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驛城區

駐馬店市驛城區隸屬於河南省駐馬店市,位於淮北平原。原總面積77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0平方公里,總人口57.01萬人。

駐馬店市驛城區

在豫南大地閃耀一顆璀璨的明珠——駐馬店市驛城區。驛城區是近年來快速崛起的一座現代化商貿城,是駐馬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11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

驛城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地處淮北平原和京廣產業帶、南攜長江、北襟隴海、東鄰京九、西毗南陽盆地,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襟北的經濟發展區位優勢,素有“天中”之稱。區內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地方公路、鐵路互聯成網,北距鄭州國際機場175公里,南距武漢機場20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驛城區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該區屬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光熱資源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南北多種作物生長,素有河南“糧倉”、“芝麻王國”、“油庫”之稱。驛城區旅遊資源豐富。周圍30公里有怪石嶙峋的天然盆景嵖岈山、湖光山色的銅山湖、薄山水庫和板橋水庫、亞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庫宿鴨湖、亞洲第一大寺南海禪寺、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故居、“小延安”竹溝等名勝古蹟。

驛城區基礎設施完善。區內水、電、氣供應充足,30萬門程控電話與國內、國際互聯,行動電話網覆蓋全區,通訊十分便利。植物園、南海公園、市中心綠地、體育中心、兒童公園、青少年宮、天龍大酒店等一大批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驛城區經濟基礎堅實。目前已形成醫藥、機械電子、玻璃製品、食品、油脂、化工、紡織、建材、飼料等十二個門類的工業體系,並培育出十三香調味品、鴻羽噴灌機等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名優產品。現有各類市場30餘個,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國家級芝麻批發市場、建材、副食、農貿、鞋帽服裝和機動車等專業市場交易空前活躍,輻射全省。

改革開放以來,驛城區人民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建設豫南中等規模現代化工貿城”的目標,強有力推進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先後加入武漢四省二十五地市經濟協作區、隴蘭十省八十四地市經濟帶和全國九省二十一地市多邊經濟協作網,建立了安樓、王樓兩個經濟開發區,並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外來客商投資的優惠政策,簡化辦事程式,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為投資者創造寬鬆的環境。1987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並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科技先進市、河南省“三優杯”競賽活動先進市、河南省衛生先進市和河南綠化達標先進市等榮譽稱號。1995年至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3.4%,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8.4%,2000年在全省112個縣(市)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名列第五位。

駐馬店市驛城區得天時而占地利,享財通而悅人和,區委、區政府和全區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到驛城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共舉大業、共創輝煌。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解放初期,驛城區曾先後是信陽行署和確山縣管轄的一個農村集鎮,城區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街道總長不足8公里,房屋殘破不堪,市容雜亂無章。1965年這裡正式成為地委、行署所在地,城市建設才有所起步。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撤鎮建市,驛城人民掀起了第一次城建高潮,僅1981年至1985年用於城市建設的投資,就相當於1950年至1980年投資的20倍。之後,驛城區委、區政府把城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先後對火車站廣場地區、富強路、東風路、中華路進行了高標準改造,前王莊小區、驛城新村等一批住宅區拔地而起。特別是2000以來,撤市設區後,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機遇,圍繞《驛城區1994年至2010年城市總體規劃》,確立了“規劃區抓控制,舊城區抓改造,建成區抓提高,新建區樹形象”的城市建設工作思路,對前進路、交通路、人民街、沿溪路、南海路等進行拓寬改造;人民綠地廣場、區政府庭院綠地的興建以及解放路拆牆透綠工程,使驛城區更加亮麗多彩;森林公園初具雛形,練江河變成了水上樂園,公路網路已覆蓋城鄉,公車從無到有,發展到目前的100多輛,形成18條公交路線;計程車發展到2000餘輛,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生活;投資6470萬元興建的板橋水庫供水工程,二期工程已竣工投產,日供水能力由1985年的5萬噸增加到目前的14萬噸;液化氣、煤氣進入千家萬戶,普及率達到78%;郵電通訊實現了長途、市話、農話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位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現代化信息傳輸網路;城鄉供電能力顯著提高,全區實現了村村通電。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

解放初期,全區僅有一家國有企業,年產值96.7萬元。從1951年起,為發展驛城區的經濟,歷屆領導都將工業作為振興全區經濟的大事來抓,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興建工業企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改革開放這一有利時機,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適時興建了一批工業企業,並推行了廠長負責制、承包經營責任制、利改稅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到1995年,一個以食品、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印刷、建材工業為輔,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初具雛形。1995年至今,該區把強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作為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突破口,提出了“以工為主,工貿並舉”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工業興區”的構想,及時出台了一系列振興工業的優惠政策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措施,進一步放權於企業,對國有企業通過租賃、拍賣、實行股份制等多種形式的改造,從財力、物力、技術等方面向工業企業傾斜,使全區的工業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得以生存壯大,並使經濟效益有了較快的發展。2002年,全區區屬限額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9億元,實現利潤8800萬元,實現稅收4777萬元。

商業貿易繁榮發展

樂山商場、北京商場、商業大廈、風光市場、人民市場、天龍市場、驛春市場、大華市場、貿易廣場等一大批購物網點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近年來,全區用於市場建設的投入達1億多萬元,建成各類市場30個,營業面積達20萬平方米。物資供應日益豐富,糧油、副食、日雜、百貨、紡織、醫藥、農業生產資料、五交化、建材、家具批發等零售網點星羅棋布,從建國初期的73個發展到現在數千個。2002年,全區國營商業企業共完成銷售額3.3億元,社會商品零售額達25億元。

農村經濟發展迅速

近年來,驛城區以發展鄉鎮企業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建設文明富裕新農村的突破口,大力實施“富民工程”,促進了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02年,全區鄉鎮企業發展到14225家,2002年完成產值66.5299億元,利潤3.7923億元,形成了釀酒、農機、服裝、建材、建築、飲食服務、製鞋等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02年,全區新開發菜田6950畝,新建日光溫室125座,發展大中小棚2200個,全區農業總收入達4.2億元,畜牧業產值超億元,肉類總產8960噸,蔬菜總產1.5億公斤,禽蛋總產48600噸,糧食總產3.13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163元。王樓村、前王莊村跨入河南省明星村行列,安樓工業小區成為全國東西合作工程示範小區。

精神文明花開驛城

使其作為實實在在的內容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精神文明的春風化雨,滋潤著驛城大地、也影響著和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面貌、行為方式,使全區精神文明建設漸入佳境,呈現出千帆竟發、百舸爭流,生機勃勃的新局面。先後榮獲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省衛生文明城、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省城市“三優杯”競賽先進單位等稱號。

在新世紀,驛城區面臨著歷史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希望與困難並存,改革與發展任重道遠。驛城區正以嶄新秀美的形象,強勁有力的經濟發展,昂首邁向新世紀,去迎接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