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子

馬齒莧子

馬齒莧子,中藥名。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 L.的種子。我國南北各地均產。具有清肝明目之功效。常用於青盲白翳,淚囊炎。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清肝明目。

主治

用於青盲白翳,淚囊炎。

相關配伍

1、治青盲白翳,除邪氣,利大小腸,去寒熱:馬齒莧實一大升(搗為末)。每一匙,煮蔥豉粥和攪食之。(《食醫心鏡》)

2、治漏睛膿汁出,經年不絕:馬齒莧子半兩,入莧子半合。上藥,搗羅為散,入銅器中,於飯甑上蒸。以綿裹熨眼大眥頭漏孔有膿水出處。凡熨眼之時,須藥熱熨透眼三五十度,膿水自絕。(《聖惠方》熨眼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煎湯熏洗。

採集加工

8-9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收集種子,乾燥。

植物特徵

一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花無梗,直徑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毫米,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毫米,花葯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蒴果卵球形,長約5毫米,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毫米,具小疣狀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我國南北各地均產。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活力強,生於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

藥材性狀

種子扁圓形或類三角形,表面黑色,少數紅棕色,於解剖鏡下可見密布細小疣狀突起。一端有一凹陷,凹陷旁有一白色種臍。質堅硬,難破碎。氣微,味微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