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技能

駕駛技能

駕駛技能,是一種技能,是借鑑以往的生活或工作經驗,以及經驗中與新動作相類似的動作,通過反覆的實踐來鞏固、掌握、實現這種一系列的複雜的新動作系統。

基本信息

簡介

駕駛技能駕駛技能
駕駛技能也是一種技能。是借鑑以往的生活或工作經驗,以及經驗中與新動作相類似的動作,通過反覆的實踐來鞏固、掌握、實現這種一系列的複雜的新動作系統。歸納之,這種順利完成由一系列簡單動作組成的連貫的能實現移動車輛功能的活動過程稱為駕駛技能。在人、車、路和環境這四大道路交通要素中,駕駛人是關鍵要素。他(她)主宰著道路交通的安全與暢通。他(她)在這特殊而又複雜的環境下實現著這一特定的行動。在實現這一行動中,身體的許多部位都參與運動並互相配合與協調而形成一系列的環環相扣的動作系統,這種動作系統一旦掌握,便形成了駕駛技能。
在《駕駛人與汽車》(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第79頁)中對駕駛技能作了如下論述,“在形成這些反應中,一個動作的結束是完成下一個動作的信號。這樣就形成了由幾個動作組成的複雜操作的確定系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條中對駕駛技能作了如下描述“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學員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駕駛技能的培訓,確保培訓質量”。

內容

駕駛技能駕駛技能
按駕駛人主體運動方式包括: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按駕駛人應掌握的對象包括:駕駛理論知識和實際駕駛操作。按安全的屬性分為駕駛安全意識和駕駛安全操作。具體分述如下:
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動作技能主要是指駕駛人的肌肉運動。它表現在駕駛人身體的外部動作上以及對事物的直接行動,通過練習和訓練形成並鞏固起來的一種近乎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它在完成駕駛任務時,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實際動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組織起來並順利進行。如操作方向盤、換檔等都屬於動作技能。而心智技能是指順利完成某種任務時的心智活動形式。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等,並以思維為中心。如駕駛人根據道路、交通情況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合理的判斷、反應等都屬於心智技能。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二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的駕駛技能。學習駕駛的初期,主要是形成過硬的動作技能。學習的後期主要是建立和形成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的心智技能,並相互補充、相互定位。在獨立駕駛時,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心智技能。所以在複雜的現代交通環境中,心智因素對行車安全至關重要。
駕駛理論和實際駕駛操作要掌握好駕駛技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必備的駕駛理論,另一個就是實際駕駛操作。目前的駕駛學習就是按照這樣的內容進行訓練的。只有理論,沒有實踐是空談的駕駛技能,只有操作沒有理論是沒有方向的散亂的駕駛技能。只有理論和實踐的融會貫通、完美結合才能形成遵守法規、安全行駛的駕駛技能。2004年交通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在大量借鑑美、德、日、英等已開發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廣泛調研,耗費一年時間,制定編寫了新的駕駛人培訓教學大綱(如表所示)和駕駛人駕駛技能規範化教材《安全駕駛從這裡開始》
新大綱和教材將駕駛人培訓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培訓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不同,但培訓目的都貫穿著“安全”二字。督促駕駛人牢記“集中注意力、仔細觀察和提前預防”這三條“黃金原則”。
3.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
多少年來我國的駕駛人訓練,基本是一種應試教育。不僅系統的知識沒有學到,就單純的自我安全操作也差得很遠。所以才出現了我國交通事故連年提高的局面。就怎樣培訓一個合格的駕駛人來講,業內人士深深地反省到:駕駛人素質的提高,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駕駛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安全知識的學習和安全意識的養成。

