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背景
”這裡僅側重了學生的“學”以及體驗教學的終極目標。並沒有論及其過程和方法,仿佛給教者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間。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有效地實施體驗教學,引領學生走進體驗感受的課堂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豐富學生的積累。學生的思維是廣闊的活躍的,尤其是在課外或生活中,他們多於成人的是那份可貴的好奇心。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甚至觸動他們的心靈,他們總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這些不僅是學生寫作的源泉、人格形成的基礎,而且也是難得的教育教學資源。平日裡可以課前演講、周記展示會等形式豐富學生的積累。
其次在閱讀過程中多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又是沉睡的, 好多讓人感動的文章卻不能使我們的學生動容。這並不是說他們麻木、冷血,只能說教師沒有做好文本與學生的橋樑,引導的不夠,沒能喚起學生潛在的情感。體驗教學重在閱讀過程中精心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讓學生披文入境,情不自禁。可利用音樂渲染、可陶醉美讀、可聯繫學生實際對比反襯。這些教學手段可讓學生自然入境,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再次鼓勵學生捕捉對自然、社會的感悟和思考,將其凝成文字。
特徵
教學方式
體驗教學重視體驗的獨特價值,強調體驗對學習的作用。對學生髮展而言,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或理解。而體驗正是一種心智活動,或者說,是一切心智活動的前提與基礎體驗。正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體會事物、人物、事實、思想。比如,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1千米有多長、1牛頓有多重?”,這是間接學習;而讓學生走出課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稱一稱、算一算,實際體驗“1千米有多長、1牛頓有多重”,這便是體驗學習。兩種學習的效果,後者肯定優於前者。這說明:“體驗學習”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套用實踐,從而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問題。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講,體驗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
體驗體驗教學是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從而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形成知識以外的能力學生所學的知識經驗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難以內化為學生獨特的知識和經驗結構這就需要創設情境,還原知識經驗得以產生、運行的歷史的、現實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通過這個體驗過程,學生在親歷中感受到自接的,具體的,豐富的體驗,從而能理解知識經驗的意義,激起學習知識經驗的興趣,並在體驗中產生情感,形成態度,觀念。比如,物理教材中許多規律的發現、定律的建立,公式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教師應充分發掘,將這些科學知識與有血有肉的和有情有感的創造性活動聯繫起來,不僅使學生對物理規律、定律、公式來龍去脈深刻地理解,而且無疑會賦予這些內容大量的情感色彩,增強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信心,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
三維教學
到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人們對知識認識的逐漸深入,英國物理學家和思想家波蘭尼首次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他在《人的研究》一文中明確提出了人類的兩種知識,一種是能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學公式,語言來表達的即顯性知識,另一種是不能系統表達的知識是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主要具有四種特徵: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等方式表達;能通過教材、大眾媒體進行傳遞;能同時為不同的人們所分享;能通過邏輯進行批判性反思。通常學校教育中的書本知識就是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反,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等進行邏輯的表達,擁有著和使用著都不能清晰表達,不能在社會上以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明顯缺乏顯性知識的“可傳授性”的特徵,它不是通過理性進行反思,而是在感受中進行反思。許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態度、體會、情感等方面的知識都是隱性知識。
傳統的教學以講授教材知識為主,教材中的知識是前人對自然與社會的描述解釋和經驗,是人類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以語言,文字或符號系統來表現,即所謂的顯性知識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傳統的教學將各種知識分類組合,按知識體系構建的邏輯將其編排在一起,然後再按講授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知識是人們生活經驗的概括、抽象與總結,雖然是來源於生活過程之中,卻因其經過抽象加工過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號性。因此,學習知識的意義並不只在於知識符合本身,而更在於這些知識符號所代表的生動而豐富的意蘊。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傳統的教學捨本逐末,將符號而不是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看成教育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遠離這些知識符號得以產生、運行的歷史的、現實的生活,虛構一個虛幻的知識世界,熱衷於對這些符號的記誦和邏輯演繹。在這種教育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語言符號和知識氣泡。
這些知識符號所代表的生動而豐富的意蘊(即隱性知識)往往隱含於社會,生活實際中,無法形成像書本一樣的格式化知識,只能通過實踐活動或具體案例分析在感受中習得。教學中應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在設計上應給予學生相應的體驗和感悟空間,應儘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注意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強調學生理解、體驗、反思和創造等不同方式的整合,克服那種單一的、痛苦的、死板的接受性活動方式,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因此隱性知識的學習最好採用體驗式教學。體驗教學是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從而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形成知識以外的能力。比如一種閱讀技能或提高作文水平,這不是教師講授出來的,而必須要有學生親自閱讀和寫作實踐練習體驗。再如一種情感體驗或信念的形成,乃至習慣的養成都要經歷一番體驗和實踐,這是靠教師講授無法達成的。
由此可看到,體驗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親身旅歷和感悟,是知識的內化經驗的升華,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動狀態,它的親歷性,構建性的特點造就高倍數的教育價值。因此,進行體驗教學,是整合這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的教學方法。
策略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體驗教學的基本策略是:首先是創造教學情境,還原教學內容,給學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準備,然後讓學生在親歷過程中與客體(教學內容)進行對話、體驗、感悟,實現主客體融合,並生成意義。體驗教學要求教師依據所講授的不同內容,設計出不同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體驗中內化知識,升華情感,積累經驗,提高能力。活動教學和情境教學是體驗教學的兩個主要策略。
活動教學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裡,活動是指“人的感性活動”指“實踐”,它“反映了作為主體的人在社會生活所有領域中的積極行為”。心理學意義上的活動是“由行為動作構成的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為意識能動性和個體能動性和個體能動性的局級形式。可見,活動是產生主體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活動尤其是主體性活動中,學生主體會對活動而產生豐富的體驗。相比於聽別人的說教,親身參與活動而形成的體驗是刻骨銘心的,終身難忘的。例如:通過製作、實驗等操作活動,不但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和能力,而且會促使學生產生興趣,培養情感和意志;通過參觀,調查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同時,鼓勵學生深入社會,體驗自然,增強社會責任感: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需要,可以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形象地復現課文的情景。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而且能在扮演中體驗、思考、提高。
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通過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真實的情境,還原知識產生的背景,恢復起原來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使個體更真實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親“心”體驗其過程,並以此為基礎,使個體產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產生感悟,生成意義的目的。情境教學實際上是以心理體驗的方式進行體驗的,情境教學的途徑多種多樣,譬如:通過教師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促使學生心靈上的激盪,從而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是學生如臨其境地品讀課文的內容和思想,在此基礎上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感情並生成意義。通過圖畫再現教學內容情境,實際上是把教學內容形象化,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生動的畫面,引發學生聯想,激發情感,催動靈感。
在新課程背景下體驗教學無疑有它的特徵、優勢,但並不排斥或否定課堂教學的其他形態,應該強調各種形式的優勢萬補,使它們有機統一於現實的教學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