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義
概念
什麼是勞動?這個問題看來似乎是不值得深究的經濟學ABC。然而,分析一下勞動的內涵與外延,起源與發展,就可以發現對勞動作科學的界定其實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勞動,是人們為了創造使用價值以滿足物質和精神需要而對體力和腦力的耗費。正如《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勞動是心或身之勞作(labourisbodilyormentalwork)。然而,我國長期把勞動與體力勞動劃等號,把腦力勞動打入“不勞動”的另冊。人們大概還記得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句很流行的口號:“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其潛台詞就是:勞動人民沒有知識,因而要知識化(反過來,知識分子不屬勞動人民範疇,因為他們有知識),而知識分子不勞動,因而要勞動化。這種以偏概全的政策發展到登峰造極,就是文革時期大批知識分子和知青到“五七”幹校或農村“勞動化”。在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今天看來,當時的流行口號和極“左”政策顯得多么可笑。
特徵
其實,從人類勞動的演變史來看,勞動是在一個需求和生產體系中不斷發展的,不同社會形態的勞動往往有不同的重點和特徵。農業社會的農業勞動主要是人的體力藉助自然力作用於動植物的勞動,它基本上是動手與動腦相統一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工業社會的勞動主要是製造業勞動,其特徵是運用生產工具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動手和動腦的社會分工日趨明顯。後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的勞動是以生產無形產品(非實物使用價值)的服務勞動為主體的勞動。在產品創造中,體力勞動不再處於中心地位,管理勞動、科技勞動、信息勞動和知識勞動則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時,以淵博的知識為社會辛勤勞動並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恰好就是“一不會種田二不會做工”的勞動者。
2定義
解釋
馬克思對勞動定義的界定只是對工農業勞動的概括,並非是對一切勞動所下的定義
舉例
與社會勞動的發展相適應,人們對勞動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同時代對勞動的界定都帶著歷史的烙印,勞動觀的變遷體現了歷史的進步性和歷史的局限性的辯證統一。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重農學派只承認農業勞動是生產勞動,錯誤地把工業勞動視為非生產勞動。在對外貿易給國家帶來大量真金白銀的國度,重商學派認為只有商業貿易活動,尤其是對外貿易活動才是創造國民財富的生產勞動。在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的時代,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亞當·斯密雖然科學地把工農業勞動都納入生產勞動的範疇,但是卻粗陋地把不固定、物化在可以捉摸的物品上的服務勞動,一概貶為非生產勞動。
3局限
在英國棉紡織業比較發達的19世紀,馬克思在以此為典型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時曾指出,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不難看出,這並非是對一切勞動所下的定義,而只是對工農業勞動的概括。他集中分析棉紡織業,使他在界定勞動的措辭或定義中帶有很明顯的製造業痕跡,如他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製造某種使用價值”的勞動,勞動產品是具有“靜的屬性”、“存在的形式”的物品。這種勞動的定義顯然抽象程度低,不僅無法涵蓋農業勞動和礦業勞動,更不用說提供科技服務、生產知識的服務勞動了。
4外延
勞動概念的外延應該擴大,應該在綜合概括農業勞動、工業勞動、服務勞動特徵的基礎上重新定義其內涵。參照馬克思的勞動定義可以認為,從廣義上說,勞動是人與自然物質和人文物質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物質和人文物質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換言之,人類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客觀對象,不僅可以使勞動力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變自然,而且可以使勞動力作用於他身外的人文狀態,並改變人文狀態,形成某種與自然實物相對立的非實物形態的客現對象。人文狀態指由人這種活的有意識的自然物構成的物質狀態。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單純作為勞動力的存在者,也是自然對象,是物,不過是活的有意識的物。故人文狀態既是一種社會狀態,也是一種物質狀態,可稱“人文物質”,它區別於自然狀態和自然物質而存在。這樣,在以改變自然物質的形態為特徵的工農業勞動之外,還有一種以改變人文物質的形態為特徵的勞動。它是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變換,改造非實物形態的客觀對象的過程。這一過程可稱為服務勞動。
服務勞動
服務勞動本身並不創造實物產品,它所以成為一種物質變換過程,是由於:(1)服務勞動者通過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等等的運動,引起他人身心狀態發生變化並滿足其需要的過程,實質上是服務勞動者與顧客之間的一種能量傳遞,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物質變換過程(撇開自我服務不論)。(2)服務勞動者的勞動力發揮作用,往往要藉助某種實物形式的自然力的作用,這是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過程。(3)服務勞動者向勞動過程投入勞動力和自然力,為社會提供某種產出,投入變為產出也是一種物質變換過程。(4)產出成果——服務產品雖不是實物,但仍屬一種物質狀態。因物質不能創造或消滅,只能由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故服務產品是在物質變換中發生形態變化的。
第三產業中的服務工作也是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人文物質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資本家或私營企業主以管理者的身份從事企業的策劃、決策、組織、控制等管理工作也是勞動
定義
根據現代社會外延擴大的勞動觀,我們對如何界定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及勞動收入,就可以有比較清晰的三點結論:
第一,在第一、二產業中,工人農民耗費勞動力做工種田是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物質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第二,在第三產業中,科學家、教師、演員、醫生、律師、政府管理人員,以及司機、話務員、金融家、導遊的服務工作,也是勞動;他們以提供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法律、管理、交通、通訊、金融、旅遊服務為代價取得的收入是勞動收入。
第三,現代社會三大產業的生產資料所有者、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及一切管理人員在經濟活動中主要以腦力勞動進行的策劃、決策、組織、控制、中介服務等管理工作獲得的收入也是勞動收入(不過,他們憑生產資料所有權獲得的收入不是勞動收入)。不承認資本家或私營企業主以管理者的身份從事企業的策劃、決策、組織、控制等管理工作是勞動,把資本主義或私營企業中“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的管理活動說成具有勞動和剝削的二重性,用道德判斷替代經濟性質判斷,是值得商榷的。
5注意
宜吃的食物
櫻桃、石榴、獼猴桃、苦瓜、饅頭、牛奶、雞蛋、豆制品等食物。
忌常吃的食物
豬肉、雞肉、魚肉、鴨肉等食物。
飲食重點
宜注意飲食的搭配及營養的均衡。飲食不應單一,要多樣化,以免造成營養失調。
應注意水分的補充。在勞動過程中,汗液不斷排出體外,因此應注意為身體補水。
勞動結束後宜休息半個多小時再進餐。
飲食誤區
避免在天冷時吃涼的飯菜,以防胃病的發生。
體力勞動者忌偏食。偏肉食或偏素食都會導致營養不良,加重體力勞動者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