形成過程

基礎階段

學員在未介入這一過程之前,可能形成了一定的習慣動作。而這一習慣動作只有極少數動作對駕駛有利,大多數習慣動作對駕駛是無利的。所以在訓練開始時,學員通過視覺有意注意局部動作或單一動作,並且所獲取的信息通過感覺器官將引起大腦皮質的強烈興奮和緊張,這種興奮和緊張無法在短時間內在腦皮質中得以抑制,所以這時肌肉的外表活動往往呈現僵硬、呆板、忙亂等不協調現象。同時這種有意動作還伴有一些多餘的,與實質性動作無關的錯誤動作。更嚴重些,如果不集中注意這些動作,之前的習慣動作就會干擾正確動作的掌握。例如學員剛上車進行訓練時,為了將離合器踏板踩到底,部分學員出現“跺”離合器踏板;脫檔不出或掛擋不入時,有些學員竟咬緊牙關拚命用力。這些錯誤的、多餘的動作作為學員並不能覺察認識到自己的這一切,教練員如不及時糾正,學員往往自認為自己的動作是正確的、符合規定要領。
2.提高階段
任何行動,都不是僅僅藉助於一項孤立的動作就能實現的,它必須藉助於一個完整的動作系統。動作技能就是一系列以連鎖反應為方式的動作聯合。在第一個動作完成以後,接著再進行第二個、第三個、…….動作。當刺激引起第一個動作反應時,產生一定的動覺信號,這個動覺信號不僅調節第一個動作反應本身,同時也調節下一個動作。因此,第二個動作反應是在新的外界刺激物和前一個反應的動覺刺激的雙重控制之下進行的。依次類推,這種外部和內部信號的連續不斷的雙重調節作用,保證了複雜的動作系統的實現。
所以本階段學員能對駕駛技能的內在形成規律有了初步認識,大部分明顯的錯誤得到糾正,初步建立了動力定型,動作技能水平才有明顯的提高。

完善階段

學員在本階段時,已經得到複雜的練習和難度訓練。學員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進一步加強和集中,有意動作逐漸向無意動作過度,動作反應系統已經定性,部分環節可能出現自動化。在各連鎖的系列動作反應中,能形成連續的有節奏的動作,錯誤的多餘的動作已逐漸消失並形成了與汽車運行節奏相適應的一系列動作。例如在變速換檔中踩離合器踏板變得輕捷而準確;油門使用能注意“輕踩緩抬”等都顯示了接近成熟而又未達到完全成熟的完善狀態。

自動化階段

隨著動作技能的鞏固、完善,各個動作相互聯繫、相互協調,並能按準確的順序以連鎖的方式實現出來,此時的動作幾近自動化,所以稱為“自動化”階段。如汽車駕駛中的起步、換檔、停車、轉彎以及預見性減速等。它們各自分別包含有許多的動作反應,並以準確的順序、熟練的技巧貫穿起來。在做這些動作時,意識的參與程度減少至最低限度,而且緊張狀態和多餘動作都已消除,大部分注意力轉移到外界的人、車、路、環境等信息中去。

遷移和干涉

學員在駕駛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下面的情況:增駕車型的或以前開過車的學員,在道路駕駛處理信息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進步非常快。原因是以前所掌握的動作技能或心智技能與要學習的駕駛技能有著極其相似的心理因素和動作因素,在學習中舊技能對新技能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又如職業運動員,或業餘運動員,或者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在學習駕駛技能時進步就非常快,其道理與上述相似,具有同根同源的內在聯繫。
如果業已掌握的技能對新技能的掌握起到了消極的作用,並阻礙了新技能的形成和發展,就發生了技能的干擾。在這種情況下,以前所形成的動型聯繫越鞏固,對新技能的掌握干擾就越大。例如在學習駕駛中,以前開過車或經常跟老師傅“摸”車的學員,在信息處理中,以前所學是一種技能遷移,是有利的。但在規範動作要求中,以前所形成的動作即是一種固癖,在新技能形成中是一種阻礙、影響和負作用,這種固癖越牢固,新技能訓練越難改。再如,有的人開小型車用一腳離合器換檔,由於小型車大都裝有變速器同步器,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當增駕學習大型車需用兩腳離合換檔法時,則增加了困難。需要充分對比兩種技能在動作方式上的差異,嚴格按照新動作程式,加強練習,強化訓練,力排乾擾,才能從舊技能中解脫出來。與“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可以繪最新最美的圖畫”具有一樣的道理。
技能的互為作用,在整個駕駛技能形成中至關重要。充分認識和利用他,對迅速掌握駕駛技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例如在駕駛技能訓練初期,由於每一學員在教練車上的訓練時間有限,為了儘快讓學員早一天掌握好每一個動作,可以在駕駛模擬器上訓練或空手做訓練,充分借鑑在此所形成的部分技能,將此遷移到實車駕駛訓練中,以縮短學員在車上的訓練時間,提高學習進度。

