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義
古南宋永寧衛高氏家族攜眷籍捷足先登開埠,因此得名古高登鄉。1958年沿海發生建國初最大水災泛濫,水災沖洗千畝良田成為坑坑窪窪,一片狼藉,當時工作組住點上報時,以高坑村命名。別名,高登里。
歷史沿革
南宋寧宗三年(公元1194年)為澳後埠。南宋寧宗十一年(1202年)永寧衛高氏家族開埠澳後改成高登鄉。元、明、清、民國、共和國,1958年沿用高登鄉756年之久。1958年改為高坑生產大隊。明、清屬二十九都。民國33年(1944年)屬青陽鄉金登保。建國後,1956年屬池店區池店鄉;1959年蘇厝公社。1961年劃屬陳埭公社高坑大隊;1984年改陳埭鎮高坑村委會。
村容村貌
高登(高坑)村位於泉州南門外東南麓丘陵地帶,元、明時墾海灘圍埭擴充耕地農田千畝,包括丘陵山地總面積3.53平方公里。人口2475人,高坑村民風淳樸,民生小康水平,居住宅較保守發展,公益性事業心非常明朗,人文景觀發展一般。人口偏向老齡化。治安方面有高登三堡歷史淵源,氏族之間和睦相處。宗教信仰多元化,以神佛信仰為主,道教、基督教、馬克思主義、伊斯蘭教等信仰者較少。
歷史人文
高坑村是一個多氏族的鄉里,宋寧宗十二年龍湖石龜許氏家族與高氏有氏族同宗歷史淵源關係入鄉開支。元朝順帝九年1307年延陵吳氏入高登開支。元朝成宗十四年1274年頂堡張氏家族開支。1309年遷居下堡,1318年金厝間金氏、李氏、劉氏因瘟疫災害滅絕,現遺址依存。往後金姓、李姓、劉姓滅絕荒廢遺址變成各氏族風水冢地。1351年元順帝年間貝頭柳氏家族開支高登。1372年明洪武四年影邊陳氏家族開支高登。1457年明代宗年間豐州黃氏開支。1735年清乾隆17年東垵王氏家族開支高登。清同治七年1868年溜石朱氏家族開支高登。共和國1962年陳埭四境丁氏行醫留居高登。自南宋高許姓開埠高登後,各氏族的遷居,至今高坑歷程806年,十個氏族的繁衍生息故土。
柯嶺自然村開埠於清雍正1736年(清雍正十四年)位於高坑村西北向,有四個氏族,張、陳、李、劉四姓。人口200多人,面積包括耕地、山田結契約300多畝,人文世故,具有神奇的歷史典故和傳說。
高坑三堡又來追溯到明永樂時代,古高登是依丘陵傍海的地理位置,當時泉州東海灣時遭到倭寇入侵。高登澳是商船停泊避風之澳,經常收到倭寇騷擾,原住民為了保護番商停泊船隻、後勤補給等工作和物資裝卸、航海人員修養等事務,按照地理位置設立防務堡,南邊以高氏設立防務大厝堡,以高氏祠堂至金厝下間南片區,西邊設立防務頂堡,因為西片區地勢居高可俯瞰全村每個角落。東邊設立防務下堡,屬於前沿海埭邊防務重要位置,北邊有溜石沿靠晉江流域內海與泉州故稱隔江相望,港口把守較嚴。
高坑五座祠堂,歷史滄桑,其代表作非常與眾不同。為什麼五座祠堂均坐南向北,並不是高坑的位置,南高北低的原理,是值得深入研究,例如高氏祠堂主體是東坐西向,但外護門是向;張氏祠堂、吳氏祠堂、柳氏祠堂均坐南朝北;頂堡六社祠堂一直同樣也南坐北向。唯有王姓、許姓、 黃姓、朱姓、陳姓頂堡五姓不立祠,其歷史有著一段人世間的悲劇演義。僑居海外僑胞港澳千人左右,早期先民移居台灣開埠,各氏族均有,根據族譜記載,王氏開支台灣台中南莊至今5000多人,300多年。
【文教衛生】
1945年由華僑支助和鄉紳配合,創辦高登私立國小,歷時六年。1960年改為高坑國小,課堂分布在本村柳厝大樓,高厝大樓等。當時海尾、仙石學生均就高坑私立國小。1970年菲、港等華僑捐資新建國小校舍、辦公樓。1978年建立國中部。1979年校舍、禮堂繼續擴充建設。2000年校舍危房重新改建。1990年華僑投建新高登中學校區。同時配備幼稚園等教育系列發展,還有室外燈光籃球場,體育運動超火,尤其是籃球賽。
【醫療衛生】
從建國的合作醫療點延伸到如今個體衛生醫療所的薄弱環節。
改革開放後期企業發展較慢,從家庭作坊伊始發展稱規模的廠家公司(特別以樂登公司最為出名),以鞋業為主,其他產業同步有所發展,但相比較高坑企業比其他陳埭鎮兄弟村發展較慢(原因:姓氏太多,不利於先富帶到後富,還有種種歷史原因,所以身為高登人(其實不應叫高坑,畢竟高登才是真名)不用氣憤,好好努力,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