。
唐貞觀元年至金天會五年,高平縣為澤州(高平郡)所轄,先後屬河東道、昭義節度、河陽節度、昭義軍、河東路、河東南路,但地名無改。金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澤州改南澤州,天德三年復改為澤州,高平縣屬之。
金元光二年(公元1123年),以澤州升忠昌軍,高平縣隸忠昌軍節度。
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於澤州置司侯司,高平隸澤州司侯司。至元三年(公元1267年),省司侯司,高平縣復隸於澤州,屬平陽路、晉寧路。
明洪武二年,澤州升直隸州,高平縣為澤州(直隸州)所轄,屬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澤州(直隸州)升澤州府,高平隸屬澤州府,為澤州府所轄5縣之一,屬山西省布政使司。
民國三年,澤州府撤銷,高平改屬山西省冀寧道,民國23年,高平縣屬山西省直轄,民國26年後,高平屬山西省第五行政區。民國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歸太岳區管轄。民國32年高平東南部劃歸為陵高縣,其餘部分仍為高平縣。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銷陵高縣,原劃歸陵高縣的區域仍劃歸高平縣,屬太岳四專區。1948年又改屬太岳三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撤銷太岳區。1958年,原高平縣成立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為高平縣,先後為晉東南專區(地區)所轄。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晉東南地區成立晉城市,高平縣歸晉城市所轄。1993年5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高平撤縣設市,成為省轄縣級市,由晉城市代管。
自然資源
水土資源
高平市屬資源型缺水和水質污染性缺水並存的地區。高平市水資源總量9943萬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3371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7278萬立方米,重複計算量706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5501萬立方米。據《晉東南經濟區水資源評價報告》和《晉城市水資源評價報告》:該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4700萬立方米,河川徑流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地形和水文地質條件限制,造成河川徑流年內年際分配極不均勻,汛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的60%以上,年際變化也很大,最大和最小的比值在10倍以上。地下水資源分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種類型。地下水資源總量為7000萬立方米,其中孔隙水3040萬立方米,裂隙水1220萬立方米,深層岩溶水為274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4400萬立方米。
高平市共有土地98034.89公頃,其中農用地77388.08公頃(基本農田55.33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78.94%,建設用地1332.32公頃,占比13.59%,未利用地7326.49公頃,占比7.47%。
礦產資源
高平市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硫鐵礦、鐵礦、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砂石及粘土等,尤以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煤炭資源:高平全市含煤面積約810.75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85.7%,區內地質構造簡單,開採條件好,主要可採煤層自上而下分別為3號、8號、9號、11號、15號,探明地質儲量約66.24億噸,保有地質儲量約36.19億噸,其中3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12.31億噸,屬於低灰——低硫——高熱值之無煙煤;8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0.73億噸;9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3.95億噸,屬於高灰——高硫——高熱值之無煙煤;11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0.14億噸;15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19.06億噸,屬於高灰——高硫——高熱值之無煙煤。
硫鐵礦:主要分布在神農、三甲、野川、米山、擁萬、牛莊、懸南等地,與15號煤共伴生,保有資源儲量約1.1億噸。
鐵礦:屬“山西式”鐵礦和含錳鐵礦,其中“山西式”鐵礦零星分布於三甲、野川、馬村、河西、石末、北詩等地;含錳鐵礦分布於南公山、相公山、七佛山、牛山、東曲、柳樹底等地,賦予不穩定。
鋁土礦:主要分布於東部北詩一帶,礦石質量差別很大。
石灰岩礦:高平市石灰岩礦地表出露較多,資源儲量極為豐富。主要分布在馬村、南城、北城、永錄、河西、石末、北詩、神農等鄉鎮,探明地質儲量約為8億噸。
此外,高平市還蘊藏有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等,其中建築用砂主要分布於丹河及其支流許河,面積180.56平方千米,砂質較好,儲量較大,砂源豐富。
經濟發展
綜述
1998年高平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2.2億元,財政總收入為150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19元,全市總體達到小康水平。2009年高平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7.4億元,財政總收入28.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7.3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3.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29元。
2013年高平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3.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38.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9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02元。在2013年度的“中國中小城市百強縣市”評選活動中,同時榮膺“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三項殊榮。其中,在含金量最高的“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位列第71名,在“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中位列第11名。
第一產業
高平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機械化旱作農業基地、山西省黃梨生產基地,是受國務院獎勵的生豬基地示範市、生豬調出大縣,是山西省“一縣一業”生豬示範縣、第一養豬大縣。高平農業支柱產業有:種植、養殖、林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蘋果、黃梨、高粱、穀子、大豆、薯類等。1998年,高平市農業增加值為3.05億元,糧食總產量20.2萬噸。
2012年,高平市耕地面積62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44億公斤。有萬頭以上豬場18個、千頭以上豬場300餘個,生豬出欄達145萬頭。全市黃梨年產量達2000餘萬公斤。廈普賽爾食品飲料股份有限公司為山西省三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之一,所產黃梨汁系列飲品遠銷中國十幾個大中城市。
第二產業
高平工業基礎雄厚,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全市以煤鐵支柱產業的發展帶動化工、醫藥、建材、食品、輕紡等工業全面發展,已初步形成一個以能源工業為主,輕重工業並舉,行業門類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的多元化支柱產業群。
