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幼伯,名驤,字幼伯,以字行。漢族(1876、8、16——1922、8、28),雲南大理下關人,是雲南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辛亥革命時期,與楊振鴻、黃毓英被稱為“雲南革命三傑”。
幼年時父親病故,家境貧寒,但學業優異,考取廩生資格。1900年任下關玉龍學校校長,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先後在下關將軍廟、江峰寺召開民眾大會,登台演講,歷數清廷喪權辱國行徑,遠近各屬到會者數百人。清吏指為亂黨首領,密稟上司拿辦,幸得學生通風報訊而逃脫,從此行蹤不定,開展革命的組織發動工作,組建了同盟會下關小組,發展會員二十餘人。拋妻別子,奔走呼號,兒子馬有開生病夭折,也無暇回家照顧。
1908年4月參加同盟會在雲南河口發動的起義,失敗後輾轉到達緬甸仰光,與同盟會員共商大計。參加編輯《光華日報》,又秘密進入滇西,領導同盟會下關小組,積極爭取下關袍哥“玉龍公”和武備隊靠攏革命,派會員與保山“茂吉公”接上關係,派會員分頭前往巍山、順寧聯絡會黨,宣傳發動。
1908年冬,向華僑林定一借巨款從泰國購買大批槍彈運入國內,發動保山“三點會”等幾支哥老會力量,組織起農民軍,為起義奠定了基本條件。由於敵我力量懸殊以及聯絡組織方面因人誤事,起義失敗。繼續在滇西廣結黨人,密謀再舉,在險惡條件下長期堅持鬥爭,經歷九死一生,染上了瘧疾。行至巍山聯絡黨人重整旗鼓,險些落入蒙化丞林某的魔掌,又秘密潛人大理策動新軍第七十六標反正,大理守彭某偵知此事,欲拘捕加害,遂轉移到巍山石磺廠,召集同志躲進深山密議對策,清軍跟蹤而至進行搜捕,又及時轉移到碗窯村,險象環生,幸得民眾掩護,化險為夷。
1910年冬,滇西革命的條件又逐漸成熟,不料英軍突然入侵中國片馬地區,運滇餉械又被泰國官吏扣留,遂取消起義原議。隨著同盟會戰略部署的調整,把滇西革命工作交給張文光負責,然後潛入昆明組織革命機關,發動省城昆明的新軍和軍外民眾革命力量。以三迤總會為掩護,張貼宣傳品,在黃河巷紙行會館、龍井街兩粵會館、兩湖會館集會作演講,大力宣傳革命思想。1911年4月,為回響廣州黃花崗起義,再度潛回大理,策動新軍第三十八協起義,被三十八協統領緊張緝拿,只好撤回昆明,加緊組織軍外的民眾武裝力量。
1911年10月30日重九起義之夜,與城內同盟會員持槍聚集靜候,聽到起義軍攻城的槍聲後,率領民眾武裝力量與敵人展開血戰。重九起義成功後,為五華山上的雲南軍都督辦公樓題寫“光復樓”三個大字。
騰衝起義軍與反正了的大理軍隊發生衝突,雲南軍都督府委任馬幼伯為“迤西安撫使”,與杜寒甫先行出發赴大理調和戰事,使戰事和平解決,避免了新政權的內戰損失。
調和戰事後並沒有到都督府任職,不以功臣自居,而經緬甸東渡南京,時逢南北議和,即東渡日本留學,被推為留東總會副會長,與留學生一起創辦《叢學報》寄回國內各州縣。1913年“二次革命”時,與杜寒甫奉孫中山密令回國,負責長江一帶宣傳工作,“二次革命”失敗後回昆明。
1914年4月馬驤四處籌款,以私人名義在昆明創辦《滇聲》日報,三弟馬騫(介叔)也在報社任經理,做組織工作。報社辦成了革命黨人的聯絡機關和反帝制反封建的公開旗幟,通過大量評論、社說、通訊,揭露袁世凱復辟帝制罪行,為護國起義奠定了民眾基礎。
1914年6月至1915年3月任路南縣知事半年余,在路南體察民間疾苦,抑制豪強,興辦教育和實業⒂,回昆後進入軍隊擔任中級軍官,繼續從事滇聲報革命宣傳工作,秘密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創辦的中華革命黨,聯絡滇軍中的帶兵官,積極進行反帝制活動。
