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骨丹

駁骨丹

駁骨丹,為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Buddleja asiatica Lou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淨曬乾或鮮用,有續筋接骨,消腫止痛等功效。 根和葉供藥用,有驅風化濕、行氣活絡之功效。花芳香,可提取芳香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駁骨丹 駁骨丹

植株: 直立灌木或小喬木,高1-8米。嫩枝條四棱形,老枝條圓柱形;幼枝、葉下面、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色或淡黃色星狀短絨毛,有時毛被極密而成綿毛狀。

葉:葉對生,葉片膜質至紙質,狹橢圓形、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6-30厘米,寬1-7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漸狹而成楔形,有時下延至葉柄基部,全緣或有小鋸齒,上面綠色,乾後黑褐色,通常無毛,稀有星狀短柔毛,下面淡綠色,乾後灰黃色;側脈每邊10-14條,上面扁平,乾後凹陷,下面凸起;葉柄長2-15毫米。

花:總狀花序窄而長,由多個小聚傘花序組成,長5-25厘米,寬0.7-2厘米,單生或者3至數個聚生於枝頂或上部葉腋內,再排列成圓錐花序;花梗長0.2-2毫米;小苞片線形,短於花萼;花萼鍾狀或圓筒狀,長1.5-4.5毫米,外面被星狀短柔毛或短絨毛,內面無毛,花萼裂片三角形,長為花萼之半;花冠芳香,白色,有時淡綠色,花冠管圓筒狀,直立,長3-6毫米,外面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內面僅中部以上被短柔毛或綿毛,花冠裂片近圓形,長1-1.7毫米,寬1-1.5毫米,廣展,外面幾無毛;雄蕊著生於花冠管喉部,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基部心形,花粉粒長球狀,具3溝孔;雌蕊長2-3毫米,無毛,子房卵形或長卵形,長1-1.5毫米,寬0.8-1毫米,花柱短,柱頭頭狀,2裂。

果:蒴果橢圓狀,長3-5毫米,直徑1.5-3毫米;種子灰褐色,橢圓形,長0.8-1毫米,寬0.3-0.4毫米,兩端具短翅。

花果期:花期1-10月,果期3-12月。

駁骨丹 駁骨丹
駁骨丹 駁骨丹
駁骨丹 駁骨丹

生長環境

生海拔200-3 000米向陽山坡灌木叢中或疏林緣。

分布範圍

產於陝西、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等省區。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錫金、不丹、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模式標本采自越南。

主要價值

駁骨丹 駁骨丹

小駁骨又名接骨木、接骨筒、烏骨黃藤是一種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的草藥,尤其是跌打損傷諸症,療效尤佳。因它續筋接骨之力特強,故有“小駁骨丹”之稱。它生於屋前屋後,村過村旁,山下池邊等陰濕處,常栽培為綠蘺,為常綠小灌木,高60~160厘米左右,直立分段,莖節稍膨大,單葉對生,葉面光滑,披針形,端漸尖,具葉柄。春季莖梢開白色唇形花,排列成穗狀花序。藥用全草,全年可采,洗淨曬乾備用或鮮用。

小駁骨民間常用於產後發熱或關節炎症。並作外敷治療跌打腫痛作祛瘀之用。內服量:乾品10~100克。外用適量。用法如下:

一、關節損傷:患處紅腫疼痛,皮膚未破者。(脫位或脫位合併骨折者套用手法復位,敷藥後外加包紮固定)。用鮮小駁骨葉150克,將其搗爛,然後加入麵粉50克,低度米醋適量調和,敷於患處,外加紗布包紮,並定時在紗布上邊倒入少許米醋,以保持敷藥濕潤,每日一換。(脫位,骨折者3天一換)48小時後可另取小駁骨葉250~500克搗爛,加入米酒,米醋各50克,炒熱外燙,每天3~6次,每次15~30分鐘。骨折者應在124小時後方可解除固定熱敷,動作要求柔和。

駁骨丹 駁骨丹

二、急行傷筋:指在未做作何熱身運動的情況下便進行劇烈的體 育活動所引起的筋絡疼痛,多指下肢筋腱損傷。另一種傷筋是運動後的下肢,接觸到生冷涼水,致辭下肢筋絡縮的一種運動系統損傷。一旦出現傷筋,患者自覺下肢筋骨酸楚,足難著地,不思飯食。急行傷筋患者,可用烏骨黃藤25~50克煎水沖酒服,(若加豬蹄共煲,療效更佳),外用鮮葉搗爛炒熱外敷即可(方法同上述)。

三、腰扭傷:小駁骨根據地25克,豬腎1個,煎水沖酒服。

四、胸部打傷:小駁骨根50克,豬肺50,水3碗,煎至2碗,分2次服(早晚)。

西藏植物志

駁骨丹 Buddleja asiatica Lour.

灌木,高1-2米。幼枝、花序及葉背密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柔毛,有時毛被極密而成綿毛狀。葉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7-18厘米,寬1.5-4.5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窄成楔形,全緣或有細鋸齒,乾時葉面褐黑色,無毛;葉柄長4-10毫米。總狀聚傘花序長7-25厘米;小苞片線形;花萼長約2毫米,被毛;花冠白色,長3-4毫米,裂片極短,鈍頭,廣展;雄蕊著生花冠管中部;子房無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蒴果橢圓形,長3-5毫米。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4-5月。

產察隅。生於海拔2800米的路邊、荒地灌叢中。

分布於湖北、廣東、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錫金、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

根、葉有驅風化濕、行氣活絡之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