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坊村[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大場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

馮家坊村位於大場鎮駐地東南約3.2公里處,村東白馬河、村西吉利河,村前(同三)高速公路,村後334省道,南臨河崖村。相傳明洪武二年馮姓由江蘇遷此立村,因開設作坊,故名馮家坊。

區位土地

該村地處平原,全村土地總面積146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主要生產蔬菜、土豆、蘿蔔、白菜等。經濟作物有蘋果。林業方面,沿白馬、吉利兩條河岸有林地面積622畝,另外2003年沿“同三”高速公路兩側新植樹600餘畝,合計現有林地1200餘畝,樹種均為楊樹,林業資源豐富。

2005年全村共有453戶,總人口為1600人。全村姓氏有:徐、李、王、趙、賀、閆、丁、曲、劉等,以徐姓居多。

解放前至1982年前後,全村主要收入靠農業,主要副業編元斗,收入很低,民眾生活困難,大包乾後,積極發揮本地土地資源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種糧食為種菜,所生產的土豆色澤好,光滑,蘿蔔、白菜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歡迎。使該村經濟收入大大提高。

大事記

1945年 徐振元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馮家坊村第一個黨員。

1953年 建立第一個互助組。是年,中共馮家坊村支部建立,李光森任支部書記。

1954年 成立初級社。

1957年 成立高級社。

1958年 成立人民公社,設馮家坊大隊,李光森任大隊長。

1966年 “文革”期間,徐培新任“文革”主任。

1971年 開始規劃新村。

1981年 全村通電。

1982年 年底全部大包乾,土地全部按人平分到戶。

1991年 新建成村辦公室。

1994年 本村投資11萬元建成白馬河橋。

1995年 第二次土地調整,簽定30年土地承包契約。

1997年 村集體投資12萬、農戶集資9萬全村用上自來水。

1998年 建本村國小樓。

經濟發展

建國初期,本村土地內澇成災,河水泛濫,1978年糧食畝產316公斤,總產100萬公斤。除去上交國家任務20萬公斤以及留除種子等外,每人只有275公斤口糧,大包乾後,土地得到了充分開發利用,調整了種植結構,使農民的經濟收入大大提高。並發展養雞大棚6個,2001年建成蔬菜市場一座,個人興辦的木材市場經營的也非常紅火。養殖業方面,近幾年發展的養肉牛、養羊、養貂狐效益也很好。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該村歷來注重教育投入,已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70人。其中大學生、碩士生數百人,博士3人,教授二人。

人民生活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困苦,1960年左右,有很多人吃草根樹皮,1978年人均收入115元,2005年人均收入5775元。全村90%多的農戶安裝了電話,彩色電視機普及到戶。機車、拖拉機等機動車每戶一輛還多。冰櫃、冰櫃、洗衣機、空調也已逐步進入農家。

村莊建設 建國初期,村民住房全是土胚草房,村莊已進河水,房屋倒塌不少。1971年開始實施村莊統一規劃,家家還是土胚房,只是提高了地基,屋頂部分換成瓦。近幾年,由於經濟不斷發展,人民民眾逐步以寬敞明亮磚石結構的大瓦房代替了土胚房,2010年底,全村近90%的戶住進了窗明几淨的大房子。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5年,徐振元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徐培倫、王順祥、徐仁華相繼入黨。1953年,李光森任支部書記。1956年,徐培倫任支部書記。1970年,徐培新任支部書記。1975年,徐晶池任支部書記。1999年,李增平任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54年成立初級社,有勝利社、愛國社、振華社、團結社。1957年,和並成立高級社,李光森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李光森任大隊長,下設6個生產隊,1975年改編為5個生產隊。1983年,設馮家坊村委會,趙懷清任村委會主任,下設10個村民小組。1999年,徐金禮任村委會主任。2002年,劉在玉任村委會主任。2005年,李增平兼任村委會主任,委員有徐金禮、王茂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