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縣

高安縣

高安地處江西省中部偏西北, 錦河中下游,東連新建、豐城,南界樟樹、新余,西鄰上高、宜豐,北接奉新、安義。高安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高安境內便有人類居住與活動,距今4000多年。1977年江西省博物館在高安開展下陳遺址調查,首次考證了這一史實;1982年文物普查時,又相繼在相城一帶發現了礦山、反泉、消水洞、漳滸、山背、嚴家山等處遺址,其年代略晚於下陳遺址,相當於青銅器時代,即西周至春秋時期。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高安市地處江西省中部偏西北, 錦河中下游,市境東西寬46公里,南北長51公里,總面積2439.33平方公里。東連新建、豐城,南界樟樹、新余,西鄰上高、宜豐,北接奉新、安義。 市政府所在地筠陽鎮,東距省城南昌54公里, 西距宜春市153公里。320國道穿境而過,錦河橫貫其中。

氣候條件 高安屬中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霜期較短,生長期長。年平均氣溫為14.7攝氏度 --17.9攝氏度,七、八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5.2攝氏度--29.6攝氏度; 一月份最冷,月均氣溫3攝氏度--5.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 155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09小時, 占可能日照時數的41%。年平均無霜期264天,初霜期為11月下旬中後期, 終霜期為2月下旬初。 作物的生長季節平均從二月中旬開始到十二月中旬結束,全長308天。

自然資源 境內資源豐富,有種植資源341種, 野生動物資源184種,。森林復蓋率達40%。有礦產資源3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2億多噸,石灰石、大理石、 花崗石等儲量多達10億立方米,瓷土、耐火土的儲量在3億立方米以上。 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很豐足,平均年地表總逕流量為19.2億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量約5000立方米。地下水量為9.8億立方米。

高安縣高安縣

人口 1999年末戶籍人口78.57萬人,人口密度322人/平方公里,全市有18個民族,民族構成主要為漢族, 漢族人口占99.98%。

歷史沿革

高安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高安境內便有人類居住與活動,距今4000多年。1977年江西省博物館在高安開展下陳遺址調查,首次考證了這一史實;1982年文物普查時,又相繼在相城一帶發現了礦山、反泉、消水洞、漳滸、山背、嚴家山等處遺址,其年代略晚於下陳遺址,相當於青銅器時代,即西周至春秋時期。

據已有的文字記載,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動之地。春秋時屬吳國管轄範圍,越滅吳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屬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高安屬九江郡。漢高祖初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遂屬淮南國豫章郡。

高安建縣始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縣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高安、上高、宜豐、萬載四縣(市)全境和樟樹市一部分。

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縣為多聚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舊名;中平年間(184~189年),從建成縣劃出一部分設定上蔡縣(今上高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建成縣屬孫吳。黃武年間(222~228年),又從建成縣、上蔡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定宜豐、陽樂(今萬載縣)兩縣。

晉及南朝時期,建成縣仍屬豫章郡。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廢望蔡(即上蔡),並康樂(即陽樂),宜豐復入建成,是時改豫章郡為洪州,遂屬洪州;大業初年(605年),廢州復置郡,建成縣仍屬豫章郡。

唐朝改郡為州。武德五年(622年),為避太子李建成名諱,改建成為高安。據《太平 寰宇記》載:"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時在高安設定靖州,恢復望蔡、宜豐、陽樂三縣,增設華陽縣,連同高安,五縣悉統於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繼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廢靖州,將望蔡、宜豐、陽樂,華陽四縣併入高安縣,隸屬洪州。

五代十國時期,高安先屬吳政權、後屬南唐政權所轄。保大十年(925年)復置筠州,領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大平興國六年(981年),從高安、上高分別劃出一部分設定新昌縣(今宜豐縣)。紹興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後復名筠州。寶慶元年(1225年),因"筠"字與理宗趙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後山的碧落堂發現一株十四莖靈芝草,視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為瑞州,高安仍是縣名,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為路,高安歸瑞州路治。

明清兩朝改路為府,高安歸瑞州府治。

民國3年(1914年)全省劃為四道,高安隸屬廬陵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高安直屬省管。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十三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一行政區。民國24年(1935年)全省縮為八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二行政區 。民國28年(1939年)全省擴為十一個行政區,高安仍屬第二行政區。民國31年(1942年)全省調整為九個行政區,高安改屬第一行政區。

1949年7月10日 ,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區督查專員公署管轄。1959年1月南昌專員公署改名為宜春專員公署,高安縣隸屬宜春專員公署管轄。此後,宜春專員公署於1968年2月改為宜春地區革命委員會、於1978年7月改為宜春地區行政公署 ,高安縣仍隸屬於其管轄。