高平是全國聞名的“煤鐵之鄉”,是全國首批100個重點產煤縣(市、區)之一。2012年底,高平有煤礦企業34座(包括晉煤集團長平煤業有限公司,蘭花集團伯方、望雲、東峰、唐安煤業有限公司),煤炭產量2305.98萬噸。其中,高平自有煤礦29座,煤炭產量1156.81萬噸。高平歷來就有冶煉、鑄造的傳統優勢,2012年全市生鐵產量24.4萬噸,鑄件產量14萬噸。
第三產業
1998年,高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額964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1.39億元,國合商業銷售額2.9億元,有大中型集貿市場6個。2008年,高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902.6萬元。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47043.9萬元;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58385.7萬元;其他行業零售額19473萬元。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住宿餐飲業法人單位12個,實現社會消費零售額25158.9萬元。
文衛發展
科技教育
“十一五”期間,高平市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建成了科普星火學校,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22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5%以上。
截至2011年末,高平市共有中國小163所,其中普通中學32所,在校學生數37995人,畢業生數13595人,招生數11601人;各類國小127所,在校學生數32882人,招生數4783人,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國小五年鞏固率和國中三年保留率均為100%。[21]高平一中是山西省德育示範校、山西省示範高中;高平二中是晉城市示範高中。
文化體育
截至2009年底,高平市活躍著舞蹈隊、秧歌隊、管樂隊、鑼鼓隊、太極隊、門球隊、八音會等文體團隊達300餘支,攝影、剪紙、布藝、根雕等特色文化戶2000餘戶,各類文體協會達30餘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到10項,“高平刺繡”上升為國家級保護項目。
高平市深入挖掘特有民間工藝,形成了黑陶、刺繡、電腦數碼繪畫、真絲掛毯、農家女千層底布鞋、麵塑、剪紙、根雕等一大批文化產品,湧現出了神農陶業、吉利爾絲綢、紅萍刺繡、河西掛毯等一批特色文化企業。一年一度的中國高平炎帝農耕文化節更是成為高平的品牌節慶活動。
高平市還先後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由中國著名音樂家羊鳴譜曲、詞作家石順義填詞的高平市歌《高平是我家》在全市城鄉廣為傳唱。先後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拍攝了《俺爹俺娘》、《嬸娘》、《還是那片情》、《礦長》、《黑金地的女人》、《紅窗花·白雪花》、《七年之癢》等多部影視劇。人民劇團排演的以安全教育為題材的上黨梆子現代劇《紅腰帶》榮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高平市上黨梆子劇團排演的歷史劇《金釵案》榮獲山西省第十三屆“杏花獎”;文工團排演的高平鼓書《穀子好》參加了中國第七屆曲藝節表演;人民劇團排演的上黨梆子現代戲《西溝女兒》,2011年被文化部選為全國優秀現代戲展演劇目,2012年又被文化部確定為向十八大獻禮優秀劇目,並被山西省委確定為廉政教育優秀劇目。
截至2011年底,高平市共有標準體育場地705個,非標準體育場地68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2平方米。2011年體育彩票銷售量達到760萬元。
醫療衛生
十一五末,高平市13所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村村建起了衛生所,全部達到了甲級標準,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市”目標。截至2011年末,高平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共有535個,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006張,醫療及護理等專業技術人員2542人,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72台(件)。
高平市中醫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一所縣級中醫醫院。擁有美國GE全身螺鏇CT機、數字X光照相機(CR)、C型臂X光機、數字胃腸機、電子胃鏡及電子腸鏡等大型現代化醫療設備,是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及新農合、工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
文物古蹟
高平為歷史古戰場。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北周與漢之戰均發生於此。境內歷史遺蹟甚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開化寺、崇明寺、資聖寺及羊頭山石窟等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69處,其中以元代之年民宅最為罕見。歷史人物有賈魯、陳龜、畢振姬、祁貢、李仲略、王叔和等。
定林寺
定林寺位於高平市區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坐北向南,前後共有四進院子。中軸線上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及七佛殿等主要建築。前院東西有鐘鼓樓、配殿,中院有東西廊廡,後院有東西亭、東西閣等,寺東建有禪院一所。2001年5月2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仙廟
二仙廟又名真澤二仙宮,位於高平市區東南10公里河西鎮西李門村。坐北面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山門、中殿、後殿,兩側建廊廡配殿,山門外建倒座午樓一座。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始建於金、明清年代均有重修。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活動的遺蹟遺址在境內分布廣泛,是華夏農業文明的發源地,傳頌著“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這裡有炎帝居住過的羊頭山,有舉國無雙的明代“炎帝陵”石碑,炎帝行宮內的雕花石礎和正殿“西遊記”木雕圖案,為國內現存雕刻之精品。
遊仙寺
遊仙寺位於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寺因山而得名,亦稱慈教寺。坐北向南,共有三進院落。從中軸線前端起,前為山門和春秋樓,面闊五間,東西各有翼樓五間。進山門入寺,迎面為毗盧殿,俗稱前殿。其後為中殿,左右各有配殿三間。中殿之後拾階而上,入後院,有七佛殿(俗稱後殿)五間,東西配殿五間。2001年5月2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峰寺
金峰寺位於高平市西北山東麓,寺坐西面東,依山勢而建,現存有元、明、清建築,四進院落,中軸線上山門、前殿、中殿、後殿,中殿為元代建築,三間見方,歇山式屋頂,寺內西閣之上,有座彌勒佛金裝塑像,每當皓月東升,正好對準佛爺鼓肚,實為奇觀。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觀,舊時被稱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峰夜月”即指此而言。
交通運輸
高平境內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太焦鐵路、二廣高速公路、207國道、晉長公路並行縱貫南北,曲輝公路,陵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形成了“四縱二橫”的交通格局。高平北距長治王村機場55公里,南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和洛陽北郊機場150公里,同天津港、日照港、連雲港三個海港均有高速公路相連。
2008年末,高平市公路線路里程1357公里,其中幹線公路147公里,市公路216公里,鄉公路994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41公里/百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