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秋風法師為紀念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公大師而撰寫,分為十一章,分別是:印祖的生平、印祖的人格魅力、印祖的倫理思想、印祖的在家出家思想、印祖的儒釋一貫思想、印祖的戒殺放生思想、印祖的因果報應思想、印祖的淨土思想、印祖的臨終關懷思想、印祖的交友、印祖與靈岩山寺。從世出世間法角度,較為完整和系統的闡述了印祖一生的德業和思想,並且著重闡述了印祖對淨業行人的殷切開示。本書資料詳實,語言流暢,說理融通,內容完整,誠可謂一本難得的修齊治平、利樂有情之佳作。同時,對無宗教信仰之人士而言,閱讀此書亦可豁人心目,增廣見識,對自他皆有無盡益處。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印公大師被教內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大師專修淨土,自利利他,接引學人,數不可計,德業隆盛,親證三昧,法化無疆,遐邇景從,為道之篤,彪炳千秋。其文鈔圓乎三藏,通徹法海,深解儒道,明人倫,闡教理,釋通別,決眾疑,實乃暗夜之明燈,歧路之導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秋風法師圍繞大師一生的修學、道德、思想、弘法等方面展開略述。雖無法遙望大師示現之全體,然或可管窺一二,做舉一反三之引子,接引初機,攝受有緣。使爾我共沐大師之恩澤,則已幸甚,心愿足矣。

作者簡介

秋風法師,1966年出生,1984年到寒山寺禮性空長老為師,1985年至1987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先後任普陀山普濟禪寺知客、慈雲禪寺監院等職。1999年4月任蘇州崑山華藏寺監院、崑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2003年任崑山市佛教協會代會長,後任會長及華藏寺住持。秋風法師在普陀山、崑山期間,在積極協助政府貫徹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建寺院、弘法利生、推廣慈善、傳播文化,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方面竭盡全力,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印祖的生平

一、家鄉出家時期

二、北京參學時期

三、普陀閱藏時期

四、蘇州閉關時期

第二章 印祖的人格魅力

一、惜福節儉

二、淡泊名利

三、事必躬親

四、尊師重道

五、不勞煩人

六、愛國護法

第三章 印祖的倫理思想

一、人倫之要

二、親職教育

三、夫妻倫理

四、父母修養

五、孝道觀念

六、朋友倫理

第四章 印祖的在家出家思想

一、出家之不易

二、女子不宜出家

三、佛門之弊端

四、居家學佛的方便

第五章 印祖的儒釋一貫思想

一、儒學是做人的基礎

二、儒學是學佛的基礎

三、儒釋互依

四、儒釋一貫

第六章 印祖的戒殺放生思想

一、戒殺放生的緣由

二、戒殺放生的功德

三、戒殺放生的理論來源

四、普勸戒殺吃素

五、如法放生理念

六、戒殺放生實例

第七章 印祖的因果報應思想

一、現世之境因緣所使

二、十惡業與因果報應

三、因果通於三世

四、儒釋因果觀念的異同

五、念佛消除宿業

六、因果報應實例

第八章 印祖的淨土思想

一、淨土法門的殊勝

二、修學淨土法門的條件

三、淨土法門的修學方法

四、念佛的殊勝功德

五、淨土法門的信願行

六、印祖親定淨土五經

第九章 印祖的臨終關懷思想

一、關懷臨終之人

二、臨終助念

三、臨終三大要

四、助念的時間

五、喪事的辦理

六、往生的徵兆

第十章 印祖的交友

一、印祖與諦閒法師

二、印祖與弘一法師

三、印祖與太虛法師

四、印祖與真達法師

五、印祖與高鶴年居士

六、印祖與徐蔚如居士

七、印祖與丁福保居士

八、印祖與周孟由昆弟

第十一章 印祖與靈岩山寺

一、制定靈岩規約

二、修訂靈岩念誦儀規

三、贊同靈岩改為十方淨土道場

四、積極撰文作贊

五、制定靈岩佛七規矩

六、推舉妙真法師駐錫靈岩

附錄 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一函遍復(節選)

