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
馬驤(1876.8.16-1922.8.28),字幼伯,雲南省大理縣下關鎮人,清·光緒年間廩生。
據馬氏家譜記載,馬驤“祖籍南京常州府宜興縣,先祖馬公易寶於明朝洪武年間隨穎川侯傅友德入滇,事平留居屯田,遂家焉”,自馬易寶至馬驤共14代。
馬驤的祖父馬敖,字雲聲,曾參加清鹹豐年間大理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回民反封建起義,任南軍將軍,起義失敗後馬家人口銳減。
個人履歷
早期
馬驤幼年時父親病故,家境貧寒,但馬驤學業優異,考取廩生資格。
1900年馬驤任下關玉龍學校校長,常與密友聚會討論反清鬥爭。
加入同盟會
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前身),是雲南省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國民政府護國軍軍法處處長,雲南民軍總司令。次年先後在下關將軍廟、江峰寺召開民眾大會,登台演講,遠近各屬到會者數百人,後被下關厘金總辦錢登熙告發,幸得大理縣長之子楊夢愚通風報訊得以逃脫,從此行蹤不定,與楊振鴻、秦力山、劉弼臣、王養石等開展革命的組織發動工作。與楊振鴻、黃毓英合稱為“雲南革命三傑”。
1907年任下關兩級國小校長,由楊振鴻、王九齡介紹在昆明入同盟會。是年下半年,在下關成立同盟會小組。
1908年因參加黃興領導的河口起義失敗被通緝,逃到緬甸仰光參與創辦《光華日報》,繼續反清。隨後和黃子和、杜韓甫、楊振鴻先後回雲南,在昆明、下關、保山等地開展反清活動,並策劃保山起義、昆明起義,均未成功。
1910年冬隨著同盟會戰略部署的調整,馬驤、黃毓英等人把滇西革命工作交給張文光負責,然後分頭潛入昆明,組織革命機關,發動省城的新軍和各界革命力量。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雲南騰衝、昆明、大理先後起義光復,被派回滇西做大理和騰越的團結工作。
1912年從緬甸赴日本學習法政。
1913年“二次革命”時,馬驤與杜寒甫奉孫中山密令回國,負責長江一帶宣傳工作,“二次革命”失敗後回昆明繼續發動反袁。
1914年5月馬驤籌款,以私人名義在昆明創辦《滇聲》日報,馬驤與杜寒甫任經理長,黃玉田任編輯長,馬驤的三弟馬騫(介叔)也在報社任經理,做組織工作。報社辦成了革命黨人的聯絡機關和反帝制反封建的公開旗幟,通過大量評論、社說、通訊,揭露袁世凱復辟帝制罪行,為護國起義奠定了民眾基礎。
1914年6月至1915年3月馬驤任路南縣知事半年余,在路南體察民間疾苦,抑制豪強,興辦教育和實業,回昆後進入軍隊擔任中級軍官,並繼續從事滇聲報革命宣傳工作,秘密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創辦的中華革命黨。
1915年冬參加“護國運動”,任護國軍軍法處長,深入敵後增強護國軍力量。護國運動後,孫中山稱其為“愛國棄家,實為民黨中不可多得之名士”。
1917年9月任廣州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議官,並被委任為“雲南民軍總司令”。
1918年1918年春,張煦兵敗身亡,孫中山先生委馬驤為大元帥府參議官兼四川寧遠各屬慰問使,去處理善後,任第7軍參謀長,出征四川。
五四運動後孫中山先生逐漸傾向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馬驤熱烈擁護,出謀劃策,並身體力行。
1921年2月顧品珍倒唐繼堯主持雲南工作,委任為參議不就。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支持孫中山“聯俄、聯共”的主張。
被捕犧牲
1922年4月唐繼堯重新統治雲南,提倡“聯省自治”,搞獨裁統治。繼續在國民黨雲南省支部工作,受孫中山指示,秘密組織“雲南自治討賊軍”,後被叛徒滇軍營長林啟志和團長楊有堂出賣。8月27日以請客吃飯為名與鄢仕周等6人被逮捕。
1922年8月28日(農曆七月初六,被捕的次日)被唐繼堯迫不及待地下令殺害,犧牲時年46歲。
馬驤著有《致李印泉書》、《大元帥府參議官兼寧遠各屬慰問使馬幼伯謹上書》等。
馬驤侄子馬德榮著有《馬幼伯烈士事略》,馬驤的女兒馬德芝著有《先父馬驤二三事》等。
國民政府成立後,從優議恤,並準入祀忠烈祠。當時國民黨內曾有動議,要為馬驤鑄銅像並將其忠骸遷葬廣州黃花崗,因時局動亂而未能實現。
革命烈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7年10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