形成規律

(一)駕駛技能形成的一般規律
駕駛技能的訓練與形成,是駕駛培訓工作的核心任務。從實際情況看,它符合常態分配,即訓練情況較差的、較好的較少。訓練成效一般的,普通的學員較多。那么駕駛技能形成的一般規律如何。實踐證實,駕駛技能的形成與訓練時間有確定的關係。在實際運用中,把動作反應的訓練結果,即動作在限定時間內的正確率來作為駕駛技能的評價標準,出錯率越高,正確率越低,即駕駛技能差;反之,出錯率越低,正確率越高,則駕駛技能越好。從圖4-3中可以看出,在駕駛技能的形成(即駕駛訓練)過程中,一般出現三種趨勢,即“提高區1”、“高原區”和“提高區2”。其原因如下:
1.“提高區1”
學員從第一天上車後,動作比較簡單在學車前對汽車興趣濃厚,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對新環境的新鮮感等,使他們進步的速度加快,動作正確率提高。眾所周知,僅憑一時的衝動、好奇是難以維持長久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大部分學員至20~30個操作小時時,不再有剛開始上車時的進步趨勢。
2.“高原區”
“提高區”之後,學員日漸感到動作訓練的枯燥、乏味和單調;認為駕駛技能“不過如此”,開始出現輕視、麻痹、自滿等情緒;對新的複雜的動作反應開始有為難消極心理,特別是基礎駕駛動作掌握不好的學員,加大了向新動作轉換的消極性。學車興趣逐漸下降。實踐證明,有5%左右的學員,此時提出“不再繼續學習駕駛”的要求。例如駕駛技能中的“變速換檔”這一基礎駕駛訓練,要按要求換好檔要涉及15個以上的動作反應(油門大、小早、晚;踩離合器踏板早、晚;車速快、慢;變速桿轉換等),整個系列動作時間僅需0.2~0.5s,不能不感到,這種動作反應的困難。而且有時僅僅為了一個動作反應作反來復去、周而復始地練習。
對於“高原區”現象,國外學者布賴恩和哈特對一個學生接受電碼的練習曲線進行研究,認為“高原區”約在14~23星期內出現,且持續一段較長時間。我國某汽校也作出了近似的結果。當然這種“高原區”的長短早晚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他與教練員的教法、學員的素質以及車輛的技術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教練員的教法對縮短“高原區”時間有著重要的作用。
3.提高區2”
學員在克服“高原區”的“陣痛”之後,有了複雜動作反應的成功和喜悅,提高了信心。同時因為要面臨駕駛證考試,也必須要有戰勝困難的毅力。這時完成了量變的累積,發生了質的飛躍,開始了駕駛技能形成的第二個“提高區”。
(二)駕駛技能形成的特殊規律
以上是多數學員的一般規律,但也有少數學員的特殊規律。作為教練員要特別對待:
1.“先慢後快”型
“先慢後快”型“先慢後快”型
如圖所示,為“先慢後快”型的技能形成規律。這種規律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性格抑鬱不開朗,不愛講話,缺乏交流,社會活動差,文化程度不高但愛學習、肯鑽研、情緒穩定、記憶力較好。這部分人若參與這樣的集體活動,先要適應這裡的環境。語言障礙和心理上的隔閡使他們在學習初期進步不快。隨著動作反應次數的增加,操作小時數的延長,對每一個動作反應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而且一旦在大腦中存儲,不受外界干擾,不容易忘卻。經過積累,在其頭腦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聯繫,所以到了後期駕駛技能有了質的飛躍,進步比快。
這種規律形成的前提條件是:這部分人性格開朗、聰明、易結交、大膽潑辣、社交廣泛、易學易會易忘。有些人在學車前已經零星學到過駕駛方面的動作或者做過相關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基礎。來到駕校後經教練員稍加指點,在上車後10~20操作小時就能迅速掌握駕駛技能。與大部分學員相比提前感受到駕駛工作的單調、乏味和枯燥。儘管如此這部分人的駕駛技能仍比其他人高出許多。從而導致教練員忽視對這部分的強化和管理,直到後期不僅沒有進步,還有退步的可能。這是訓練上的誤區,應當引起教練員的關注。對這部分人一般應在心智、思維技能上進行訓練,不能只局限於某個固定的動作技能。目前一般駕校的技能培訓是有一定的能力“極限”的,對這部分人既沒有時間也難以利用較好的辦法進行指點或更高層次的訓練,這是教練員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的需求之一。
“平滯”型“平滯”型
六、與駕駛技術的區別
1.駕駛技能(幾乎)是人人皆備的能力;而駕駛技術是一項專業技能;
2.駕駛技能不是職業;駕駛技術是一項職業;
3.駕駛技能只具備了安全駕駛的能力;而駕駛技術不僅具備安全駕駛的能力,還能具備利用安全駕駛經營利益的能力;
4.通過公安交通警察部門考試合格取得的駕駛證是駕駛技能的憑證;而憑駕駛證參加交通主管部門考試合格的道路運輸駕駛員從業資格證是駕駛技術的憑證,可以進行職業駕駛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