1993年12月8日 ,國務院批准高安撤縣設市 。高安市為縣級省轄市,由宜春地區(2000年5月改為宜春市)代管。

同名高安

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因臨沮縣城遷建於今宜昌市遠安舊縣亭子山上而不再受沮河水患之擾,故改臨沮縣為高安縣,仍隸襄陽郡。南朝宋初(公元420年)為汶陽郡治,齊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遠平安”之意,又改高安為遠安,隸屬峽州。

古縣名稱

(1)西晉置,治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東南。屬九真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隆安縣。

(2)北齊置,治今河南省羅山縣西南,屬齊安郡。隋開皇初廢。

(3)南朝宋置,治今湖北省遠安縣西北,為漢陽郡治。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廢。

(4)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建城縣置,治今江西省高安市。自唐至清先後為靖州、筠州、瑞州、瑞州路、瑞州府治。1993年撤銷,改設高安市。

自然地理

土地資源

高安市土地總面積243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168.8公頃,占28.8%;山地92691.5公頃,占38%;水域25434.3公頃,占10.4%;城鎮、村莊、道路等其它用地55638.1公頃,占22.8%。土壤質地肥沃,主要以紅壤土和水稻土為主。其中:紅壤土占土壤面積的50.3%,水稻土占土壤面積的43.1%。市域土地結構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體系,土層疏鬆的溝谷平原對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產非常有利,而丘陵崗地平緩,開發潛力較大,適宜於發展旱地作物和經濟林木。

水資源

高安市水系發達,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均比較豐富。地表徑流歸屬於錦河、肖江、潦河、袁河四流域,其中錦河是最大河流,境內流程近70公里,流經12個鄉鎮(街辦)。全市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0.38億立方米,大部分地區形成河川徑流和地下水補給。境內錦河以北為弱風化裂隙水和孔隙裂隙水為主的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區,錦河以南為裂隙溶洞水為主的水文地質條件複雜區,全市地下水資源量在4億立方米以上,水質良好。經過多年開發,全市建有蓄水工程1538座(其中大二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7座,小一型水庫48座,小二型水庫257座,山塘水庫1225座),總庫容5.87億立方米;引水工程343座(其中中型工程1座,萬畝工程2座,小型陂閘工程340座);提水工程裝機4362台,49966千瓦;全市水電蘊藏量2.5萬千瓦,可供開發的資源為1.35萬千瓦,已建小水電站24座,裝機容量4098千瓦。

礦產資源

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6種,主要有煤、石灰石、高嶺土、石英石、瓷石、耐火粘土、銅、鋁、鋅、鐵、金等。其中煤炭儲量2.6億噸,位居全省前列;石灰石僅出露範圍內的儲量就達13.4億噸,且品位較高,在全國都享有知名度。其它主要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具有分布廣、品質優的特點,開發價值較高。

林業資源

境內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多種多樣。植物種類共有2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有80科237屬452種;地帶性植被的基本類型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針葉與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林,竹林,灌叢,草叢等。境內林業用地面積84894.6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34.8%;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為317.4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達40%。

高安名人

陳邦瞻(1557——1628年),字德遠,號匡左,江西高安荷嶺上寨村人。明萬曆26年進士,史學家,明朝重臣。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戶工兩部侍郎等職。天啟三年(1628年)卒於任上,詔贈兵部尚書。

幸南容(746~819),又名幸顯,字惕微,高安洪城(今高安市華林山風景名勝區)幸村人。唐國子監祭酒,桂岩書院創辦人。

李建華(1912~1946),原名塗秀庚,女,高安市城郊塗家莊人。1931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報務員。1934年參加長征,是走完全程的30名紅軍女戰士之一。

北宋史學家 劉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鈞山人。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鑑》,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後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於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高安“九道風俗”

在高安、豐城等地農村中曾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婚俗,即“九道婚俗”。這一風俗雖不乏封建落後的內容,但它凝集著歷史,體現了一時一地的風俗民情;從它的變遷中,我們更不難聽出時代進步的足音。

所謂“九道婚俗”,就是一對夫妻從結識到結婚需要的九道正規禮儀,這“九道婚俗”分別為:相親、過門、訂親、送日子、圓房、哭嫁、婚禮、鬧房、回門。

所謂“相親”,即為第一次見面。男女雙方選個好日子和地點,然後,男女雙方及雙方父母、媒人和男女雙方嫡親屬約8-10人到選定地點見面。如男女雙方均表示沒意見,男方當時就要向女方付上見面禮,見面禮一般金額不大,聊表心意而已。事後,由男方出錢宴請雙方所有到場的人。