後記

參考文獻

文摘

印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並將其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南。出家之後,仍然十分推崇。在書信和開示中,反覆講述儒家思想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父母在家教之時,首先應從幼年開始,以儒家的孝悌忠信、勤儉溫恭的道理來教育他們,從小塑造他們良好的品格。這樣,他們入學讀書,就能奠定文化知識的基礎,學業進步。而如果從小缺少家教,嬌生慣養,任性而為,將來即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只會做一些毒害生靈、毀滅人道的壞事。印祖在《復永嘉某居士書四》中開示:

雖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慣。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學富五車,而其所作所為,皆仗此聰明,以毒害生靈,毀滅道義者。其原皆由初無家教以為之肇也。

印祖不僅提出了對子女從小進行儒家教育的重要,還開示了具體方法。印祖在《復永嘉某居士書四》中如是說:

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

印祖主張在子女入學校讀書之前,應先讓他們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然後再讓他們學習《四書五經》等典籍,從往聖先賢的言教中,明了為人處世的道理。等他們熟悉這些道理之後,再讓他們進入學校學習,則不會迷惑,且眼界開闊,不斷進步。天下為人父母者,如果能按照如是要求來教育子女,就能使子女變成善良之人,其言行舉止,與道德合明,兼有學問,自會善待他人,有益社會。

印祖了悟孔孟之心法,並加以闡述,在《格言聯璧重刻序》中開不:

格物致知,乃群聖傳授之心法。以人慾之物,乃由外境而生。必須格除淨盡,而吾心固有之良知,自可全體顯現矣。固有之良知,即明德也。格之與致,皆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既明,則意誠心正而身修矣。

印祖在這段開示中,引述《禮記·大學》之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以此顯示固有良知,即明明德,當德明之後,則自會意誠心正修身了。如水到渠成般自然,卻又嚴謹有據。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印祖深知此四字往往被錯解。因此,仔細辨析,指出偏差,然後對真實含義作出闡述,在《復顧德谷居士書》中開示:

孔子以格物致知,為誠意正心之本。程朱誤認物字,為天下事物之物。不知此物字,乃指當人心中不合理之私慾而言,非外物也。以心有不合理之私慾,則其知見便不正,而是是非非均失其當。如人愛妻愛子,其妻子再不好,他總覺得好。以正知為私慾障蔽,而成偏邪。若格去此愛,則此妻與子之不好,自然悉知悉見矣。格物致知,方能誠意正心。雖一字不識之人,亦做得到。

印祖指出,格物致知中的“物”字,是指我們心中不合理之私慾,不是外物。人有了私慾,自己的知見便不正,對是非的判斷也有失公允。印祖進而以人都愛其妻子和子女為例指出,當人有私慾時,正見則被私慾所障蔽,即使妻子和子女再不好,都會視而不見。反之,如果能格除這樣的私愛,那么自己妻子和子女的缺點,就能明察了。可知,格除個人私慾,方能彰顯正確知見。 印祖在另一篇回信中,對格物致知給出了更為明確的解釋。“格物”即格除心中不合天理人情的私慾,“致知”則是去除私慾後所彰顯的正確的知見,即格除各種貪慾。人一旦有了私慾,他的所知所見就會偏而不正,只有格除私慾,才有正確知見。自己的一舉一動,方合乎情理,了無偏私,符合中道。印祖在《復念佛居士書》中開示:

光近來作一格物致知確解,今為陳之。解日,格除幻妄私慾物,致顯中庸秉彝知。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慾。一有私慾,則所知所見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實之私慾,則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一舉一動,悉合情理,了無偏僻。

透過上文,足見印祖對格物致知之重視,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多次闡述。反觀這個時代,物慾橫流,人心不古。修行人確實需要在格除物慾上痛下功夫,才能顯發心性種種大用,學佛才能真正得力!吾等後學,應拳拳服膺,認真行持。P49-52

