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逸飛

馬逸飛

馬逸飛(原名馬照、馬陽生),漢族,生於1905年11月16日,雲南省鹽津縣城人,少將軍銜,曾任軍參謀長,雲南省交通廳副廳長。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馬逸飛(1905年11月16日~1997年9月18日)自幼秉承家教,勤奮好學,1912年至1919年在私塾和鹽井國小讀書,191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立第二中學(昭通中學)讀書,1924年至1927年就讀於雲南省高等師範學校攻讀理科。期間,雲南局勢動盪,生存生活艱難,適逢雲南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高等師範學校學生紛紛投入到這一場運動之中,馬逸飛於迷濛中看到了一線希望,馬逸飛參加“雲南青年努力會”,學習和宣傳孫中山的理論及國民黨一大宣言,宣傳國民革命等。1926年3月下旬,在共青團雲南特支的領導下,昆明學生代表大會第一次大會召開,昆明地區12所學校的代表參加了大會,會上成立了雲南學生聯合總會,馬逸飛擔任學聯執委主席。經李鑫、趙師孝介紹,他於1926年12月加入共青團,並於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雲南“二六”政變後的2月20日,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四軍長在雲南宜良召開改組省政府協商會議。中共雲南特別支部派吳澄、馬逸飛、謝輔忠、楊靜珊、張增智等,分別代表省教育會、省學聯等民眾組織列席會議。四軍長會議之前有一個智囊團先行會商,馬逸飛等人參加了智囊團會議,提出了建立人民代表制度等意見,胡若愚等人並不採納。會後馬逸飛等人組織了幾天的街頭演講,以示抗議。

同年3月1日,中共雲南特別委員會成立,建立了幾個運動委員會,馬逸飛任學運委員會負責人。後來學運工作由共青團領導,馬逸飛成為團內學運委員。5月30日,雲南學聯召開了全省學聯代表大會,成立了全省學生聯合會和省會學生聯合會,選出全省學聯執行委員9人,候補委員4人,選舉馬逸飛為全省學聯執委主席。

“八七”緊急會議後,黨組織決定把一些黨員分散到工廠和農村中去,馬逸飛被派到滇南工作,在蒙自發展了不少農協會員,與其他同志一道在小東山、草尼皮、小塘子、倘甸和城區等地發展了五個據點的黨團組織,曾在阿加良組織了一次暴動,但沒有成功。

1928年1月,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後,馬逸飛被省臨委派到蒙自組織農民運動,先是和黃明俊一道去彌勒創建黨組織,因無法聯絡到當地同志而輾轉到蒙自。後又派去箇舊協助李鑫工作了一段時間,黃明俊犧牲後,黨組織又派馬逸飛到蒙自負責查尼皮一帶的工作,發展了眾多農協會員,並在小東山周圍組織了5個黨團組織。迤南的很多村寨是馬逸飛最熟悉的,那裡留著他的足跡,留著他的青春。經常徒步往來於小東山、查尼皮、長橋海、大屯海、余家寨、灰土寨、大紅寨、小紅寨等少數民族村寨,指導地下黨活動和農協會活動。在查尼皮工作期間,他曾到戈姑至屏邊山頂上的幾戶苗家居住,到加衣至老寨、楊柳河至老寨一帶村寨做地下黨的宣傳聯繫。負責地下黨宣傳和聯絡工作的馬逸飛,第一次刻臘板就是刻王德三編寫的《苗夷三字經》,在蒙自小東山村王大媽家刻印。

1930年底,省委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省臨委領導同志大都已犧牲,其妹馬冰清也在獄中。此時擔任蒙自中心縣委書記的馬逸飛和4個工作幹部與組織失去聯繫,在馬關八寨召開會議,決定分散尋找黨組織。馬逸飛向在四川成都讀書的趙師孝求援離開蒙自到四川。1931年8月14日,鹽津縣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馬逸飛老家房屋蕩然無存,無家可歸,也無法籌措路費繼續尋找黨組織,加之發生“九·一八”事變,因此留在四川參加了軍閥部隊。

1932年,在成都國民黨24軍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33年9月,在國民黨45軍4師3旅(金堂縣青翰南旅)任中尉排長;1936年4月,在成都國民黨中央軍校成都分校學習。1937年9月,被派到上海國民黨87師468團參加抗戰。無奈國民黨部隊潰不成軍,馬逸飛脫離部隊隻身到了武漢,由何象堯告知通過黃洛峰找到了黨組織,將與黨失去聯繫幾年的情況作了詳細交待。

1939年3月,經羅炳輝同意,馬逸飛到滇軍184師任師參謀長,少將軍銜。10月隨同184師參加武漢保衛戰。1943年9月,馬逸飛到重慶國民黨陸軍大學特七期學習,即將畢業的1946年2月,南方局派黃洛峰通知馬逸飛,要求回原部隊工作。3月15日,馬逸飛離開重慶時,已知部隊將調東北打內戰,3月底到海防歸隊時認識了到任不久的新師長潘朔端。184師從越南海防乘船出發,一周后到達葫蘆島登岸,駐防鞍山、海城、營口等地。5月23日黃昏,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進攻鞍山,25日鞍山解放。5月28日晚,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所屬部隊向海城發起攻擊。國軍184師連夜開會,在師長潘朔瑞決心起義的倡導下,師部立即統一了意見:舉行起義。午夜1時,師長潘朔端將參謀長馬逸飛派出,前往民主聯軍第4縱隊指揮部,進一步協商起義事宜。馬逸飛在東北民主聯軍四縱前指見到了韓先楚司令員,說清184師的情況,韓司令當即表示歡迎起義,並要指示184師在30日晨6時帶隊伍出城,到析木城待命。

5月30日晨,按照雙方協定,184師師長潘朔端率第184師師部直屬隊及第552團2700餘名官兵撤出海城,由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10旅28團護送,向解放區析木城開進,正式宣布起義。

6月18日,經中央軍委批准,184師擴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一軍,轄184師和一個獨立混成團,軍長潘朔端,參謀長馬逸飛兼任三支隊隊長。起義後,馬逸飛要求重新入黨,10月,被批准成為共產黨員。

1948年3月,馬逸飛擔任吉林省吉北分區司令,後來擔任解放軍156師副師長,1949年6月,隨四野15兵團43軍156師接替二野四兵團13軍37師的防務工作,進入南昌兼任南昌軍分區副司令員,分別在靖安山區和鄱陽湖進行艱苦的剿匪鬥爭。雲南起義後,馬逸飛調回雲南。

解放後

1950年,昆明軍管會成立後,擔任交通接管部主任,後擔任交通廳副廳長。1958年春任昭通地區農業考察團副團長期間,向昭通地委書記王子賢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陡坡開荒,水土流失嚴重,三天不下雨乾旱,三天下雨成為洪水災害,應該退耕造林。二是昭通地區還有七個縣不通公路(只有昭通、魯甸、鎮雄三縣通公路),應速修公路。王子賢同意這兩個建議,並立即指示各縣25%以上坡地退耕還林;各縣公路修建也同時動工。1961年,馬逸飛在為省經委考察地縣需要什麼機械產品時,回到鹽津,親自勘測鹽津大橋橋位後,決定修建鹽津大橋(東風大橋)。文化大革命期間,馬逸飛被下放到農村,文革後回單位任副廳長、顧問。先後擔任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1985年離休,1997年9月18日病逝於昆明,享年92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