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手術治療是多數骶骨腫瘤的首選方案,該區域手術時出血多且不易止血,以前被視為手術禁區。國內骨腫瘤先驅宋獻文教授自70年代開始根據臨床工作實際需要,在閱讀了大量國內外文獻基礎上,大膽的開始了當時被認為是手術禁區的骶骨腫瘤手術治療的探索,隨著病例的積累,對骶骨腫瘤的發病特點、不同骶骨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手術成功率逐漸提高,併發症逐漸減少,並培養了年輕一代不斷深入的開展骶骨瘤手術。API特異生物免疫療法主要依靠患者自體免疫細胞進行腫瘤治療,通過生物技術採集患者外周血中的單個核細胞,在高級別GMP實驗室內進行細胞分離、誘導、增殖、激活等,獲得具有高度活性、數量、腫瘤殺傷能力的主動免疫細胞、被動免疫細胞以及其它免疫細胞(LAK細胞、CD3AK細胞、CIK細胞、NK細胞、NKT細胞、TIL細胞、DC細胞、巨噬細胞γδT細胞、TC細胞、T細胞等),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將上述免疫細胞進行個性化的有機組合後,分多次回輸到患者體內,多種免疫細胞有效組合後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取長補短,針對腫瘤靶細胞進行及時的特異性記憶、識別、殺傷。
診治水平
骶骨腫瘤診治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因素:
1.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包括更清晰的數字X光片、CT、MRI、ECT等技術臨床上獲得了廣泛套用
2.病理診斷技術的提高:包括術前活檢技術的提高、病理各項新技術的使用
3.術前評估系統的套用
4.血管栓塞技術的套用
5.各種內固定材料的套用.
各種新型內固定材料的使用為全骶骨腫瘤切除術後脊柱穩定性重建提供了機會,但保持脊柱穩定是建立在腫瘤不復發的基礎上的。
發症防治
1 防治失血性休克 骶骨腫瘤的手術方法雖多,但大都存在著術中失血較多的缺點,尤其是高位骶骨的次全截除或全切術,有關失血性休克的發生屢有報告。Turcotte等手術治療21例骶骨骨巨細胞瘤,術中平均失血量達7500ml。simp-son亦報告12例高位骶骨腫瘤切除術,術中雖然結紮了髂內動脈,但失血量仍達2000~20000ml,平均7000ml。其中1例還於術後即刻因惡性出血而死亡。其易致大出血的解剖學原因為:(1)骶骨的血供豐富,來自於雙側髂內動脈和骶中動脈,其間有廣泛吻合支並與臀上動脈吻合,其伴行靜脈形成骶前靜脈叢;(2)腫瘤供血管增生、增粗,內部及周圍血池形成,吻合支及靜脈血管廣泛,出血量大;(3)腫瘤部位與大血管距離短,其供血血管及病變區血壓高,損傷後出血速度快;(4)髂總或髂內靜脈以及骶前靜脈叢可因腫瘤壓迫而充血,操作中很容易破裂出血。預防大出血的措施包括:(1)對巨大或高位骶骨腫瘤切除患者採用控制性低血壓麻醉或者低溫低壓麻醉。Lund等〔通過動靜脈血體外膜氧合(ECMO)裝置,在低溫低灌注條件下對1名33周孕齡的早產兒成功施行了骶尾部巨大畸胎瘤切除術,術中失血僅550ml;(2)備好充足的血源,手術中開放2個以上靜脈通路,詳細記錄出血量、尿量和各種液體的輸入量,及時調整輸血輸液,保證手術安全;(3)若腫瘤較大,或位置偏高,可考慮術中結紮雙側髂內動脈和骶中動脈,以減少出血,必要時可暫時阻斷髂總動脈或腹主動脈。