1915年12月護國運動爆發後,任護國軍的軍法處長,建議說:“隨軍出發無補於事,此次出兵川東,而川西防軍必須注意,現建昌之陳遐齡等先與有舊,願親往曉以大義,即不能為我用,務使不為北軍用,乃要圖焉。”深入虎穴進行秘密遊說,終於達到了目的,在戰鬥激烈,成敗攸關之際,川西步隊各守原防,護國軍免除了腹背受敵之憂,此幼伯力也。協助國民黨四川幹部張煦,組織起四川民軍支隊,在瀘州、敘府一帶配合護國軍作戰,起到了積極作用。
護法運動中堅持不懈地聯絡川滇革命同志“組織不撓之團體”,1917年9月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參議官,分析政治軍事形勢,在速組民軍、復組黨務、財政、外交、軍事等方面屢獻良策,孫中山委幼伯為雲南民軍總司令。
1918年春,張煦兵敗身亡,任大元帥府參議官兼四川寧遠各屬慰問使,克服家境清苦的困難,自備軍費慰問入川,協助張煦的參謀長郭文欽收羅殘部,耗費了大量心血,把這支隊伍建設為民黨的堅強力量,“率健勇八千人各攜槍彈效忠我黨”,直隸於廣州軍政府。
在艱難的革命歷程中堅定不移地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孫中山寫信稱讚說:“幼伯同志仁兄鑒:前後來函均悉,所云各節,誠關國家前途匪淺,仰見兄之愛國棄家,實為民黨中不可多得之名士。刻因粵中宵小作祟,文以移住滬濱⒇。”在護法運動中馬幼伯披肝瀝膽,身體力行,長年離家,二兒子馬德洪又因缺醫少藥患白喉症死亡,仍為民眾的解放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
馬驤回昆明後繼續負責滇聲報宣傳工作,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時,滇聲報大量刊登了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文章,刊登列寧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傳記,宣傳俄國蘇維埃政權情況和德國工人進行反戰同盟罷工情況。滇聲報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列,起到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並身體力行。1921年顧品珍督滇時,委以參議不就,專心負責國民黨雲南省委的工作。
1922年唐繼堯煽動北伐滇軍脫離孫中山,勾結土匪武裝打回昆明再次控制雲南,通緝追捕朱德等護國名將,倡“聯省自治”加強獨裁,高唱“討赤”。孫中山密札幼伯“相機圖滇,以免阻障北伐”。遂講生死置之度外,立即著手組織力量,擬訂了“改造雲南同盟會草約”和“自治討賊軍草約”,由於叛徒營長林啟志和團長楊有堂出賣,8月27日唐繼堯以請客吃飯為名逮捕了馬驤、鄢仕周、崔文英、劉古愚、李梧、李成武等六人,第二天迫不及待地下令殺害了這六位革命志士。當時孫中山剛從陳炯明叛軍的炮火下撤離總統府到達上海,聞訊十分悲痛,打電報到馬家弔唁。
國民政府成立後從優議恤,並準入祀忠烈祠。當時國民黨內曾有動議,要為馬幼伯鑄銅像並將其忠骸遷葬廣州黃花崗,因時局動亂而未能實現。1987年10月,雲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大理州博物館將照片陳列在英烈廳的笫一位,1988年8月28日中央電視台《歷史上的今天》介紹了生平事跡。幼伯享年46歲,身後一子三女,子德御,女德芝、少華、俊華。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收集整理遺稿,裝訂了三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