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宥是元代新會人,說他“與六祖惠能禪師有過密切交往,且從惠能身上學到很多為人之道及佛學知識”顯然是不對的,元代的道人鄧宥與唐代的六祖惠能(638—713)生活朝代不同、信奉的宗教不同,豈能有交往呢?清末《新會鄉土志》有提到他“元初隨兄遊宦江西,入龍虎山學道。相傳夜行遇虎,騎之而歸,與之食而去。鄉人以為神,即故居廟祀之,今東門內騎虎廟是也。”
此段文字說他跟隨做官的兄長到江西,入龍虎山學道術。傳說夜行見到老虎,就騎虎而歸,餵以食物後老虎離開。家鄉新會的人認為他是神,在他的故居立騎虎廟拜祀。現存最早的《新會縣誌》萬曆志載:“騎虎廟在東門騎虎關內面河。”康熙《新會縣誌》也載:“騎虎廟在東門。”騎虎廟旁有雲龍橋,有河涌流出會城河,所經水關因而稱騎虎關,是會城東面水關,這一帶也就叫“騎虎關”;涌的東岸稱騎虎東,西岸稱騎虎西。雖然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已蓋涌,但這些地名至今仍繼續使用。
騎虎廟現存為二進,夾在居民樓房中間。建國前作過武館;建國後曾為加工竹篾工場,門前已封的水井是當時所開挖。後改為簡易住宅,現為空置房。勒字清代同治年間修繕的石柱可見,門前的3個浮雕神像仍有1個未被掩蓋。由於此廟的僅有遺址保留
“騎虎而歸”是不可能的,但用“騎虎”來形容手段高強卻恰切,傳統文化也有“降龍伏虎”的說法。從上引文看,應理解為歸住處,即龍虎山修煉的地方,有傳說騎虎回會城顯然是越傳越離奇了,也不可能千里騎虎回故居。
又據《新會鄉土志》對鄧宥的曾孫鄧林的記載,鄧林是明代新會著名人物,官至吏部,“字士齊,寺前街人”。寺前街即今城西二路,原大雲山龍興寺前。看來鄧宥家族所居位置還不好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