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城區老街街道辦事處

老街街道辦事處成立於2005年1月,它的前身是老街鄉(成立於1983年12月17日)。老街(即駐馬店最早的街道之意)原名駐馬店,老街因位於古官道的交叉點,從明初起在此設驛站,常駐驛馬而名之為駐馬。

老街街道辦事處的歷史沿革

追溯其來歷,歷史悠久,年長久遠。遠在漢時(公元前200年左右),在里是一個不滿兩百戶的村莊,名叫苧麻村(因周圍數十里以種植苧麻為主,故名),人口約1000餘人,屬豫洲汝南郡郎陵縣(既現在的確山縣)管轄。至隋、唐、五代時,朗陵改為郎山,苧麻村仍屬其管轄。直至宋末中符年間(貞宗年號),郎山改為確山,苧麻村亦無變更。由於苧麻村歷代屬於南北古道上的一個小村鎮,史料記載較少,傳聞、腦記的材料不可靠,若追其詳細資訊,實為困難。至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州府之間,軍務頻繁,汝寧府在苧麻村設一驛站(即公文轉運站),作為郾城至明港之間的宿站,苧麻村改為“駐馬店”(驛站)。後來,因來往郵差、公役絡繹不絕,客旅、商棧日益增多,駐馬店已成為20餘里農村土特產品互相交易的集鎮。每逢單日買賣繁多,居戶約近500戶,人口約3000人,商業較為興盛。到1904年(清光緒30年),平漢鐵路由駐馬店東北二華里處(即現在駐馬店火車站)通過,在此設一宿站,稱為“駐馬店”車站。由於交通日益便利,南通武漢,北抵郾城,商賈雲集,日益繁盛,成為重要商埠,火車站遂改為快車發速站(較一般車站大),修建水塔,來往火車在此上水,仍稱為駐馬店車站。駐馬店的商業貿易和建築逐漸轉移至火車站一帶。原來最早的駐馬店,被民眾稱之為“老街”(即駐馬店最早的街道之意)。後來所稱的駐馬店指現在的駐馬店而言。平漢鐵路通車後,驛站已失去作用。
老街在明末(公元1640年)還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地勢低洼,污水匯集,民眾稱之為蛤蟆坑,周圍雜草叢生,不堪種植,無人居住。1901年,清光緒皇帝為修建京漢鐵路,在此徵集各縣民工,填平沼澤窪地,並疏通練河(現在的南大河)。1904年京漢鐵路通車後,設一宿站,周圍居民紛紛遷來,商業日盛,成為鄭、漢之間的商業城市。
建國後,老街屬駐馬店管轄(1952年—1958年間曾有一段劃為確山縣管轄)。
解放以來,由於地域地域隸屬的變更及歷史條件的不同,政權機構名稱多有變化。駐馬店開始設市時,屬信陽專區,繼而改鎮,屬確山縣,又改為信陽專轄鎮,後又改為市,屬駐馬店專區。從而涉及到老街基層政權機構的名稱變換和隸屬關係的變化。最先屬駐馬店市,繼而屬確山縣,再屬駐馬店市。機構名稱也先後有:駐馬店第四鎮(1949年4月10日—1951年春),第四區、老街鄉(1951年春—1953年3月),確山第四區、老街區(1953年3月—1955年3月),老街中心鄉、老街大隊(1955年3月—1958年8月1日),老街紅色人民公社、老街大隊、五一人民公社(1958年8月1日—1967年11月27日),五一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67年11月27日—1980年12月6日),五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0年12月6日—1982年3月),老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2年3月—1983年12月17日),老街鄉(1983年12月17日—2005年1月)、老街街道辦事處(2005年1月2日—至今)。
老街鄉所管轄的領域,解放初期歸駐馬店市時是個小鄉。從1952年底老街鄉劃給確山後,設老街區時轄24個小鄉,老街改中心鄉時轄6個小鄉。成立五一人民公社後,由管轄3個大隊到6個大隊、10個大隊,至1983年已是7個菜業大隊、9個農業大隊。從1983年12月17日,根據中央國務院(1983)46號檔案精神,經駐馬店行署批准,老街人民公社改鄉分為老街鄉和橡林鄉兩個鄉。每鄉分別建立黨委、政府、經濟聯合社三個班子,從1984年元月起分開辦公。分後,老街鄉轄7個菜業村,橡林鄉轄9個農業村。後來至2005年1月,老街鄉下轄老街、安樓、小劉莊、前進路、西劉莊、前王莊稼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居民1600人。農業生產以蔬菜種植為主,鄉鎮企業是支柱產業。
現在的老街街道辦事處,下轄6個社區居委會:老街、鄧瓦房、白橋、天中、電業新村飛龍社區居委會。其中,老街、鄧瓦房於2009年剛由村委劃為居委會,老街居委會(11個村民組)、鄧瓦房居委會(19個村民組)、焦莊村民組,共31個村民組。老街辦事處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0492人,農業人口5318人,外駐單位25個。鄉鎮企業、蔬菜生產和建築業是全辦的支柱產業,農業以蔬菜種植為主,工業以悅泉啤酒廠為龍頭,並逐漸形成了以啤酒、飲食、建築、運輸、中介等為主的第三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