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古代地名]

馮翊[古代地名]

馮(píng)翊(yì)。三國魏改左馮翊,置馮翊郡,長官稱馮翊太守,治臨晉(今大荔),轄境相當今陝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北周時廢置。隋唐時曾改同州為馮翊郡。 古馮翊郡的郡治所在地--大荔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自秦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設臨晉縣始,曾有過臨晉、懷德、華陰、南五泉、武鄉、朝邑、馮翊、河濱、河西、臨沮、同州之稱,今大荔縣是1958年由大荔縣、朝邑縣、平民縣合併而成。黃河、洛河、渭河從境內流過,且渭、洛二水在大荔匯合,流入由南北走向折為東流的黃河,是古代出入秦晉的關隘和交通要道,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為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以後相繼設郡、州、署,至今歷時1800多年,最大的郡是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左馮翊。左馮翊轄今陝西省渭河以北,涇河以東的洛河下游地區,周境長約800公里、東西長約250公里的關中東部、北部、南部遼闊富饒的區域,郡府原設今高陵縣,東漢末年移至臨晉(今大荔縣)。

左馮翊府即左馮翊的官署,長官為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郡。

左馮翊的名稱由秦掌治京師的內史發展而來。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內史為左、右內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內史為左馮翊。馮,意為輔;翊,意為佐,馮翊二字完整地可以讀解為輔佐。那改左內為左馮翊就以理解為這是一個輔佐君王的一個重要職位,職為太守。太守秩中二千石(秩指官的品級、俸祿),銀印青綬,與九卿同,得"獨奉朝清",三輔之一(三輔指左馮翊,京兆府,右扶風)。雖然左馮翊職位相當於郡守,但他的地位遠遠在郡守之上,無疑是君王看重的顯赫人物。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卒,子曹丕代漢,是為魏文帝,將左馮翊改為馮翊郡,郡署設臨晉。公元265年司馬炎逼魏主禪位自立,是為晉武帝,年號泰始元年,至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改臨晉為大荔。從晉元帝大興元年到晉安帝義熙十一年(公元318年-415年)仍沿稱大荔。公元416年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到公元425年宋文帝元嘉二年,復名臨晉,隸屬馮翊郡。

此後160年間,州、郡、縣建置隨著更朝換代變化頻繁。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武鄉郡(今大荔縣),實行州、縣制,保留同州(今大荔縣)。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同州改為馮翊郡,並改武鄉為馮翊縣,連同朝邑縣(今大荔縣朝邑鎮)也隸屬馮翊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廢馮翊郡為同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同州又改為馮翊郡。五代時期(公元907年-960年),沿設同州,州衙所在地設馮翊縣。宋、金兩代馮翊置為縣治,仍屬同州。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廢馮翊縣,地歸同州直轄。

後800多年間,馮翊作古地名不再在行政建置中沿用,但它承載的厚重歷史並不被邑人所忘,清代朝邑縣有華原書院,同州府地有馮翊鎮、馮翊書院,許多大戶人家也以馮翊命名家庭或家族的堂名,諸如雷姓馮翊堂、李姓馮翊堂、王姓馮翊堂等等,就連人名、街道名也有以馮翊命名,今大荔縣城就有一條馮翊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