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馮班(1602~1671)清代詩人。字定遠,晚號鈍吟老人。江蘇常熟人。明末諸生,少時與兄馮舒齊名,人稱"海虞二馮"。入清末仕。
馮班為錢謙益弟子,被稱為"虞山詩派"的傳人之一。論詩反對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的"妙悟"說,以為"似是而非,惑人為最"(《嚴氏糾謬》)。他主張"詩以道性情",但最後又歸結到溫柔敦厚。他也主張善於學古,"不善學古者,不講於古人之美刺,而求之聲調氣格之間,其似也不似也則未可知,假令一二似之,譬如偶人□狗徒有形象耳"(《馬小山停雲集序》)。他提倡"隱秀之詞","隱者,興在象外,言盡而意不盡者也;秀者,章中迫出之詞,意象生動者也"(《鈍吟雜錄》)。他的論詩主張對反神韻說的趙執信很有影響。馮班作詩,宗法晚唐,於李商隱用力尤深,力求錘鍊藻麗。他有一些詩傷離念亂,有一定內容深度,如《雜詩》:"誦君慟哭書,詠君黍離詩,悠悠寸衷事,百歲誰當知"。《兵後經郡齊門故人廢園有感》:"雀亂鴉啼燕不回,曲池平後劫成灰。……蔓草江淹何限恨,青楓宋玉有餘哀。"又如《臨桂伯墓下》、《江南曲》等篇,都寄寓了故國之思。
著有《鈍吟全集》23卷,有康熙己未刻本行世,另有《常熟二馮先生集》,是與其兄馮舒的合集。
馮班,字定遠,號鈍吟居士,江蘇常熟(今江蘇省常熟市)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是明清之交著名文學家馮舒的弟弟。年幼時智慧超人,與其兄齊名,兄弟二人名動一時,但隨著成長兄弟分道揚鑣。人稱海寧二馮。馮舒很快就考中科舉,踏上仕途。而同時學習制藝、刻苦攻讀的馮班卻屢試不第、一氣之下,棄絕科舉,專心治學。他才華橫溢、雅善持論,有時非常傲然不群,不願與俗世交往。和別人一起討論問題或爭辯緣由,如果意見差別很大,他往往掉頭就走,連個招呼都不打,常令別人十分難堪。馮班治學非常刻苦,常常獨坐冥思苦想,一有所得,喜歡用高聲慢調將其吟頌出來,其聲高且慢,似有所堵不能暢發,故名鈍吟,自己也自號為“鈍吟居士”。
馮班一生很不得意,可謂愁苦潦倒,但其性格剛毅,不願屈身佞事。因而空懷滿腹才學,無處施展。每當好友相聚、他往往舉杯痛飲,然後就在座中旁若無人地嚎啕大哭,人鹹以為怪。又有時賓客聚會、稠人廣座之中,馮班倍覺無聊或者抑鬱憤悶,往往也“就座中慟哭”。人們都以為他得了痴症、又因馮班排行第二,所以叫他“二痴”。
馮班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在詩著上尤有其過人之處,他不喜歡江西詩派的風格,因而在和其兄馮舒評點《才調集》時,對其極力貶斥。他自己則推崇昆體,專意古學。對明代以來空疏浮華的弊端和以新奇怪異炫世的現象十分不滿,因而他作學問非常紮實,不是信而有徵,決不輕下一字。其鈍吟實沉穩之態,絕非江郎才盡之尷尬。有一次他和他的兒子馮武講課時,見其子在看《少微通鑑》,就正色對兒子說:“昔人之事,成敗已見,得失顯然、不須更翻公案,凡為此者,不過好立議論,求免耳食之誚耳,須善審時勢,不可一昧將正心誠意套語、妄斷前人”。對於那種投機取巧、專在古人成文著作中吹毛求疵,以沽名釣譽者予以深刻揭露。對於前人著作,倒也不是不可評論,但專一尋釁滋事,只不過欺負他不能為自己辯護罷了,這種思想就是今天,也還是有其實際意義的。
馮班還非常精通書法藝術,正草隸篆四書都很擅長,尤其小楷更是出眾,時人得其筆墨,往往珍藏於家中。而馮班自己寫作則無定所,往往是興至索紙筆、隨便書定,或是書頭、或是紙角,這就使其過世後,搜求其著述十分困難,馮武竭力以求,幸虧別人珍惜馮班墨跡,往往珍藏,才得以聚腋成裘、匯成一部,因其父號“鈍吟居士”,故題名為“鈍吟雜錄”。也正因為是聚合在一起的,往往顯得支離破碎,不成系統,但總體來說,仍能反映馮班之學術觀點和思想風格。馮班一生著述頗豐:除《鈍吟雜錄》外,尚有《鈍吟集》是其代表作。影響頗大。《鈍吟集》共十卷,包括《鈍吟集》三卷、《鈍吟余集》一卷、《鈍吟別集》一卷、《遊仙詩》二卷、《馮氏小集》三卷,幾乎將馮班一生的詩作都搜羅在此,並由其同鄉浦江周心如為其校定成冊,刊於紛欣閣叢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