後記

不慧寫完本書的時候,已經是初夏時節。從查閱資料到完成書稿,歷經三年多的時間,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慧出家以來,一直接受淨土法門的薰陶,產生了深深的信仰。多年前,報考佛學院時,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蘇州靈岩山寺佛學院。在佛學院期間,不慧切身感受到了印祖遺風的影響,接受了靈岩純正道風的薰習,系統地學習了《印光法師文鈔》,從中不僅了解了印祖之德行與學問,而且更為深切地感受到了印祖佛學思想的博大精深。

從佛學院畢業後,不慧不僅在向信眾開示時宣講印祖的思想,而且每當在繁忙的事務之餘,都會抽出時間來讀一段《印光法師文鈔》中的書信和論著——從印祖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書信中,不慧深深被他誨人不倦的弘法精深所感動,更為印祖高尚的人格所讚嘆。

印祖的論著,就像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看完一篇信稿之後,每每隔一段時間,再回頭細品位一番,常常會有新的收穫。

不慧在閱讀文鈔的過程中,發現印祖的精神和佛學思想,都散落在不同的信稿和論著中。於是,生出一種報恩之心,想提起筆撰寫一些關於文鈔的著作,使祖師的思想光於四海,通徹天地,普利群生。由此,不慧萌生了撰寫本書的想法。

當然,想法終歸是想法,若真要付諸實施,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印祖是有修有證的高僧,思想和修證境界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和體悟的,很難用一些直白的文字就能表述清楚。其次,要想將印祖的生平思想敘寫完整,不僅需要全面掌握反映印祖思想的資料,還要有一定的文字語言駕馭能力。第三,全文的體例與版式,都需要用心去思考……這些都是不慧所面臨的問題。

儘管前面有許多困難,但不慧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付出真心,就能得到三寶加持,龍天護佑。

於是,不慧開始了提筆寫作,這個過程艱辛而漫長,春去秋來,多少個日日夜夜,不慧一字一句地將自己對印祖的認識形成文字。每完成一個章節,都認真地予以修改完善,以便能真實全面地再現一個萬眾景仰的高僧形象,希望對大眾理解和學習印祖的精神有所助益。

不慧經過長期的筆耕,終於完成了本書的撰寫。對於擺在面前的書稿,並沒有多少喜悅,有的是對本書的憂慮——印祖的人格魅力和佛學思想甚深難測,廣博奧妙。需要我們後學通過自己的修證去體悟,任何文字的說教似乎都顯得蒼白無力。

不慧深知,本書之編撰雖已盡心盡力,然亦多疏漏,僅為拋磚之作。如今,只可把印祖所提倡的“老實念佛”之精神,專注一處,用心修學,兼以至誠聽取諸方大德提出的批評與建議。

玉峰沙門秋風沐手敬書

二○一三年孟夏

序言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之後,迅速在這東方的沃土,發芽生根,蓬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華夏文明血脈中不息的生命因子。

從古到今,歷代高僧大德以身垂範,心懷蒼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成就了偉大的佛教事業。魯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確實,他們高尚的人格、優秀的德業、虔誠的精神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至今仍在我們腦海中歷歷在目,仿佛可以觸摸一般真實,自然為後人所崇敬,並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恆久的豐碑。

在這些高僧大德中,有一位離我們很近的祖師——印公大師,他被教內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大師專修淨土,自利利他,接引學人,數不可計,德業隆盛,親證三昧,法化無疆,遐邇景從,為道之篤,彪炳千秋。其文鈔圓乎三藏,通徹法海,深解儒道,明人倫,闡教理,釋通別,決眾疑,實乃暗夜之明燈,歧路之導師。

本書圍繞大師一生的修學、道德、思想、弘法等方面展開略述。雖無法遙望大師示現之全體,然或可管窺一二,做舉一反三之引子,接引初機,攝受有緣。使爾我共沐大師之恩澤,則已幸甚,心愿足矣。最後,以偈頌曰:

大師盛德不思議,悲心弘願度眾生。

文鈔金口誠實語,普示廣大念佛人。

若能深信勤依行,自得利益永無盡。

普願本書讀誦者,吉祥如意福慧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