所謂“過門”,就是男女雙方到對方家去認門認親。“過門”的日子也是要擇良辰吉日的。先是男方備上幾斤肉、幾斤麵條、幾塊糕點來到女方家,女方家爆竹迎接,殺雞款待,然後由女方父母帶男方去認識女方本家親屬。男方到女方家一般是早上來,而且必須是2個成雙數來。吃過早飯,男方再邀請女方到自己家去吃中飯,女方家也必須成雙數人來到男方家。女方來到男方家,男方父母必定要向未來的兒媳婦送見面禮,有送錢的,有送手鐲、耳環、戒指的。女方回家,男方還必須打發女方一身上好質量的衣料。

“訂親”,即是男方向女方付足一定數量的“禮金”。“禮金”多少由男方女方共同擬定,一般數額較大。除下“禮金”,男方還必須向女方家送去豬肉200-300斤,麵條100斤。“訂親”之日,女方家要宴請所有親戚和全村人。“訂親”之後一般來說基本確定夫妻名份了,雙方沒有特殊理由,不得罷婚。

“送日子”:“訂親”之後,男方可以確定個日子作為結婚之日。男方到女方家把女方的生辰屬相抄來,即為取“庚貼”。“庚貼”必須用紅紙寫,寫了後再請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陰陽說合“八字”。男女雙方“八字”合了,互不相剋,那么選定一個黃道吉日再用紅紙寫上結婚日子送給女方家。若女方家接受了,雙方就都會投入緊張的嫁娶準備工作中。

“圓房”:婚禮前一天,晚上男方家在新床四角分別燃上四支蠟燭,然後挑選二男童二女童分別坐在新床四角,請村中年紀、輩份大的婆婆主持圓房,說些吉祥、如意話,當然多是早生貴子之類的話。

婚禮前一天晚上,在女方家也有一道習慣,那就是“哭嫁”。這一晚,母女倆同床共枕,母親哭著向女兒交代一些為婦之道、居家過日子的經驗,教導女兒要孝敬公婆、團結鄰里、夫妻和睦等等。母親還要向女兒贈送一些壓箱錢或其它一些金銀之類的飾品。有些即將出嫁的姑娘還製作了不少手工精湛的鞋墊,在這一天夜裡也會一併壓在箱底。結婚這天,母女倆再一次抱頭痛哭。還有些地方的嫁娘從結婚頭一天起就用節食或乾脆什麼也不吃的方式來表示對父母的不捨和依戀。

當然,最熱鬧、最隆重的還要屬結婚這一天了。男方家請來一班吹鼓手,十幾個青壯年肩扛長槓浩浩蕩蕩開向女方家。來到女方家,女方家把一系列嫁妝(諸如:桌椅、沙發、掛衣櫃、電器之類)全部,挪到門口用長槓綁抬。新娘頭戴紅蓋和新郎相攜,或坐汽車、或坐腳踏車、或騎馬。一路吹吹打打來到男方家。先是拜天地祖宗、後拜客。拜客時客人應向新夫婦贈送拜禮錢,多則不限,少亦不怪,隨客心意。拜堂完畢,雙雙入洞房。新娘則把從娘家穿來的紅襖綠褲紅鞋收起來,這些衣物是萬萬不準再帶回娘家的。否則,女方有克夫或被休之嫌,娘家則有招惹霉氣之嫌。

結婚的當天晚上,不論貧富,都要請鑼鼓來鬧新房。眾人們簇擁著新郎新娘唱歌,跳舞,猜謎語,散煙敬酒,玩起來熱鬧有趣。鬧新房時,大多數地方只炒米花,煮豆子,燒茶備酒招待來賓。待新人玩累了,眾人才散去。

結婚後三天,新婚夫婦雙雙出門,男的看望岳父岳母,女的看望雙親、哥嫂、弟妺等親人,俗稱“回門”。回門那天,男方要向女方雙親贈送禮品,女方娘家則酒席迎接。當天下午,夫妻必須歸家,風雨無阻,不得留住。

“九道婚俗”在這些地區流傳了數百年,如今的年青人中,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再熱衷於這樣繁瑣的禮俗了,但他們的父輩卻大多是從這九道婚俗中走過來的。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時代的行為標準和價值取向,回顧歷史,更能使我們感到昔日的封建,激起我們對今天的自豪和對現代文明的熱愛與嚮往。

地理位置

高安縣高安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