2 骶神經根的保護 骶骨腫瘤切除後影響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行走困難及大小便失禁。一般來講,低位較小的腫瘤容易切除而不致神經損害。然而高位的較大腫瘤則很難在不致神經損傷下予以切除。Samson等,控制括約肌的功能與被保留的神經根數目密切相關。若術中僅保留兩側S1神經根,則將喪失控制括約肌的功能;若術中同時將兩側S2神經根保留,50%病人可恢復括約肌功能;若再保留一側S3神經根,多數病人可控制大小便功能。Simpson等報導了2例半側骶骨切除術,術中僅保留了單側骶神經根,而將對側L5~S5神經根連同半邊骶骨全部切除,但術後隨訪發現,2位患者均存在正常的膀胱和直腸功能。因而神經根的保留原則應為:在不影響腫瘤較為徹底切除的條件下,儘可能保留雙側S1~2及至少一側S3神經根,或一側S1~3神經根。並配合適當的功能鍛鍊以最大限度保留大小便及性功能。同時,神經根的保留與否還應考慮腫瘤的性質。Sung等認為,在S1~3神經根被高位腫瘤所包圍情況下,對良性腫瘤而言,這些重要的骶神經根必須保留;對於交界性腫瘤,若術後可配合放療以殺死殘留的腫瘤細胞,則應將這些神經根保留;若系高度惡性腫瘤,則可將腫瘤連同受累神經根一塊切除。
3 骨盆的穩定與重建 骶骨不僅是骨盆環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還有支撐腰椎的功能。因而,骶骨的缺如將對骨盆和脊柱的穩定性造成影響。Gunterberg等通過實驗證明,如果經S1~2間截除,將致骨盆後弓承受力減弱30%,而經S1椎體截除,其骨盆承受力將喪失50%,即使這樣,也不影響站立、負重及行走。至於骶骨全切者,則需相應的重建措施以穩定骨盆和腰椎。目前報導較多的措施均為金屬架內固定加大量的自體或異體骨移植。內固定的方法包括:Sung等採用大塊異體骨移植後,通過鋼板將其固定於髂嵴來達到穩定;Shikata等用2根骶骨棒來連線兩側髂骨,並通過Harring-ton棒和鉤將骶骨棒與脊柱聯接起來。該方法的缺點在於骶骨棒固定的強度不夠且限制脊柱的軸向鏇轉穩定性;Tomita和Santi等採用的方法類似於Shikata,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以更先進的Cotrel-Dubousset棒和鉤來代替Harrington裝置,後者則用大號Steinmanu釘代替骶骨棒,並聯合Cotrel-Dubousset裝置來穩定脊柱和骨盆;Blatter等先將2枚通過鋼板互相連線的DHS螺釘分別擰入兩側髂骨以橫向穩定骨盆,再將2根脊柱內固定裝置通過經椎弓根的Schanz螺釘分別於腰椎棘突兩側固定於L3和L4椎體,然後再通過特定的擰軸裝置將鋼板和脊柱內固定器連線起來以支撐腰椎。該內固定與前述方法相比,既避免了脫鉤的危險,又可提供更牢的軸向穩定性。但此方法僅從後方固定兩側髂骨,而缺乏前述雙重骶骨棒的橫向穩定性,所以不能阻止兩側髂骨向前外側方向伸展,即存在所謂“開頁”(openbook)現象;Gokaslan等利用Galveston技術,將2根垂直的L形金屬棒通過L3~5椎弓根螺釘分別錨定於腰椎棘突的兩側,同時用2~3根橫行連線桿將2L形棒聯為一體,而2根垂直L形棒的遠端則分別於髂骨內外板之間從側方嵌入髂骨,然後再將1根金屬螺桿橫行穿越兩側髂骨以形成完整的骨盆環。該方法的優點在於既能阻止脊柱下移,又可限制髂腰聯接的軸向鏇轉。同時由於橫向螺桿的位置前移,也可避免前述的“開頁”現象。其它的骶骨缺損修複方法亦有報導,如Kocak等對1例骶骨大部切除的患者,採用骨水泥重建來恢復其完整,臨床證實效果滿意
驗方偏方
驗方:①黨參9g,黃芪9g,歸尾9g,赤芍9g,白朮9g,川斷12.5g,寄生31g,王不留行9g,牡蠣31g,夏枯草12.5g,陳皮6g,木香5g,海藻、海帶各12.5g(包煎)。同時,加服二黃丸(五厘裝),每周吞服1粒。
療效: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報告1例溶骨性肉瘤治癒。
②內服方:玄胡、乳香、沒藥、丹參、紅花、劉寄奴、牛膝、續斷、益母草各9g,蘇木、血竭各6g,土鱉3g,水煎服。外敷藥:當歸12.5g,赤芍、兒茶、雄黃、劉寄奴、血竭各9g,乳香、沒藥各6g,西紅花2g,冰片3g,麝香0.15g。研末調敷患處,3天一換,取下稍加新藥重新再敷。
療效: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報告1例骨巨細胞瘤治癒。
偏方:薏苡仁30克,綠心豆30克,赤小豆30克,煮熟如粥,吃豆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